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文森的公車風景
文、圖/前聖文森外交替代役役男 黃群鈞
習慣了臺灣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當我來到了聖文森,就像跳出井底的青蛙,眼前新奇的百姓共乘模式,顛覆我對公車井然運行的印象。在這裡,人們因地制宜的移動方式,凸顯的不只是便利,更是加勒比海的文化象徵。
聖文森雖為島國,卻有著特殊的地形,因火山La Soufrière聳立島中央,使得主要道路沿岸而行,支道則順著河谷蜿蜒入各個村落,路面顯得崎嶇狹窄。受限工程技術與經費,鮮少有能截彎取直的橋梁與隧道,行車時得面對處處可見的險坡與盲彎,體驗雲霄飛車般的爬升俯衝。
公車的感官之旅
因此,聖文森的公車鮮少有臺灣常見的30~40人座的大客車,反倒是9~12人座,由日本進口的二手車改裝的廂型車才是主流。有趣的是,這些中規中矩的二手車,來到聖文森後便立刻沾染上加勒比海熱情的文化,車外觀被各種顏色與彩繪妝點得鮮豔亮麗,有的會加上塗鴉、口號、聖經金句,甚至連輪胎鋼圈都一定要金光閃閃才行。
搭車時,部分公車會將目的地標示在擋風玻璃上,若沒註明就得逐車詢問,或是將常搭路線的公車車牌與顏色記住,但偶爾司機還是會隨機調整目的地。通常公車裡除了司機一人,還有一位反應靈敏的車掌,除了負責收錢、幫乘客調整、分配座位、提醒司機哪裡該停車、甚至肩負沿路攬客等重要任務。
公車內部空間的利用,更是像挑戰金氏世界紀錄一樣,發揮到淋漓盡致。通常在尖峰時段,一台廂型車可以塞到20人左右,乘客常常被擠得不成人形,若是坐靠在門邊的座位,轉彎時的離心力會將你甩在門上,而樂天知命的當地人似乎已習以為常,因為比起下一班車動輒半小時至一個多小時的等待,當下能上得了車,就算忍受幾十分鐘的沙丁魚罐頭,也沒什麼好抱怨了。
而車廂裡的味道亦是特色之一。由於公車空間狹小,在下班時間,隨著不同的乘客出入,車內會動態地消長各種氣味:有工人忙了一天,準備返家的汗水味;有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準備赴約的濃厚香水味;也有麵包、炸雞、魚、便當等各式食物的香味,當地人綁辮子頭濃厚的髮膠味道,偶爾還會有醉漢坐在你身旁胡言亂語,撲鼻而來的酒味。此時,若加上窗外吹進來的海風鹹味,路上車輛排放的廢氣,路旁燃燒雜草的煙霧,猶如親臨了一場味道的滿漢全席,而這些流瀉的味道,彷彿紀錄片的片段,讓人可以猜想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與步調。
除了視覺、嗅覺的震撼,聖文森公車另一大特點就是車沒到「聲」先到,大老遠就可以聽到無比響亮的斯卡曲風(Ska)音樂。我猜想,音樂開得如此大聲,除了提醒候車的人準備上車,還可以讓司機隨時保持清醒,避免乘客睡過站,正因為音樂如此重要,司機跟車掌有時還會為了爭搶自己想聽的音樂,互不相讓而當眾爭執了起來!
路上的人情風景
初到聖文森時,常會看到巧遇舊識的司機,大喇喇的把車停在路中央,索性天南地北地聊起天來,無視後方回堵的車輛,但後面受阻的車流通常不太會急著按喇叭,多會耐心地等待前方的對話結束,彷彿是一種能夠同理的默契。久而久之,習以為常的我,遇到這樣的場景,不但不會感到氣憤,反而覺得是這裡獨有的人情味。
另一個「揪感心」的是,聖文森的公車是隨招隨停且沒有確切的時刻表,偶爾招手但公車開過頭的時候,不像在臺灣你得費力追趕才能上車,這裡的司機會展現精湛的倒車技術,直接準確地倒到你身旁,讓你有備受尊寵的感覺。
聖文森的公車就像國家的動脈一樣,周一到周六每天一大早五、六點左右就開始運作,到了七、八點的尖峰時段,滿載著上班上學的人群,在擁擠的車潮中衝鋒陷陣,到了離峰時間稍微喘口氣,接著下午三點的學校放學時段,以及四、五點的下班時間再度繁忙了起來,直到人們一一返家後,喧騰終歸寂靜。而星期日的聖文森首都金石城就像陷入沉睡,只有部分公車運行,多數公車只留在村莊裡,專門載要去該區域教堂做禮拜的民眾,首都裡幾乎沒有店家營業。
這是我所見到聖文森的公車風景,它將島上人們的活力注入各個角落,帶動各式活動,讓文化活絡了起來,也乘載著使命與信仰,加勒比海的生活點滴,織成一幅幅樂天知命又有人情味的畫面。
- 更新日期: 2022/06/05
- 點閱次數: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