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道下的生「雞」
文、圖/駐諾魯技術團技師 李政亨
在臺灣要吃顆蛋不難,但在友邦諾魯想要嘗嘗蛋味,不僅所費不貲,還可能吃不到。因為當地迄今還沒有具規模的蛋雞場,超市看到的雞蛋都從國外進口,平常一顆要價台幣15元,一旦受船期耽擱,也只能望蛋興嘆。
由於諾魯在地養雞方式,採粗放式管理,並無固定場域圈養雞隻,常常收不到蛋,加上國內迄今未有規模化蛋雞場,超市想要販售雞蛋必須靠國外進口,而船期延誤時有所聞,以致成箱的蛋落不了地,造成供需不平衡,價格始終居高不下。
雞蛋是補充蛋白質極佳的食物,本會為協助諾魯提升學生蛋白質營養來源,豐富營養午餐內容,特別推動了「雞蛋生產計畫」,一方面致力於雞隻育種,孕育出產蛋效能佳且適應力良好的新品種,提高社區養雞意願,一方面協助生產雞蛋,將水煮蛋送至全國中小學營養午餐供學生食用。
在雞隻育種方面,為降低對國外商業蛋雞的依賴,以及氣候炎熱造成蛋雞「熱緊迫」(環境溫度過高所致的緊迫反應)大量死亡,技術團致力於雞隻育種工作,希望能孕育出兼具諾魯土雞耐熱特性和蛋雞高產蛋性能的雞種。
過去育種目的是提高畜禽的生長速度、瘦肉比例及飼料換肉率等,卻降低其對於自然環境的抗耐性,使得種雞難以適應日漸暖化的環境,容易緊迫虛弱而造成損失。在外來商業化蛋雞無法適應諾魯炎熱氣候而造成雞隻損失情況下,技術團遂進行育種,試圖選拔出耐逆境的品種,以確保計畫在執行期間仍然有穩定生產種源,不受外界因素所影響。
然而,育種計畫執行之初,農場並無當地雞種,因此需四處尋找合適之種源,但當地天氣炎熱,且雞隻多於清晨或日落才進行覓食,故平時難以發現,加上土雞飛天遁地不易於捕捉,最後只好請配合人員透過社區民眾協助抓雞,如果民眾抓來的土雞外觀體型皆符合需求,我們便以雞蛋「以物易物」和民眾交換。在獲取合適的諾魯土雞後,便開始進行配種測試,經過數代雜交育種及觀察篩選,終於孕育出產蛋效能佳且適應力良好的新品種「台諾雞」,母雞可生產雞蛋,公雞可提供肉品來源,不僅提高社區養雞意願,也能提供當地民眾優良蛋白質來源,達到「糧食安全」及「營養提升」的目標。
本計畫不只指導民眾養雞,還輔導農民如何利用雞糞來醱酵處理堆肥,由於雞糞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元素,屬於高營養的有機質肥料,菜圃施肥後不僅能提升作物品質與產量,同時取代化學肥料之使用,友善土地進而改善土壤肥力,將畜禽產生的有機廢棄物轉變成為有機質肥料,保持田間土壤有機質含量並改善農作物生產,協助夥伴國家農牧漁業及環境做到永續循環的發展。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