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內容
成為標竿,就會發光
文/公共關係室 祝康偉
去年11月及今年2月,本會投融資處的兩個計畫,分別獲得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3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3)周邊會議及世界城市論壇(World Urban Forum, WUF)引為分享案例。其中,在COP23周邊會議,聚焦「氣候金融」概念,分享了本會「馬紹爾家戶能源效率及再生能源計畫」協助小島型開發中國家推動能源轉型,以及強化因應氣候變遷韌性的成果;而本屆由馬來西亞主辦的世界城市論壇,則在一場訓練講座以本會「貝里斯文化之家與周邊擴建計畫」為例佐,提出如何將居民納入計畫核心,以參與式規劃兼顧在地觀光與文化產業永續發展的作法。
承辦以上兩個計畫的本會投融資處專員林詠心,在本期《人物與趨勢》單元,以〈成為趨勢的標竿,讓國際看見臺灣〉為文,點出臺灣如何突破種種資源與外交限制,運用自我優勢及創新思維,站上國際舞台贏得注目與讚揚。當中,她深切體悟到,援外計畫若能回歸基本面(back to basics),學習找到關鍵問題,擬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扎實管理每個環節,成果帶來的效益與影響力,常常會出乎意料之外。
而擔任本會「緬甸鄉村微集中式供電站先鋒計畫」顧問工作,投入計畫甚深的前工研院綠能所太陽光電組資深工程師蔡知達,與林詠心的觀察不謀而合。他在〈以工程師的視角看太陽光電國際援助〉一文中,以實務經驗驗證臺灣發展綠能援助的可能與未來,懇切地指出,臺灣若能善用太陽光電產業供應鏈齊備的特長,貼合終端使用者需求與期望,借重專家的判斷與協調、控管及廠商對產品應用的高度掌握性,導入工程生命週期評估與管理機制提升計畫品質,臺灣高性價比(Cost Performance, CP)的國家品牌將是一項外交利器。
對於此一觀點,我國中美洲友邦薩爾瓦多環境與自然資源部部長莉娜•珀兒(Lina Pohl)在本期的人物專訪中,就對台灣的付出充滿了肯定與感謝。她明白表示,臺灣多年來運用衛星遙測(RS)及地理資訊系統(GIS)的長才,帶動了薩國整體國家層級災害防治體系的發展,強化了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這也促成她於COP23會場大聲疾呼臺灣的加入,更強調未來將持續聲援,讓國際間看見臺灣的貢獻。
本期眾多文章中的「彩蛋」,莫過於「2017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的百萬寫手連明偉,以國合會桌球志工身分,在《駐外現場》單元撰寫的〈永恆的盛夏---聖露西亞〉一文。擁有文學碩士學歷,曾去菲律賓教書,加拿大當過木工和飯店服務生,在夏威夷的餐廳服務,回國後從桌球教練、救生員到攀岩教練,以流浪為養分、允文允武的他,簡練且滿溢情感的筆觸,帶著我們神遊聖露西亞的教學現場,在旅途奔波與汗水淋漓間,與孩子們熱切的眼神交會。
我特別喜歡他在文末引用的聖露西亞諾貝爾文學獎詩人德瑞克•沃爾科特名為〈愛復愛〉的詩句,字裡行間似乎呼應著:行走人生的長途,別為攫掠他人的目光而活。我們該坦然的探尋自己,找出自己的步伐,讓自己與他人更為良善,方能平穩心態、豐饒往前。
- 更新日期: 2018/04/17
- 點閱次數: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