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治標先治本,為海地導入農企業觀念

文、圖/海地外交替代役役男 黃信翰

  一直都在語言及文學領域打滾的我,本以為從小耳濡目染父親的香蕉苗圃栽作,基本的農事工作應該駕輕就熟,沒想到來到海地,投入技術團的「全國稻種生產強化計畫」時,竟如霧裡看花,例如甚麼時候要整地、插秧、去偽去雜等專業用語,都讓自己像極了局外人,所幸,在技師專家及農藝役男們的帶領下,才慢慢熟絡,也對於計畫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位於加勒比海的海地,多年來遭逢重大天然災害侵襲,如2010海地大地震、2016年的馬修颶風,災後間歇或長期的乾旱,不僅影響作物生長與收穫,長年受限於國外稻米傾銷,更危及人民糧食安全。「全國稻種生產強化計畫」分為三個子計畫-東北省子計畫、阿迪波尼子計畫及南部省子計畫,技術團配合海地總統提出的「農業改革列車政策」(La Caravane du Changement),希望透過雙邊合作方式,協助海地在2021年計畫完成後,達成每年生產3,000噸優良稻種的目標,進而達到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消除飢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的願景。

  本計畫雖然著重的是技術輔導,但實際跟著技師專家們深入田間,我觀察到海地的農耕地除了破碎且耕地狹小外,對於期作及生長期的觀念也略顯缺乏,因此稻作產量並不豐腴。加上農民因長期接受國際援助,難免心生依賴,因此,計畫最根本的精神,莫過於「觀念」上的改變。

  計畫導入了農企業概念,除了輔導農民組織轉型為聯合服務中心,為所在鄰近的農民服務,還透過信用借貸制度簽署合約,讓農民能以社區稻種交換資材,確保其在稻種未收獲前,即享有農資材使用、肥料及整地等服務。另外,更在聯合服務中心,設立了自選委員會制度,讓農民自主票選出委員會主席及成員,逐步建立適合的管理及經營模式。透過訪談艾勒特・瑪西(Islet Massey)農民組織的秘書西米林・肯森(Similien Kenson),得知去年度資材貸放達100%的回收率,所回收的社區種子,因為稻作田間表現良好與產量明顯提升,導致社區種子的銷售供不應求,因此,也讓農民組織有信心在本年度擴大簽約採種面積,來應付更多社區種子的需求。

  其次,為了改善農業技術觀念,由計畫訓練培養推廣員,再由推廣員向農民們解釋契約內容,也透過田間觀摩會輔導其田間技術,包含何時要整地、灌溉、插秧、去偽去雜、收穫、脫粒及曬穀等等的正確農時觀念落實,讓農民能夠待時守分。此外,為了提升社區種子的品質,計畫也透過教育訓練教導農民組織正確使用稻種檢驗設備,讓社區種子符合濕度與容重的規定,進一步提升稻種的品質,以達成產量最佳化的最終目標。

  建立「治標先治本」的概念是這個計畫最寶貴之處,讓農民們可以就原本對於農業上觀念的改善,減少農損的狀況發生;再透過農民組織達到互信互助、自行管理及承擔風險的責任,進而達到最終「永續經營、產量增加」的目標。相信在未來以稻米為主食的海地,在不需要仰賴進口米的同時,也能驕傲地將國產米外銷。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446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