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 Ruta Maya 貝里斯河獨木舟大挑戰!
文、圖/貝里斯外交替代役役男 岳柏安
「Welcome to Team Taiwan!」當我與技師許承智與華語教師楊育誠三人拿起國旗,穿越人群上台領取划舟比賽完賽證明,展現臺灣人的毅力、耐力與體力,沿路許多貝里斯人紛紛與我們擊拳,開心地說著「respect!」,讓我的心激動不已!
為什麼會有勇氣參加名為「La Ruta Maya(馬雅之路)」的獨木舟挑戰?回想當初駐地語言訓練老師不經意提及這項活動,便在划過獨木舟,熱愛冒險的我心中埋下了種子。隨著報名時間的接近,我看到當地人談論這項活動時,眼中閃爍的光芒,深切感受到他們熱愛及重視此活動的程度,而活動宣傳標語:「It’s not more than just a race」,更不斷衝擊我的心。不過,這為期4天,綿沿290公里的賽程,除了是中美洲最長的河流獨木舟賽事,更在全球百大危險賽事中榜上有名,大部分的人或許會望之卻步,但欣逢我國與貝里斯建交30週年,流著臺灣人不服輸的血液的我,頓感心頭一熱,吆喝著有救生員、潛水執照的技師與華語教師兩人,與我一起帶著捨我其誰的氣概毅然投入這場活動。
起初我設想獨木舟最大的挑戰是肌肉耐久度,靠勤跑健身房應該就能勝任。沒想到第一次下水練習,發現事情沒這麼單純。首先,租來的船便給我們一個下馬威。當我們進入恰好容身的船艙,以為拿到了如關雲長青龍偃月刀,沒想到船身外表看似迅捷足以破浪,卻極難掌控駕馭,儘管我們依著當地人的指點,將臂力最強的人排在前面、體重最重的排在中間,平衡感最好的排在後面,但一練習就翻船,失敗到我們埋怨自己核心肌群不夠力,甚至自我懷疑,直到不斷的換位子嘗試,洗牌再調整,終於悟出該由體重最重的在後方維持平衡,力量最大的坐在中間出力,以及體重最輕的在前方調整方向,經過一再的練習後,帶著忐忑的心情,準備正面迎接挑戰。
比賽起於卡約(Cayo)區的Hawksworth Bridge,往下游行經Banana Bank、Double Head Cabbage、Burrel Boom最終在貝里斯市的出海口完賽。首日賽程總長 46英里,在汽笛鳴聲下驟然展開。只見領先部隊揚長而去,掀起了一陣不小的波瀾。我們的船在隊伍最後方,依著河邊的樹等待浪面平穩後再開始前進;有了幾次練習的自知之明,當獎金獵人絕對不在我們選項之一。划過了熟悉的水泥橋、練習時被我們戲稱的「豬糞區」(有豬糞味的區域),和佈滿禿鷹的河邊,我們進入了不曾練習過的河流段。肌肉逐漸超過負荷而顯得痠痛,核心肌群也常鬆懈地失去平衡翻船,在後方的汽船救援隊見狀後,跟我們開開玩笑試圖讓我們再度打起精神,第一天在超過時間的情況下衝過了首日的終點線。
次日的賽程號稱是最硬賽程,總長60英里,為選手最常放棄的一日。因著時間的考量,當日天微亮即開賽。未醒的清晨,水面的雲霧尚未散去,在氤氳中彷如航行在雲海;湖面有斷裂的參天古木當路障,如無人的仙境。清脆的鳥叫聲劃破幽谷,迴響在兩岸間,有著孤舟蓑笠翁的情境,原始的野花有著清新的香氣,讓我們忘記了原來我們還在比賽。於是核心收緊、屁股坐穩、跟著隊友一同吆喝「1, 2, 1, 2」,第二天一路上不快但趨於穩定的完成。
第三天起,疲憊的肌群讓我們開始無法太過享受沿路的美景,僅是靠著意志力在左右搖晃和肌肉重新續力間喘息,划過了舊時英國人伐木運輸的Burrel Boom,航向了開放的臨海區域。最終日海風越發強勁,不進則退,海浪起起伏伏地約有半個人高,考驗著船上所有人的平衡感與肌耐力,大家各司其職的左右撐篙,像條小小的葉子在大海漂浮;最終轉進了貝里斯河的分流,進入了類似熱帶雨林的紅樹林區。羊腸小徑般的紅樹林區有著陰涼的樹蔭,相對於烈日曝曬,我們的體力也稍微得到了回復。出了紅樹林,進入了最後的直線衝刺,流進了水泥叢林林立的城市區,終點就在不遠處了!耳邊的嗡嗡聲大作,汗水包裹著全身,我們喊著「加油!加油!」一路向前奔馳,這樣的經歷,為這次的挑戰劃下了句點,也將成為未來成長的養分。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