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戰專業表達,勇敢站上國際舞台
文、圖/駐尼加拉瓜技術團技師 郭勤建
駐外人員除了要有技術專業外,語言亦是一項利器,我在加勒比海及中美洲地區唯一的法語系國家海地服務了8年,最常掛在嘴邊的問候語Salut,其「殺驢」的讀音恰巧與當地吃驢肉的習俗吻合,而後派駐西語系的尼加拉瓜,問候語換成了Saludo,讀來像「殺鹿多」,又剛好與我服務的原住民區「許多鹿的土地」的用語近似,而他們也吃鹿肉,透過這些令人莞爾的發音與文化連結的會意,我跟這些在地的朋友肩並肩,快速融入也學會了他們的語言。
無論在海地推廣水稻、尼加拉瓜推廣菜豆,往往初到貴寶地便得上戰場。記得我剛從海地來到尼加拉瓜,不到一個月,一次農民大會的場合,就被農牧科技署一位主管邀到台上簡報,即使準備了好幾天,要從熟悉的法語轉為陌生的西語,心裡那關還是忐忑難過,努力背了稿上台去,結束後厚臉皮地問台下農民懂不懂,沒想到竟有八成的人肯定我的西語,讓我投入西語學習的信心大增。三個月後,我又被指派到合作單位總部,面對全國來的單位主管及技術人員,簡報介紹計畫年度成果以及下年度工作展望,在高度壓力下我的語言進步神速,與全場分享全年的數據、圖表、專業名詞,口語表達已經不用背稿,或許我的努力,被尼國夥伴看見了,我的名字竟然出現在他們內部的通訊錄內,且桌上配有一台可以直撥給署長的分機。
為了讓臺灣的努力被世界看見,且尋找更大的舞台挑戰自己,趁著第64屆中美洲改良農牧生產合作計畫年會(PCCMCA)在鄰近的宏都拉斯舉辦,在四月底、五月初,我隨著技術團同赴會場,利用5天的時間,與包括聯合國相關組織,如世界糧農組織(FAO)、世界糧食計畫署(WFP)等,以及來自中南美地區15國400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利用營養強化品種,以及其他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措施,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在大會中,我們分享了技術團在尼加拉瓜推動援外計畫的成果,包括研發菜豆新品種、設立種子銀行、生產優良種子,深入偏鄉協助小農,呈現臺灣在尼國菜豆產業上的重要貢獻。也藉此機會與國際組織交流,例如參加營養強化品種論壇,吸收各國推廣的經驗與障礙,向國際馬鈴薯中心(CIP)專家請益,學習如何善用科技軟體解決優良種薯使用率低的問題,亦與宏都拉斯、波多黎各大學教授討論各式栽培與防治的技巧。當我愈清楚各國際組織的定位、架構與經驗,愈能引以為借鏡,重新思考計畫的定位,如何彼此搭配,避免資源重疊,有更為長遠與永續的規劃。
首次參與國際組織年會的我,深深覺得這次經驗猶如一場期中評量,除了讓自己檢視計畫推動的成效,也逼著得上台報告的我,提升內容準備與語言、邏輯表達的能力,讓臺灣團隊付出的心血被肯定,也讓個人的專業技術與資訊傳達能力,更加練達與沈穩。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