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役男變技師,重返土壤實驗室

文、圖/聖文森強化農民組織暨提升蔬果生產技術計畫技師 黃群鈞

  記得前年初赴聖文森國(以下簡稱文國)服外交替代役時,曾在一間荒置已久的實驗室,瞥見一批包括原子吸收光譜儀、凱氏氮蒸餾系統、焰光光度計、分光光度計等令人眼睛一亮的貴重儀器,經過詢問方知這是歐盟為增進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技術與基礎研究能力,在2009年援贈給聖文森,希望藉此提升農民生產技術。不過,囿於實驗室空間不足,加上缺乏操作經驗與專業,只能任這些土壤檢測的「神器」始終塵封。

提升土壤肥力診斷目標

  十分幸運地,在本會「聖文森強化農民組織暨提升蔬果生產技術計畫」的推動,以及文國合作人員大力配合下,幾個月後,我得以目睹這些儀器重見天日,土壤實驗室煥然一新的盛況。

  為了補強歐盟援贈的設備,透過此計畫,本會不僅協助添購實驗桌、實驗室檯面、化驗龍頭、高溫灰化爐、沉降筒等周邊配備,還尋求我國農試所農化組慷慨馳援捐贈,想辦法在後勤補給不便的島上維運各式儀器,穩定化學藥品與耗材的供應,並耐心地培訓合作人員,當時服役的我亦投身其中,見證了計畫改變的軌跡。臺灣計畫的投入,終使歐盟已援贈七年的土壤分析儀器,真正發揮它應有的功能。迄今短短一年內,透過實驗室的運作,已累積許多土壤肥力檢測分析報告,成為農民施肥與栽種的得力指南。

  去年役畢返國,由於我無法忘情海外服務的種種,報考了國合會駐外技師職缺,命中註定似的,竟一舉錄取,讓我有機會再度重返文國,繼續執行農業計畫。當自己從役男變成了技師,少了當時的青澀,卻多了戰戰兢兢,角色改變後,除了專業技術需要持續精進之外,如何因地制宜地應用臺灣的技術,排解文化習慣上的落差所帶來的阻礙亦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現在,土壤實驗室已是我在文國的第二個家,當初只是個服役的小助手,看著計畫團隊費盡心力地將其從無到有建立起來,如今我正式成為團隊中的一員,背負著許多農民的殷切期盼,也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

  未來,究竟該如何輔導合作夥伴,讓實驗室更上軌道,朝提升土壤肥力診斷目標邁進,做為農民肥培管理的技術後盾,這是我不斷督促自己努力的方向!

  • 更新日期: 2022/06/05
  • 點閱次數:462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