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蜂」「索」
文、圖/駐索羅門技術團團長 薛烜坪
位處熱帶島嶼的索羅門,常年生長著椰子、紅樹林、熱帶水果及野花,提供源源不絕的花粉與花蜜,是養蜂人家眼中重要的蜜源植物。
回顧索羅門群島上的養蜂歷史,因原生種蜜蜂(Trigona)體型小且產蜜量小,不足以採收,1950年代英國人曾零星引進歐洲黑蜂(Apis mellifera mellefera),但未擴大規模推廣,到了1985年成立養蜂協會,自澳洲及紐西蘭大量進口義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開始了有組織的推廣,1989年起,紐西蘭派遣養蜂專家提供技術輔導,協助成立蜂蜜合作社,則將索羅門的養蜂產業推向高峰,全盛時期曾有2,500個蜂箱生產蜂蜜,每箱平均30公斤產蜜量,年產量達到75公噸的紀錄。好景不常,上個世紀末,由於索羅門蜂農採放任管理,隨著伐木重機械運輸駁船入侵的亞洲蜂(Apis cerena),以其強悍的繁殖與適應力,不消幾年光景,將歐洲蜂與義大利蜂族群取而代之,使得養蜂產業重挫。
目前尚有生產的蜂群估計僅約剩500箱,且產量與品質均不佳,有些蜂群甚至一、二年未採收蜂蜜。由於索國有蜜蜂法案禁止進口蜂蜜,於是目前鮮少的蜂蜜零售市價竟高達約新台幣300元(300毫升),工人們一天的工資未必能買得起一小瓶蜂蜜。索國政府希望養蜂場的產出不該只有蜂蜜,舉凡化妝品及工業用的蜂蠟、增加免疫力的蜂膠、養顏美容聖品的蜂王乳、做為藥物跟蜂糧的花粉、優良蜂王,甚至整批蜂群都可以是商品,為此求助於我國,並委請本會派遣專家進行評估,於2018年7月啟動養蜂計畫,預計在2年半內增產蜂群500箱,恢復到每箱平均30公斤產蜜量為目標。
計畫啟動後挑戰連連,首先,得先搞定示範蜂場,解決農民惜售及蜂農蜂群太弱的問題,其次,包括蜂場鄰近農業專作區,得掌握農民使用農藥的習慣,以及繁蜂中心建立的速度,天氣變化亦是一難題,氣候不佳或氣壓陡降,影響花粉與蜜源,會讓蜜蜂心情不好,還要忍受守衛蜂冷不防就往身上叮上幾口,負責計畫執行的邱技師在半年間,就慘遭蜂吻近百次,我也曾因蜂叮產生過敏反應而送急診,工作人員從聞蜂色變到身經百戰,所幸辛苦有了代價,蜂場漸趨穩定,蜂群數量快速增加,逐步向外拓展,吸引更多農民投入,接受計畫輔導。
推廣的過程,從郊區、鄉間到偏鄉、小島,我們幾乎善用了索國各式大眾交通工具,例如小飛機、平底駁船、小客輪、舢舨、四驅車、卡車,就差還沒在紅樹林內划原始獨木舟了!正是一步一腳印,下足功夫所致,邱技師練就了一身好本領,到蜂農戶訪查指導時,往往能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所在,讓蜂農茅塞頓開,不過,養蜂並非易事,蜂群也有壽命,一樣會衰老,如何突破限制,持之以恆的輔導飼主管理與復育,是本計畫最為重要之處。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