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臺灣讓約旦更美好

文、圖/約旦華語教師 黃玉慧

  2011年敘利亞內戰發生之後,因地利之便,大量的難民就直接越過邊界湧入約旦。約旦政府在2012年7月設置了札塔里(Zaatari)難民營,最高峰時期有近16萬名難民湧入,其後還增設了另一個難民營。

  隨著時間過去,經濟許可的難民逐漸搬出營地,與約旦人混居、就業、就學。搬出營地已屆學齡的敘利亞難民在約旦政府、聯合國、非政府組織的協助下,多半進入約旦學校就讀,而仍住在難民營者,則在營地附近的約旦學校接受教育。許多難民受限經濟因素,約、敘兩國分歧的教育觀,加上飽受與約旦人競爭工作的指摘,學校瀰漫緊張的氣氛,以致約旦境內仍然有40%的敘利亞學齡兒童未受教育。

  歐菈小學(Ola school)就是少數願意收容這些被遺忘的40%孩童的私立學校之一,我在駐約旦代表處引介下走入他們的世界。阿拉伯文化認為凡是沒有爸爸的就是孤兒,該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慈心之家孤兒院,他們的爸爸或因戰亂死亡,或因其他不明因素失蹤。幾個在約旦經濟情況較好的敘利亞善心人士不忍孤兒寡母流離失所,遂從難民營中挑選了他們,安排其統一住進他們在郊區租賃的某棟樓房,房租免費,只需自付水電費。

  然而約旦景氣持續低迷,這群有心人士到最後還是無力負擔,於是向臺灣的慈濟基金會求助,目前房租由慈濟全額支付。而教育部分,歐菈小學一年一人的學費是400第納爾(約旦貨幣,約合新台幣17,000元),2017年開始也由慈濟基金會捐助,這群孤兒因此得以安心完成基礎教育。生活費部分,則是由聯合國每個月給予每戶每人20第納爾(約合新台幣850元),不足的部分就由媽媽們去外面打零工東湊西湊。

  流落異國成為難民,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今年仲夏時節適逢伊斯蘭教一年一度的齋戒月,我在齋戒的第一天特地規劃了葉拓畫活動,希望能為這些經歷苦難且生活不寬裕的孩子帶來些歡樂,看見小朋友們用野地現採的葉子,拓印在紙板上,自由發揮創意作畫,即使當天豔陽高照,109個小朋友在操場活動,依然畫得不亦樂乎。

  趁著7月暑假空檔,我再度來到歐菈小學,這次帶來的是太極功夫扇的活動,藉此陪伴與關懷這些經歷戰爭,呈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自閉、易怒、抑鬱、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的孩子,並透過這輕鬆的活動鼓勵他們,幫他們找回失落的信心。此外,我也參與了慈濟基金會的發放、年度義診活動。一名我在蘇梅雅公主科技大學的學生馬娜本身也是敘利亞籍,她與我一同參與了在安曼老城區及敘利亞邊界馬弗拉克省的物資發放,儘管沙漠區的高溫幾達40度,但她說那些同胞們的笑容比什麼都消暑。馬娜就讀的大學裡本就有許多臺灣捐贈的硬體設備,現今她又親眼目睹慈善組織的作為,把物資親送到災民手上,因此她說臺灣對她的意義非凡,她認為只要有臺灣人在的地方,一切就都會好轉,臺灣讓世界更美好。另一名隨我參加義診的導遊學生莎帆也有類似的觀感,當天她在現場協助掛號,將民眾說的阿拉伯文翻譯成英文。她說先前完全不知道臺灣有這麼多人無償的為約旦做了這麼偉大的事,她內心充滿感激,也很高興自己能盡一份心力。

  在約旦的華語教學工作屆滿四年了,透過駐約旦代表處的協助,我得以打開不同於以往的眼界,經由與難民的文化交流、物資發放、協助義診、帶領本地學生參與等形式,除了善盡華語教師日常教學以外的功能,與增加臺灣能見度、好感度之外,在當地更加的深入接觸本地社區、人群,與了解非政府慈善組織的運作模式,期許未來能有效加強推廣臺灣語言文化。當然,更期盼敘利亞戰火邁向第8年的今天,難民們能早日重回朝思暮想的家園。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637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