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尼」土裡的珍珠

文、圖/駐尼加拉瓜外交替代役役男 李佳哲

  「日後若有人問起我與尼加拉瓜最深刻的邂逅,十之八九肯定就是餐桌上那盤白紅相間的紅菜豆飯(Gallo pinto)」這是我在尼加拉瓜服役迄今最深刻的感受。

  Gallo pinto是尼國人一天三餐的主角,做法是爆香洋葱及青椒,倒進煮好的紅菜豆,將其壓碎加入白飯翻炒,一盤香噴噴的紅菜豆飯就完成了,這道國民美食在這裡的地位,就如同滿布臺灣大街小巷的滷肉飯一樣堅不可摧,差別在於這裡的稻米品種是以米形狹長的秈稻為主,口感偏乾鬆較不黏。

  不過,尼國人米飯吃的多,稻米自給率卻未達到100%,一年還需額外進口約14萬噸,當我來到尼國稻米的生產重鎮塞瓦科(Sébaco),看到臺灣技術團多年來為尼國稻米打拼的成果,對熱愛米食的我而言,不禁心有戚戚且熱血了起來。

  以2009年至2014年間推動的「尼加拉瓜稻作生產改進計畫」為例,技術團透過成立貸款循環基金、進行品種選育、提升農戶栽培技術、財務管控及營運能力等方式,輔導了不少當地優良合作社。讓他們得以貸款添購栽培基礎設備,繼而擴大生產規模,增購大型耕作機具及烘乾設備,並配合完善的灌溉設施,從負債到自給自足進而有所盈餘。

  有了前期計畫的豐碩成果,技術團再接再厲,於2015年開始,針對尼國境內約4萬9千多公頃的旱稻田區,開啟了「尼加拉瓜優良稻種研究發展及生產推廣計畫(下簡稱稻種計畫)」。由於這些典型的看天田地處偏遠、缺乏灌溉排水設施,所屬的小農多半欠缺資金、技術及田間管理知識,著眼計畫轉移後的永續經營,稻種計畫特別透過研究及推廣兩個面向,藉由純化地方品種及育成旱稻新品種以提供良好種原,編擬旱稻栽培手冊;並輔導各鄉鎮小農成立種子銀行,供應鄰近農戶優良稻種,定期舉辦訓練班及田間觀摩會等推廣活動,訓練當地技術人員,為推廣工作邁出大步。

推廣之路因農民熱忱而縮短

  我所派駐的聖伊西卓(San Isidro)是位於尼國中部一個被綠海包圍的小鎮,從這個據點向外延伸,我們必須在比臺灣還大的推廣區域內四處巡迴,針對計畫裡的種子銀行拜訪農戶,推廣正確的良種使用及栽培管理觀念。

  拜訪的路程通常分散且地處偏遠,路況從柏油路、石磚路到坑坑疤疤的泥土路都有,有些種子銀行甚至得騎馬或坐船渡河,近一天的時間才能到達。產業道路未完善下,連帶致使農戶無法配合雨季即時取得優良稻種,或是獲取正確的栽培管理及氣候資訊,獲益往往只能勉強與成本打平甚至虧損。而小農多以人力收穫、脫穀、自然風風選及日光曬穀,若要販售價格較高的白米,因機具昂貴不普遍,要走到烘穀碾米程序只能任由糧商壟斷收購價格。有些農戶為求短期收入,會將收成的良種作為商業稻穀賤價賣出,這看在辛苦輔導了一季的技師眼中可說欲哭無淚。但這也都是稻種計畫欲解決的目標,必須灌輸這些農戶正確的栽培管理觀念以及穩定良種供應量,改善這些他們的生活及提升糧食安全。

  而拜廣闊的計畫執行面之賜,在尼國服勤的每一天我幾乎都有嶄新的見聞,印象最深的推廣工作莫過於五月與技術團潘生才團長及劉宏澤技師,遠赴尼國東邊北大西洋自治區的休納(Siuna)訪視種子銀行。這個因金礦而起的小鎮,現今居民多以種植稻米、可可及畜牧業維生,僅一條聯外道路貫穿其中,單程260公里加上仍分段建設當中的公路,最長我們在坑坑洞洞的泥土路上震了約一個半小時,一大早出發到下午才抵達。隔天,我們得再花上一個鐘頭的車程,跨過三條河流,與農民在羅莎格蘭德(Rosa Grande)小鎮的河邊席地而坐,認真討論旱稻栽培及稻穀貯存等經驗及狀況。當得知這些農民為了與我們見上一面,得徒步40多分鐘,自己路程的辛苦便不值得一提。

  役期已過了8個月,尼國人享受生活且樂天的個性,總會讓我不自覺隨之揚起嘴角:例如每次赴鄉間拜訪,農戶們對我們這群異國面孔除了好奇,臉上的笑容及問候不曾停過,甚至慷慨地端出宴客才有的咖啡請我們喝,著實讓人窩心;而偏鄉居民出入得靠雙腳或騎馬,光是到附近小商店購物得花上一個小時,亦不為不便的交通所苦;小朋友雖沒有方便的3C產品可用,離開了教室,便以大地為遊樂場,在整片山頭或小溪嬉鬧玩耍,少了豐富的物質生活,人們反而變得更怡然自得。

  記得初來乍到,懷抱著忐忑心情,眼前的風景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稻葉,再過100天,當周遭由綠轉黃,進而變成飽滿低垂的稻穗時,便是離情依依的返鄉之日。比起技術團的前輩們,雖然我投入計畫的時間很短,但每天都有新的成長,如同腳邊日益茁壯的稻作一般,埋首耕耘多時,收割之際,當初的青澀必然將化作一顆顆晶瑩剔透的長白珍珠!

  • 更新日期: 2022/06/05
  • 點閱次數:437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