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Nathi,神所眷顧的孩子

文、圖/史瓦帝尼外交替代役役男 林敬恩

  初到非洲友邦史瓦帝尼,我所負責的「史瓦帝尼果樹產銷計畫」團隊中,一位當地的女性工作人員,便為我取了一個發音近似中文「拿鐵」的史國名字:「Nathi」。當時,以為對方或許愛喝咖啡才有此創意,直到她告訴我這名字意謂「神所眷顧的孩子」,希望我時時惦記臺灣的美好,就像她珍惜她的國家一樣,我才了解這名字的美麗意涵。

  有了Nathi這個名字的加持,與工人間的關係也透過這個名子的誕生由生疏到熟悉,像家人一般分享著彼此的生活。我們除了用心執行規劃的工作外,也會藉由中場休息的時間,開啟兩國的語言教學班,截至目前為止,我已學到不少當地生活用語。他們則對中文字非常感興趣,我總會適時秀秀幾個字讓他們看看,其中有位工人是標準的臺灣迷,手機裡收藏了不少臺式搞笑影集,常在休息時間播放給大家觀看,有時會突然問我影片對白的意思,考驗我即席翻譯的能力。有天他心血來潮的跑來問我說 :「你們是不是都用木棍(stick)吃飯?」經他這麼一問,搞得我一頭霧水,直到他從田間撿來兩根木頭,並模仿吃飯的動作,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想問的是筷子(chopstick)!

參與史大講座分享經驗

   除了努力融入在地生活,我們在與史國的交流上,亦花了不少心力,為了讓計畫向下扎根,經計畫經理多次與史瓦帝尼大學商討,特別為園藝系學生安排實習機會,並開設講座向學生們分享臺灣的專業經驗,亦能為計畫帶來新的思考。

  例如,藉著學生到示範農場實習的機會,由本計畫技師負責帶領田間工作,我則穿插其間觀察他們的學習狀況,從旁協助指導,並至合作農場從事大規模的管理工作,藉此增加他們實作的經驗,試著將技術傳承下去。

  史大講座的第一堂課,令我們記憶猶新的便是比預期30名選課生還多上一倍多的旁聽爆滿人潮。講座一開始,由葉常青團長先發,除了介紹技術團,也分享了獎學金計畫,現場反應熱烈,吸引了許多學生到臺灣留學的嚮往。接續由計畫經理及技師介紹果樹產銷計畫的執行方向及執行成果,由於我家三代皆從事芭樂的生產事業,計畫經理特別安排我分享有關番石榴栽培的相關知識,與現場和我年紀相仿的青年進行交流。

  在分享之前,為了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我特地跟實習生們學了幾句當地的問候語,學生們聽聞自己熟悉的語言,剎時笑個不停、交頭接耳地討論著,在分享的過程,我發現史瓦帝尼的學生其實跟臺灣的學生一樣很含蓄,不敢主動發言也不敢上台,但比臺灣好一點的是,問他們問題時多會回應,不會讓我呆立講台唱獨角戲。要用全英文上課已經很刺激了,沒想到就在課程即將結束前來一個小插曲:停電,當下教室瞬間一片寂然,正當大家在黑暗中不知所措的時候,我淡定地拿起手邊講稿繼續分享,順利地結束了這一趟大學分享之旅。

  多虧「Nathi」這個名字,讓我有機會站上學校的講台,更讓我近期赴合作農場協助整枝作業時,認識了一位甫從史大園藝系畢業的夥伴,充滿活力的他,不僅有能力,態度亦十分積極,希望能有機會來台精進技藝。因此,我開心地與他分享臺灣的獎學金計畫,鼓勵他開始準備相關資料,期待不久的將來能在臺灣與他相遇,讓我盡盡地主之誼。服役迄今,接觸許多令人感動的人情景物,對於史瓦帝尼的情感日益濃密,當曲終人散的時候,我想我能做的就是:秉持熱忱,將自己當做臺史的橋樑,散播對這塊土地的愛,來回應我的史國名字:「Nathi,神所眷顧的孩子」的意涵。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554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