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養「奇雞」
文、圖/諾魯外交替代役役男 簡志豪
在臺灣,雞蛋是極為日常的料理食材,也是許多青少年成長階段的營養來源,但在我位於南太平洋的友邦諾魯,島上絕大多數物資需仰賴進口,昂貴的食品價格令人望之怯步。尤其,進口雞蛋的價格高出臺灣好幾倍,一般民眾只能在超市「賞蛋」,想要掏錢購買,儼然是種奢侈的行為。面對這天壤之別的差異,讓我們不禁思考:該做些什麼,才能讓諾魯人民也能像臺灣一樣享用新鮮健康的雞蛋?
諾魯人民飲食中的蛋白質來源,礙於高昂的進口物價,多以熱狗、醃牛肉、罐頭火腿等加工食品為主,以致長期處於高鹽、高脂肪與低蛋白質的環境,除了造成成人慢性病盛行,更連帶影響學童成長發育,危害整體國民健康。
為了使雞蛋更貼近諾魯人民的生活,並為未來的主人翁補充優良蛋白質與營養,駐諾魯技術團在有限的資源下,執行「雞蛋生產計畫」,計畫目標以飼養商業蛋雞生產新鮮雞蛋,並每週一次供應全國學生食用。
計畫執行之初,困難接踵而至,首先得面對的是島國的地理與環境限制,淡水資源十分匱乏的狀況。儘管有地下水可用,但如同稀釋過後的海水,鹽度甚高,只能將雨水充作主要水源,因此,農場雞舍屋簷上遍布的溝槽及屋簷下的儲水桶,為的就是收集無比珍貴的每一滴雨水。
除了水資源匱乏外,動輒攝氏35度以上高溫的氣候,人類居於此高溫環境下都會感到不適,更何況是體質敏感的母雞。高溫不僅讓母雞產蛋表現差強人意,雞蛋的數量更常與期待的目標有所差距。為了提高產蛋率,技術團利用育種技術,挑選產蛋效能高的「商用母雞」與良好適應力的「諾魯公雞」,孕育出不僅能適應當地環境氣候,更能生產高品質雞蛋的新雞種。然而,雞隻育種是項耗時費力的任務,小雞孵化需21天,從小巧可愛的小雞至具生產力的母雞約需6個月,一個世代的表現則需1年進行觀察與統計。所幸歷經數年不斷嘗試後,終於培育出臺灣與諾魯愛的結晶「臺諾雞」,為同時具有高產蛋效能與良好適應性的優良品種。
此外,亦透過辦理「養雞訓練班」教導農民如何養雞,實地深入社區拜訪每一位飼養戶,協助解決各種疑難雜症,不斷累積飼養農戶,擴大雞蛋的供應源。回顧社區養雞推廣之初,披荊斬棘,篳路藍縷。除飼養戶操作不熟悉外,飼料供應也是一大問題。由於當地雞隻採取放養的飼養模式,草地上的蟲子便成為雞隻食物來源,面對籠飼模式的蛋雞,霎時手足無措。為了鼓勵當地人養雞,我們舉辦講習班、提供少量飼料作為獎勵,並進行飼養戶個別指導,最終成效顯著。養雞產業,也就這樣悄悄地進入諾魯社區與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時至今日,「雞蛋生產計畫」已進入第5個年頭,每週提供3,000顆水煮蛋給全國10所學校學童,以新鮮營養的雞蛋陪伴未來主人翁們成長茁壯,每年亦培育1,000隻「臺諾雞」供推廣戶飼養,讓社區居民得以實現雞蛋自給自足的夢想。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雞」與「蛋」,連「雞糞」都能發揮功能,技術團利用農業廢棄物與雞糞製成有機堆肥,為這片貧瘠的土地帶來豐富的養分,「一雞多用」毫不浪費,堪稱諾魯的「零廢營養奇雞」!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