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包容、理解,「泰」Amazing!

文、圖/前泰北資訊志工 林博凱

  去(2018)年5月,我參與了國合會海外志工徵選計畫,幸運入選並派駐至位於泰國北部的建華高中擔任資訊科老師,教授Word、Excel及影像處理等電腦科目,因為這些都是必修的檢定項目,全一、二年級學生幾乎都會上到我的課,加上我擅長操作軟體,經常被指派支援全校活動評分工作,協助活動辦理的高三學生,自然也與我互動頗深。

  與這些孩子接觸將近一年,如果你問我臺灣和泰國的校園氛圍有何不同?我想我會毫不思索地回答:「對社會異同的包容及理解!」

  記得有次學校舉辦晚會活動,各班學生都得負責一項表演節目,我教導的某班同學興高采烈地以男女變裝走秀為主題,邀請我一同參與。由於節目設計得男女成雙,班上男生是單數,會多一位扮裝成女性的男生,讓我幸運逃脫變裝的困窘。不過,當時自己「理性腦」正為不用扮裝鬆一口氣時,「感性腦」卻隱約浮現同學會不會因扮裝上台被訕笑而內心受傷的憂慮。

  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身處幕後,看著同學們彼此協助裝扮,男同學雖對化妝、穿裙子有些害羞但並不拒斥,且意外的是,無論參與或圍觀的同學都顯得泰然自若。上台演出時,個個落落大方,彷彿眼前的妝髮與性別都融為一體,沒有忸怩與侷促,台下觀眾聚精會神,時而報以熱烈掌聲,沒有不禮貌或喝倒彩的噓聲。如此景象,讓我聯想到泰國的跨性別者(臺灣慣稱為「人妖」),之所以佔有一定比例,且能被社會普遍接受,就在於人們願意理解與包容這些族群,同理性向是天生的,他們無法選擇外在生理的性別,只好透過扮裝或手術來改變。

  在泰國一些影視、藝文產業,經常可見跨性別表演者的身影,以臺灣去年金馬影展曾放映過的泰國電影《告別茉莉》為例,導演阿努查彭尼亞瓦塔納(Anucha Boonyawatana)就是一位跨性別者,他曾以首部劇情長片《藍色時分》(The Blue Hour)入選柏林影展,並一舉入圍泰國國家電影協會獎最佳影片等11項大獎,深受各界好評;第二部劇情長片《告別茉莉》延續前作的同志愛情和生死主題,再度獲得廣大迴響,今年除獲得等同泰國電影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及最佳男配角獎項,更代表泰國電影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看影片幕後訪談時,《告》片也許因為不同的性別取向,讓跨性別者可以發揮其敏銳的感受力,呈現影視或藝術作品特殊的面貌或張力。

  在高中校園裡,我常會遇到這些氣質不同的學生,他們在學習表現上與其他同學並無二致,比起臺灣時有所聞的校園霸凌與嘲謔,泰國人對氣質特殊學生展現了更大的包容及理解,讓他們能安全且自在地做自己。今年5月17日臺灣通過了同性婚姻專法,成為國際媒體注目的焦點,但在泰國的教學經驗讓我有更深切的省思:近代的性別平權運動看似強調性別多元,但實際上仍以異性戀及同性戀族群為主,且同性的「同」字,仍以「男男」、「女女」等傳統二元性別分類,無法容許性別自由流動,形成了一種牢不可破的「結」構。雖然臺灣的性別平權運動往前跨了一大步,但位處更少數的跨性別者,是否能受到一樣的關注與理解,讓他們有不受異樣眼光,坦然自若的現身機會?

  當然,我對臺灣的未來有信心,當我們更包容及更理解人群之間的異同,才能在每個獨特個案裡發掘新的創意,並創造出更寬闊美好的價值。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541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