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年年有餘

文/公共關係室 祝康偉


  再過兩週就是農曆新年了,臺灣過年取「年年有餘」的吉祥話,家家餐桌上擺條應景的鮮魚看似平常,但在南美洲友邦巴拉圭,想要「年年有魚」卻未必戶戶如願,此雖與政府每年禁捕期有關,但全球漁業資源受過度捕撈、棲地破壞、污染、入侵種等人為因子及氣候變遷的影響逐漸耗竭,如何尋求解決之道,卻也是共通且迫在眉睫的問題。

  巴拉圭外交替代役役男韓尚融在駐外現場單元,以《鯧先鯰後,年年有魚》一文介紹本會投入淡水養殖計畫,引進臺灣經驗與技術,協助巴國逐步克服在地魚種繁養殖瓶頸,除了確保繁衍無虞,更能讓這些國民美食重回餐桌。而另一役男彭祐祥則以《為「厄」海播下肥美的種子》,點出厄瓜多遭逢氣候巨變,蝦類養殖業漁穫銳減,如何藉由本會牡蠣繁養殖的技術推廣,協助厄國漁民分散養蝦風險,朝多元化、永續經營發展,亦為一例。

  為使農業一樣「年年有餘」,尼加拉瓜技術團技師黃子軒以詼諧的標題《「蕉」到「尼」真好》指出本會為提升尼國三餐必備的煮食蕉品質,除了建立國家級組織培養中心、組培苗生產供銷體系及相關人員能力建構,還走到生產最前線、遍訪蕉園,持續精進選種再選種,以汰除弱化的蕉株。在南太平洋友邦諾魯,透過外交替代役役男游宏程《赤道上的馭光之道》一文的觀察,知曉本會如何克服強光高溫的限制,發展適合當地的栽培技術,並搭配大量堆肥,提供作物所需養分,從根本解決栽培困難的問題,提高農業韌性及永續生產。

  本期史瓦帝尼技術團技師徐瑋君與聖文森技術團技師黃群鈞則以更高的視野看待農業生產計畫。徐瑋君的《從史瓦帝尼的香蕉,看見「創造共享價值」》指出,當全球邁向永續發展目標,代表「協作與分享的時代」的來臨,計畫推動若能結合政府、援助組織、金融與私人機構等資源,彼此專業協力,打破大農與小農、公部門與私部門的疆界,便能讓產業發展擁有更多可能性。

  而隨著聖文森技術團技師黃群鈞遠赴巴西里約熱內盧,進入第21屆世界土壤科學大會(WCSS)現場,藉著聖文森技術團的「聖文森土壤肥力調查」案例分享,再一次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努力,會議中的趨勢,也讓我們預見了土壤科學結合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未來,讓「年年有餘」一步步落實成真。

  • 更新日期: 2019/01/15
  • 點閱次數:460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