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蕉」到「尼」真好,以選種提升品種質量

文、圖/尼加拉瓜技術團技師 黃子軒

  記得剛抵任尼加拉瓜(以下簡稱尼國)時,三餐菜餚除必備菜豆飯(Gallo pinto)這道國民美食,煮食蕉製成的各式料理更是隨伺在側,常見的四道料理無非水煮煮食蕉(Plátano cocido)、煮食蕉薄片(Tajada)、煮食蕉厚片(Tostón)及油煎熟成煮食蕉(Maduro),當地朋友曾跟我說過一句話「El arroz es la base, el pollo es el ajuste, el plátano es el bastimento(米飯是基本,雞肉恰恰好,香蕉是生活所需)」,言下之意煮食蕉是當地三餐不可或缺的配菜,可見煮食蕉在該國飲食上的重要性。

  不過,放眼煮食蕉的生產,尼國地方大學及私人企業雖有生產組織培養蕉苗,但普遍規模偏小,地方大農在種植時,常得仰賴拉丁美洲鄰近國家進口蕉苗,間接增加生產成本,小農則因進口蕉苗過於昂貴,多靠自行留種,在田間挖取吸芽苗種植,衍生出蕉株發育不整齊、採收期不一致、田間病蟲害傳播及田間管理不便等問題,使得生產量低落與品質不佳,進而影響尼國煮食蕉外銷數量。

  為協助尼國解決蕉苗培育的問題,我方與尼國政府在2014年10月27日共同簽屬技術合作框架協定,共同執行「尼加拉瓜煮食蕉發展計畫」,並與農牧科技署((Instituto Nicaragüense de Tecnología Agropecuaria, INTA)、家庭經濟部(Ministerio de Economía Familiar, Comunitaria, Cooperativa y Asociativa, MEFCCA)及國立農業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Agraria, UNA)共組工作團隊,藉由建立國家級組織培養中心、組培苗生產供銷體系及相關人員之能力建構,來強化地方栽培技術能力及推廣體系,以有效提升煮食蕉質量以增加蕉農收益。並參照臺灣香蕉研究所組培苗35年之成功推廣經驗,期能加速尼國農民建立健康種苗觀念。

蕉園尋寶,收集優良材料

   著眼尼國小農種植的瓶頸,多為未依照栽培制度每3~4年進行蕉園植株更新,加上栽培管理欠佳,導致抗病性顯著降低,進而影響後續產量及蕉株弱化種種問題,因此,我們在計畫執行初期,便盡可能的收集全國優良蕉株,赴里瓦斯省(Rivas)、奧梅特佩島(Isla de Ometepe)及雷昂省(León)收集尼國煮食蕉三大品種,做為未來繁殖用材。

  為使收集達到最大效益,我們採取駐地技師先至蕉園初步標記,我方技術人員隨後抵達進行二次確認的方式,並依據中美洲煮食蕉優良性狀選種標準,訂定欲收集的果指數目標。因此,每抵達蕉園,大夥人便開始抬頭計算並確認各蕉株有幾根果指,好像尋寶般每一瞬間都是充滿驚喜與歡樂的趣味時光,完成相關數據紀錄後,隨後開心的將蕉苗挖回駐地種植。然而,並非每次出差都會有好結果,有時敗興而歸,有時僅能尋找到少數好材料,不過為了找尋更多具有優良性狀的煮食蕉,身為生產最前線的我們仍要持續精進選種再選種,以汰除弱化之蕉株。

更新栽培制度,建立示範圃

  尼國蕉農目前的狀況,與台灣70年初頗為相似,當年臺灣為有效控制香蕉黃葉病病株數,大力推廣健康組培苗,逐步汰除染病蕉株,但受限蕉農自行採吸芽苗種植的慣性,推廣成效不如預期,經1~2年時間建立種苗觀念後,情況才逐步改善。而且,在尼國組培苗一棵成本為0.4美元,比起吸芽苗栽培一棵僅需0.16美元,價錢足足高出2.5倍,要如何說服農民選擇荷包大傷的種苗真的難度頗高。

  依照當地盛傳的一句俗語「Hasta no ver, no creer」,意思為「不要相信任何事情,直到你看到」,所以我們採取的策略是建立示範園,讓農民親眼目睹使用組培苗的改變與優點,至今計畫已與合作單位完成洽談,預計和蕉農合作成立156處示範園,種植43個manzana(約30公頃)煮食蕉,藉由移植臺灣蕉苗推廣經驗於尼國發光發熱,並潛移默化改變栽培模式,持續呼應尼國政府2018年國家人類發展計畫的農業政策主軸。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465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