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臺灣傳技,史國豬事順利

文、圖/史瓦帝尼外交替代役役男 朱峻成

  隨著非洲豬瘟蔓延,對全球肉品供給與經濟造成影響,大家才警覺到養豬產業的重要性,尤其,臺灣諸多美食的食材都來自豬肉,一碗魯肉飯的背後,是多少豬農和團隊努力守護經營的心血。

  記得兩個多月前,我曾在歐亞大陸彼端,與故鄉相距一萬一千公里的非洲史瓦帝尼王國,擔負著守護友邦養豬產業的工作。

  這是一個有著湛藍天空,與亮綠灌木叢相映的赤紅大陸,路邊隨處可見的牛群在一望無際的草原愜意的奔走,犢牛在矮寬的大樹陰影下貪婪地吸吮著乳汁,在史國,飼養牛隻多寡除了代表飼主社經地位外,牛隻亦可作為貨幣使用,甚至娶老婆都需要準備15頭牛作為嫁妝,才能成功迎娶美嬌娘,相較之下,養豬產業則較不受重視。

  然而,豬隻具有較佳的「飼料換肉率」,飼養時間也比牛、羊來得短,且對史國人民而言,以豬肉為動物蛋白質攝取來源,價格更為實惠,因此,有愈來愈多的人投入養豬產業。目前當地豬農多處於啟蒙階段,猶如臺灣早期農村社會,飼養幾頭豬做為副業,以增加家庭收入,規模不足以因應市場需求,大部分得仰賴進口來填補。

  一個成功的養豬體系通常可劃分為四個部分,首先,得靠品種優良的種公豬提供品質穩定的精液進行配種,其次,得培養投入生產行列的女豬與母豬生力軍,接著餵哺成功懷孕和分娩後的母豬與建康活潑的小豬仔們,最後,努力照料將進入肉品市場中的豬隻頭好壯壯。由於史國豬農們普遍缺乏相關配種紀錄與飼養技術,導致飼養品種混雜,豬隻成長表現不佳等狀況,而稍具規模和相關知識的豬農,大多只能自行由南非進口價格高昂的種母豬及公豬精液來繁殖豬隻,使得飼養成本居高不下,種源的高成本影響了整個產業成長。

  為了解決以上的問題,臺灣與史國共同推動了「養豬產業提升計畫」,以史國的Mpisi國家種豬場為基地,透過更新硬體設備並導入人工授精技術,建立選種機制及種豬分級制度;推廣暨輔導養豬農戶修正畜舍規劃,加強飼養管理、營養管理與疾病防治相關知識等方式,從豬隻產業鏈最前端,建立優良種豬種源供應體系,逐步提升史國豬隻產業發展。

  我與另外兩位同袍的每日工作,便是在Mpisi豬隻人工授精中心,參與如清點每日豬隻數量、觀察母豬發情狀況和操作人工授精,協助維持豬場的日常營運,還記得第一次進行公豬精液採集時,各種手忙腳亂,不曉得該如何掌握公豬的「寶貝」才能獲得珍貴的精華,公豬還耍起大爺脾氣,怎麼推拉就是不願爬上假母台(模仿母豬的台座),幸好在技師學長及當地雇工的指導和幫忙下,有驚無險地解鎖了人生第一次精液採集的成就,取得精液後,接著是一連串的品質測定以及稀釋分裝,為了讓農民以及豬場的母豬們可以獲得最優質的精子,能夠生產出白白胖胖健健康康的小豬仔,這些過程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這也是豬場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

  此外,為了讓豬場能更有效地管控豬隻數量及飼料使用,養豬產業役男團隊共同製作了一份簡易表單,讓豬場管理人僅需要輸入豬隻編號及體重,即可試算出當周和當月所需總飼料量,以及哪些豬隻體態不好,需要減肥或者增重,這份表格輕鬆搞定,我們猶如豬隻的體態雕塑員。

  服役期間,跟著計畫經理與技師處理豬農的疑難雜症,協辦講習會,親身在豬場操作經歷後,才意識到計畫報告書上敘述的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幾行文字,而是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當地豬隻產業面臨的挑戰和困境,原本在臺灣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在此地是需要許多人付出努力及汗水才能實踐和完成。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次人工授精講習會當中,技師在台上揮汗如雨賣力講解著操作過程及需要注意的事項,即使在非洲典型炙熱的天氣,豬農們仍聚精會神地聆聽作筆記,舉手問問題,熱切的交流討論,彷彿回到大學時期,坐在教室一隅,聽教授講習的時光。

  那時的我從沒想過,這不過短短幾個小時的課程,或者一份簡易的表單,卻可能改變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沒想到有一天,能將自身所長化為兩國交流的重要橋樑,如今退役了,我把我曾有的努力留在史國,寄望友邦的養豬產業能順利傳承、逐漸穩固。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518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