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的視角
文/公共關係室 祝康偉
每年外交替代役役男在國內受訓期間,公關室都會就如何提升援外形象與文宣技巧與役男們分享經驗,期許他們於海外服役時,能扮演種子的角色,深入友邦協助計畫推動,並將探索與成長的點滴,化成文字以饗讀者。
去年9月,猶記得齊聚劍潭青年活動中心的青澀面孔,如今轉眼已赴外超過半年,從本期電子報投稿的字裡行間,可以窺見這群大男孩們的轉變---他們的視角由忐忑搜奇,成了付出與祝福。
其中,在「駐外現場」單元,被史瓦帝尼合作夥伴喚作「Nathi(神所眷顧的孩子)」的林敬恩,除了努力融入在地生活,在與史國的交流上,亦花了不少心力,透過計畫經理安排的講座,與史瓦帝尼大學園藝系學生分享臺灣的專業經驗,而大學及研究所念的是國際企業管理的林國維,投入已邁入第4年的職訓計畫,在協助計畫教學機構推廣進修教育課程中感觸良多,也期待自己的棉薄之力,能引領史瓦帝尼的青年走出迷惘,駛向更美好的未來。於諾魯服役的簡志豪,則見證了諾魯技術團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克服缺水、高溫與推廣的難題,將「雞蛋生產計畫」目標逐一達成,替友邦的主人翁補充優良的蛋白質與營養。海地役男李慎恩在「文化觀察」單元,以「拼搏生活的希望之車」帶著我們躍入庶民的交通車tap-tap,在毫無交通規則的路間,探尋海地街頭五彩繽紛的生命力。
本期的「人物與趨勢」單元,兩篇趨勢分享頗多觸發,投融資處的林詠心整理中華公司治理協會朱竹元副理事長「企業永續發展的趨勢與策略」演講內容,點出在氣候變遷及極端氣候災害推波助瀾下,綠色產品與服務創新正是臺灣重新塑造產業結構,找尋競爭優勢的重要契機。他強調,當消費者追求更永續的商品或服務,「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或「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亦是未來商機所在。而研究發展考核處的王浩滄則以桃園埤塘為例,呼應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提出的糧食與農業多樣性(Biodiversity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觀點,期許本會推動援外計畫,能以專業對環境細膩觀察,藉創意化阻力為助力,並善用當地資源,協調組織當地居民,將臺灣先民的智慧在世界各個角落綿延開來。
- 更新日期: 2019/04/15
- 點閱次數: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