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喜來「豆」陣
文、圖/尼加拉瓜外交替代役役男 楊佳融
去年10月甫從農藝研究所畢業的我,千里迢迢來到中美洲友邦尼加拉瓜 (以下簡稱尼國)服役。初來乍到,第一個任務便是前往位於尼加拉瓜湖邊的古城格拉納達(Granada),接受兩週的駐地語言訓練和全西語寄宿家庭生活。
「Gallo pinto」是我在寄宿家庭的餐桌上,第一次嚐到的尼國傳統食物,這由稻米和菜豆組合而成的料理,成了我最喜愛的尼國菜之一,其中的菜豆,不僅影響了拉丁美洲的飲食文化,更在我所服務的臺灣駐尼國技術團「菜豆種子研究發展與生產推廣計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菜豆雖為尼國四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其產業卻面臨了豆種及商業豆生產成本過高、產量與品質、價格不穩定的難題,由國合會與尼國農業科技署共同合作的「菜豆種子研究發展與生產推廣計畫」,便以改善菜豆種子產量與品質為目標,透過種子生產改良、原種繁殖、地方品種純化與栽培技術研發,以增加尼國優良菜豆種子供給。
農業是一種文化,需要投入耐心與時間耕耘
過去在學校,老師們總耳提面命地說:「選種如選寶,留種如種糧」、「選好一粒種,增產千粒糧」,意味種子的良窳影響的除了植物生長的營養元素來源、植株抵禦病蟲害和環境逆境的能力,還將攸關作物的產量、品質與農民的收益。因此,此計畫我除了協助改善菜豆種子採後處理技術,更將服役階段的研究專題聚焦於「尼加拉瓜菜豆種子調製保存之方法」,期望在10 個月中,能有效推廣菜豆種子調製保存的觀念與技術,協助偏遠地區農民自行留種,改善菜豆種子的品質,提升優良種子使用率。
首先,為了優化尼國的菜豆,我們依據國際種子檢驗協會(International Seed Testing Association, ISTA)制定的種子檢查規範,就水分含量測定、潔淨度分析與發芽試驗依序檢查種子,並檢討尼國現行菜豆種子測定方法,提出符合在地需求的精進之道。
以種子水分測定方法為例,尼國目前採用的方式是透過目視玻璃罐內壁是否沾黏鹽巴來判斷儲藏標準,並無相關數據或圖片可以比對,儲藏品質往往受制個人的判斷標準,因此,與計畫經理及輔導技師、專案志工幾經討論,我們在年初透過成果發表會提出了貼近農民作業習性的「鹽分沾黏法測試菜豆種子水分含量」的標準作業流程及參考指標,其中詳盡描述菜豆種子與鹽巴的比例以及操作流程,並佐以圖片呈現結果,不僅獲得尼國合作單位INTA的肯定,會後更被邀請錄製成影片,並將印製成作業手冊納入農民訓練班教材。
其次,在菜豆種子調製保存觀念與技術推廣上,受限尼國地廣人稀,境內多高原、山地和活火山,有許多中小農戶位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資訊取得不易,加上農民習慣固著過去的方式,使得有些農戶保存的菜豆種子時有損害,為此,我們試著偕同助理和當地合作夥伴,前往種子銀行為農民辦理栽培前與收穫後的訓練班,協助他們獲取正確資訊,確實做好菜豆種子調製保存工作。
當投入計畫愈深,我對成果的期望就愈高,有時不免會因為回饋不顯著而感到沮喪,但計畫經理宋公超總會提醒我:「農業是一種文化,需要投入耐心與時間耕耘,才能潛移默化!」,的確,這些日子我深刻體會到很多事情無法立竿見影,但只要我們的出發點是良善的,一點一滴為好的文化琢磨與打樁,就算花上5年、10 年或更久的時間,相信未來的收穫才能更豐盛與長遠。「你不用急著完成你的夢想,可是你要不斷地靠近夢想」這是我的座右銘,也是此刻在異地,讓我篤定前行的力量。
- 更新日期: 2022/06/05
- 點閱次數: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