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突破養殖限制,讓國民美食重回餐桌

文、圖/巴拉圭外交替代役役男 廖登興

  「果然還是Pacú最對味!」看著在烤肉架上一字排開的淡水白鯧,巴拉圭的農民們異口同聲地說道。只見魚肉表皮因火焰炙燒變得金黃酥脆,油脂迸裂散發陣陣香氣,不顧魚肉燙口,大夥兒便心急地送入口中,享受這「得來不易」的國民美食。

  為什麼「得來不易」?以供應巴拉圭水產養殖消費市場,身居三大魚排廠之一的養殖戶魯林貝克(Luc Van Ruymbeke)為例,多年前,原本在新魚種開發上投注大量心力,成功開發非洲鯰魚,卻遭遇政府的生態保育考量,對如非洲鯰魚一類的外來種繁殖進行管制。心急如焚的他,回頭尋找當地潛力魚種卻遍尋未果,只好把心思放在養殖場原有的淡水白鯧種魚,但過往培育的問題依舊無法克服,也就是採人工授精方式,擠壓成熟種魚腹部採取精液與魚卵,總會造成種魚大量死亡而成為繁養殖的瓶頸。

  由於巴國農牧部著眼巴國人民魚類蛋白質需求,從2010年起積極與我國一同進行淡水漁業養殖的推廣,並於2015年選定深受巴國民眾喜愛的本土魚種淡水白鯧,作為國合會推動「魚苗繁養殖計畫」的主角,以協助巴國漁民提高水產品產量及品質,進一步提升巴國水產業發展。魯林貝克遂登門求助,希望技術團能解決他的燃眉之急。

  透過國合會的「魚苗繁養殖計畫」,首先,為破除人工授精帶來的魚體損傷與極高的死亡率,我們先幫他建立淡水白鯧「自動化產卵孵化系統」,利用激素刺激,誘發母魚在循環水池中自行產卵並完成卵的自動收集、孵化,減少種魚、受精卵及魚苗的損傷,同時兼具節省用水、自動化及省力特點,其為1993年台灣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劉副所長富光所設計,當年原本是設計運用在繁殖草魚及鰱魚,後來被應用至其他多種魚類繁殖。其次,透過繁殖池改良、針劑調整、種魚篩檢等方式多次嘗試,讓自然交配繁殖趨於穩定,並在劉恆信專家建議下,將魯林貝克原本的豬舍拓建為魚苗池、自動化產卵孵化池,讓魚苗的活成率獲得顯著提升。

  淡水白鯧魚苗繁養殖計畫在巴拉圭已運行3年多,除了技術團在國家魚苗繁殖中心繁殖數量可觀的魚苗外,每年定期舉辦的訓練班也使得養殖戶的技術獲得提升,對於魚隻的營養需求、成本計算,以及飼養管理都更有概念,也吸引更多的年輕學子投入水產養殖行業。上述原因使大量的本土魚苗產出並流入市面,原本售價昂貴甚至一尾難求的魚苗,也由一尾1500~3000瓜拉尼幣降低至500瓜拉尼幣,同時使進口的魚苗競爭力下降,農民不必仰賴進口或擔心外來病原菌的攜入,能以便宜實惠且運送方便的管道取得魚苗。養殖魚隻數量充足,河川捕撈的壓力也隨之下降,生態保育效果的增加自然是不言而喻。

  在服役階段,每次到魯林貝克的繁殖場探視,看著池中滿滿的淡水白鯧魚苗,由於長到3~5公克之際,是其一生中體色最漂亮的時候,有別成魚一身單調的墨染,魚苗鱗片細小的體表閃著粼粼珠光,亮銀色的背和金黃色的腹部,臀鰭和尾鰭的一抹橘紅,和金烏相互輝映,我總會瞇著眼想像其長成後,來到市場為養殖戶與消費者帶來的經濟與營養價值,在心中暗自為臺灣的人才與技術自豪。

  • 更新日期: 2022/06/06
  • 點閱次數:515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