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讓虱目魚重回餐桌

文、圖/吉里巴斯外交替代役役男 花旻佑

  在吉里巴斯,居民動物性蛋白質取得來源有80%都是仰賴魚類,以常在重要慶典佳餚中出現的虱目魚為例,過往多是靠人工捕捉野生虱目魚苗,並於小池塘圈養,然而多年來因魚苗過度捕撈以致銳減,在首都南塔拉瓦島已浮現虱目魚魚獲不足的問題,且大部分的潟湖野生虱目魚及其魚苗皆已絕跡。

  為了協助吉國解決虱目魚苗資源缺乏的問題,我方與吉國政府在2011年至2016年簽訂水產計畫(或稱虱目魚苗生產第一期計畫),主要進行虱目魚種魚培育、自然產卵、人員能力的建構,並提供魚苗予吉國漁業部補充外島魚源。在第一期計畫結束後,第二期計畫目標是協助吉國進行虱目魚苗生產及培育,強化虱目魚苗繁養殖技術,並輔導吉國人民逐漸提升漁業資源管理能力,減緩吉國潟湖及沿海漁業資源過度捕撈對吉國人民的衝擊。目前計畫進行到第二期的第三年,主要工作內容是生產虱目魚苗並發送至吉國各村庄或是各外島進行粗放式養殖及海洋放流,以及協助吉國開發箱網養殖的可行性評估。

  臺灣在虱目魚養殖的歷史悠久,鄭成功時代曾獎勵民間擴大養殖,迄今已有 300多年的歷史。一路從海邊捕捉天然魚苗,到虱目魚人工繁殖技術的建立,虱目魚多年來供應了我國優良的水產蛋白質,其重要性在水產養殖的歷史定位上不可抹滅。

  臺灣的虱目魚產業分為「種魚(魚卵)場」、「育苗場」、「中間育成場」和「養成魚塭」,分工目的是分散各階段的養殖風險,在吉里巴斯執行的虱目魚苗生產計畫,主要是種魚產卵及育苗的工作,從種魚的培育、受精卵的收集、餌料生物的培養、魚苗培育,都由駐地人員包辦。當魚苗培育到適合的大小時,則交由漁業部的配合人員,協調評估魚苗要分配到哪一個村莊或是外島。而漁業局派駐在各島的漁業助理(Fishery assistant,FA)在魚苗抵達後,會回報聯絡窗口魚苗的活存狀況及養殖情況,聯絡窗口再向技術團說明目前各外島的養殖狀況,看似簡單的流程卻常因跨國情、跨語言、跨島嶼、通訊問題(外島通訊、網路不發達) 而無法及時得到所需的養殖資訊或是無法立即解決養殖戶遇到的問題。

  吉里巴斯當地的虱目魚養殖模式為粗放式養殖,指在飼養的過程中不投餵人工配合飼料,不使用額外的增氧設備,純粹靠虱目魚在天然環境中自然攝食的食物為主,吉國居民也不定期的以椰粕、麵包屑投餵,增加虱目魚食物的種類。

  來吉里巴斯服役已近5個月,投身計畫最大的收穫,除了養殖經驗與外語能力大幅進步外,莫過於鏟掉了自己身上10幾公斤的肉,而我衷心期待的是在臺灣庶民飲食佔有一席之地的虱目魚,能否透過我們的努力,為吉里巴斯的餐桌擦出更閃耀的火花!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435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