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海地大糧倉,從種子下手
文、圖/海地外交替代役役男 李慎恩
「這片平原這麼大,好好規劃起來一定可以成為海地大糧倉,餵飽全國人民!」這是去年初到海地服役時,我和另一位農藝專長役男初見阿狄波尼(L’Artibonite)河谷平原,偌大稻田景緻的一致想法。
海地主食為稻米,多年來經濟貿易受全球化影響,大量進口的稻米因售價低廉,加上國產稻米競爭力不足,導致稻米自給率僅為20%,為了協助海地提升糧食自主,以及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的目標,我國在此推動一系列的水稻計畫。
引進「種子檢驗機制」,設「稻種基金」助永續發展
在海地服役已超過七個月,期間跟著技術團前輩們學習,我親眼看見課堂所學知識得以實際應用,例如,在農業上,使用優良種子是非常重要的,倘若種子純度低,收穫時除讓產量減少,稻米品質更會下降。考量海地耕地分配狹小破碎、灌溉排水設備不足與農業機械化低等因素,如何提升「稻種」的品質,便成為強化海地稻米生產的首要工作。
海地農民長年使用自留種,並無一套標準規範,品質的參差導致產量受到限制,因此技術團引進在臺灣行之有年的「良種繁殖三級制度」,從最源頭的種子開始,透過提升稻種品質以提高產量。此制度將種子依照檢驗標準的嚴格程度分為「原原種」、「原種」及「採種」三級,透過「種子檢驗機制」確保種子品質,因此在成為合格稻種之前,必須通過「田間檢查」及「室內檢查」。
所謂「田間檢查」,是為了檢驗農民是否確實執行「去偽去雜」,將不同品種的水稻及雜草植株拔除,這項工作主要由計畫訓練的田間檢查員進入稻田,確認異品種及雜草數量是否符合標準;「室內檢查」則於農民採收並完成曬穀及風選後,抽樣進行純度、含水率及發芽率等項目之調查,檢驗種子是否為通過標準的合格稻種。
建立種子檢查制度後,該如何進行推廣更是技術團工作的另一重點,為了推廣計畫,使更多農民一同加入,與計畫相關的臺灣、海地合作夥伴多方走訪田間,接觸各地區農民組織主席,介紹計畫並洽談合作,以擴大合作農田面積。
讓我覺得十分特別的是,考量當地農民普遍收入有限,無法預先支付購買稻種、肥料及農業機械代耕之費用,會先與農民簽訂契約,以實物貸放方式協助其生產,並承諾收購通過檢驗的合格稻種,如此一來,農民只要認真栽培水稻並通過檢驗,毋須擔心生產成本的籌措,更不必煩惱收穫後的銷售問題。
為了確保計畫成效得以承續,技術團亦協助海地政府設置稻種基金,以銷售稻種所得作為貸放生產資材及合格稻種收購之使用,期望其執行單位妥善管理並循環使用基金,使已建立之稻種制度得以長期延續。
另外,除了上述的田檢人員,計畫亦培訓海地本國籍室內檢查人員、農機操作及維修人員,以及推廣人員等專業人才,同時修築稻種調製中心及種子檢驗實驗室等硬體設備,並引進曳引機及耕耘機等農業機械,更時常舉辦訓練及觀摩活動,透過多元方式全面提升海地優良稻種生產能力。經過多年的努力,海地目前稻種自給率已經超過45%,而使用合格稻種的農民,產量平均提高了20%,最高甚至達40%,成效顯著。
「民以食為天」,填飽肚子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條件,短短幾個月,我十分驕傲能成為臺灣技術團的一員,為提高海地國內水稻種子品質及產量,落實聯合國「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的目標一起打拼。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