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阿拉伯不異想3 離散的距離

文、圖/約旦華語教學教師 黃玉慧

  阿拉伯世界原是統一的鄂圖曼帝國,但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俄三國秘密簽署了《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將中東瓜分成現在的各個國家,這種人為劃分國界、憑空建國的方式,造成了日後無數如庫德族問題般的戰爭衝突,而此一協定又和英國保證中東阿拉伯國家將獲得獨立的《海珊-馬克馬洪協定》(McMahon–Hussein Correspondence),以及英國關於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居住地的《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1917年)相互矛盾,引發了迄今百年仍無解的巴勒斯坦問題。

  一戰後英國以約旦河為界,將巴勒斯坦分為西巴勒斯坦與外約旦,1946年約旦獨立,但仍舊支持巴勒斯坦人及阿拉伯國家對抗以色列的戰爭,因此,每次戰爭後都有大量巴勒斯坦難民逃至約旦,但隨之而來的安全隱憂使得約旦在1971年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國境。2011年開始的敘利亞內戰,更使得大量難民逃往約旦,至今已收容了約一百萬人。

  現今約旦境內人口的組成有60-70%是外來人口,巴勒斯坦人和敘利亞人佔了多數,其餘的30-40%才是所謂握有權力的「純約旦人」。

  我想透過我的三個敘利亞及巴勒斯坦籍學生阿莫、歐馬、歐思的故事,反應其間同文同種卻又因現實而產生的微妙糾葛。

敘利亞永在心

  2012年7月敘利亞外交部首度證實境內有化學武器,基於安全考量,我的學生阿莫的媽媽決定先帶他和三個姐妹到黎巴嫩暫時避難,爸爸因為開印刷廠而繼續留在大馬士革。當時的他14歲,離開家的時候只帶著遊戲機跟幾件衣服,因為他以為頂多一兩個月就回去了,誰知道敘利亞每況愈下,在黎巴嫩待了一個月後,為了完成學業,他們飛到中東局勢最穩定的約旦定居,倏忽已經過了四年多。

  兩年前阿莫的爸爸還能定期過來看望,但隨著敘利亞局勢惡化,約旦已經禁止持敘國護照者入境,如今只靠視訊聯繫。我問阿莫敘利亞的生活是怎麼樣的?他說那裡令人雀躍,人民友善、物價便宜、風景秀麗,一切都引人入勝,這與我從其他約旦人口中聽到的描述雷同,那裡曾經是約旦人週末度假的後花園。

  歐馬也有同樣的說法,他的家族早在1952年就從敘利亞搬到約旦,雖然他在約旦出生,持有約旦護照,卻始終認為自己的靈魂屬於敘利亞,過去他會定期回鄉,也會說敘利亞語,從不諱言自己是從敘利亞來的約旦人。至於阿莫,他說就算有一天他拿到了約旦護照,他還是認為自己是百分之百的敘利亞人,這樣想不是因為他過於愛國主義,而是基於他對根源的認同與堅持。

  雖然約旦友善地接納了來自敘利亞與巴勒斯坦的移民(難民),但為了生計,許多移民(難民)傾向選擇較低薪,且為約旦人不想從事的,如黑手、清潔工、建築工、侍者等工作,卻仍不免會排擠到約旦人的工作機會,因此,約旦法令現已禁止聘用敘利亞人工作,使得許多移民(難民)處境更為困難,想盡辦法投靠從商的同鄉,或遊走法律的灰色地帶求生存。

在他者的土地上

  巴勒斯坦人有著與敘利亞人相似的處境,兩者都是因為戰亂被迫離開心愛的家園,而且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再回去。歐思仍舊記得當年以色列士兵無緣無故入侵家裡突襲檢查,他躲到浴室的情景,為了有安全的伊斯蘭成長環境,他10歲的時候搬到約旦祖母家來。他的父親是醫生,社經地位相對較高,但小至孩童間的口角,大到政府部門職缺的遴選,還是存在著約旦人對外來人的歧視,以及約旦人比較佔優勢的局面。面對歧視,阿莫、歐馬、歐思三人都說習慣了,也選擇漠視,畢竟不是每個約旦人都這樣,也或許因為他們此時此刻站在他者的土地上。

  阿莫說也許10年左右敘利亞內戰可望結束,但衝突仍會不斷;歐馬說他心裡的敘利亞是樂土,不是現在那個廢墟;歐思說他的夢想就是能夠回到巴勒斯坦和平的生活……,他們一路走來充滿憂傷,卻以正向的態度迎接每一天,我希望真主垂憐,讓這些流亡者的希望都成真,可是眼前誰都給不了肯定的答案。

  • 更新日期: 2022/06/05
  • 點閱次數:493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