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關於明日的答案

文/公共關係室 祝康偉


  「人類最大的危機不是饑荒,不是貧窮,不是永續發展,不是合作,不是健康,不是教育,不是經濟,不是自然資源……而是我們有沒有集體組織起來,解決以上問題的能力。」這段有如醍醐灌頂的提醒,是本會投融資處專員林詠心以紀錄片《明日進行曲》啟示為文,引述法國導演友人的懇切之語。

  這部環境教育紀錄片由法國當紅女星梅蘭妮‧洛朗(Mélanie Lorent)藉群眾募資籌措拍攝經費,並與法籍作家、記者西席爾迪昂(Cyril Dion)共同擔任導演,遍訪全球10個國家,近50位科學家、社運人士、企業家、政治家,以生技農業、能源再生、經濟重思與民主再造等角度,追尋未來人類生存的解答。上映後,除獲法國電影最高榮譽凱撒獎最佳紀錄片肯定,更創下近百萬的觀影人潮。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少有沉重說教或恐懼訴求,而是以流暢的節奏,樸實的人文景色,呈現創新的思考與生活模式,透過各式訪談,正向激勵著全世界:原來你我都可以為環境與未來盡一份心力,只要我們開始行動!

  誠如《明日進行曲》所呼籲,本期《人物與趨勢》與《駐外現場》單元多篇投稿,字裡行間亦顯現了全球公民意識的發酵。

  本會公關室專員梁嘉桓分享了對2017年下半年重要國際會議的觀察,其中,《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3次締約方會議(COP 23)的會議主席,首度非由大國出任,而是邀請小島國斐濟擔綱,因其對氣候變遷感受更深,容易切入議程核心,本次會議因而促成了積極且前瞻的對話促進機制(Talanoa Dialogue)。

  同為南太島國的索羅門群島,駐索羅門技術團團長薛烜坪在《駐外現場》則為文指出,儘管有些工業大國對長久以來造成全球環境的衝擊,選擇沉默甚至迴避,本會為了協助友邦減少土地產權與貧瘠的限制,極力思索如何提高農民面對極端氣候的能力與韌性,主動將「循環經濟」與「環保3R」概念投入計畫中,力求開發與環保的長久均衡;在吉里巴斯,志工蔡思怡則投入本會「太平洋地區園藝計畫」事後評核任務,深入社區,透過問卷發放與回收、訪談計畫利害關係人、彙整結果與分析、追蹤,供本會以科學方法研究,累積計畫推動經驗,讓援助開發更為精進。

  《文化觀察》單元多篇投稿亦發人省思,其中,貝里斯羊隻品種改良計畫技師許承智對貝里斯門諾教徒的觀察,帶領我們深入其境,看見了移民的歷史足跡與其特殊的文化。而其於文末的結語亦讓人思索:對一個多民族齊聚的國家,如何讓彼此迥異的文化展開對話,將攸關著這些天涯鄰人,在同一塊土地共生的未來。

  世事或許複雜難解,但關於明日的答案,正在每個角落等待你我去探尋!

  • 更新日期: 2018/01/15
  • 點閱次數:416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