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續發展世代的大眾參與—從國家以外的觀點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文、圖/研考發展考核室 時嘉辰
公民社會參與永續發展並非全新的概念,早在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便首度達成「永續發展需要各方人馬積極加入」的共識,接續通過的21世紀議程(Agenda 21),更進一步列出9個類別,包括婦女、兒童與青少年、原住民、非政府組織、地方政府、工人與商會、科學與技術、工商業、農民等,作為聯合國討論永續發展議題的管道,並稱他們為「重要團體」。
當20多年過去,永續發展持續在里約+20與永續發展高峰會等國際場域推展,雖然主導的是各國政府,但仍將年長者、身心障礙者、志願服務者、移民、教育與學術、在地社群納入重要團體協調合作的對象,併稱為MGoS (Major group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因此,為順利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聯合國在2013年即提出承諾與目標追蹤機制的作法,除以國家主導(State-led)為原則,由國家與聯合國相關組織提交自願性報告外,亦計畫建立一個強化夥伴關係的網路平台,提供所有MGoS參與與學習,貢獻實務經驗,加速各領域落實SDGs。
另外,在具跨政府特性、每年舉辦的高階政治論壇(High Level Political Forum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LPF)中,亦明文規定保障MGoS「出席並介入所有正式會議」、「取得所有會議資料與文件」、「提交檔案並進行書面與口頭報告」、「做出建議」及「與會員國或秘書處合作辦理周邊會議或圓桌論壇」等參與的權利。
不只是國家與目標導向,百家爭鳴推動SDGs
由於工作與興趣的關係,我已關注永續發展議程多時,今年7月有幸透過MGoS的管道,出席在紐約舉辦的高階政治論壇盛會。
這個由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於2012年6月決議成立,以取代永續發展委員會的論壇,主要工作包括:提供永續發展政治領導、指引和建議;審查落實相關承諾的進度;並加強整合經濟、社會和環境等三個永續發展層面。每年論壇均規劃主題,深入檢視特定目標的執行進度,開放各國政府自行登記進行國家報告,以落實「不遺漏任何人」的精神。預計至2019年之前,將完整討論17項目標並涵蓋大多數國家的自願性國家檢視報告(Voluntary National Reviews, VNRs),屆時由全球連結至國家的落實框架與評核機制將大致抵定。
親臨此一論壇,可謂大開眼界,除議題之廣,規模更是十分龐大,8天會議中,共有77個聯合國會員國的部長、內閣大臣或次長親自赴會,另有2,458個利害關係人團體派員參加,顯示無論區域、國家與利害關係人對於永續發展的重視。
論壇期間除了對於消除貧窮、零飢餓、健康、性別、創新和工業化、海洋資源與夥伴關係等7項目標以及重要議題(如發展籌資)進行36場次會議。在此之外,會員國家與國際組織紛紛對於各自關注的議題辦理上百場的周邊論壇(side events),各研究機構與非營利組織同時舉辦其他周邊活動;聯合國訓練機構亦針對實務運作辦理訓練課程及工作坊;還有針對私部門與各方利害關係人的「夥伴關係經驗交流」(Partnership Exchange)及「SDG商業論壇」(SDG Business Forum)。而發表自願性報告的43個國家中,亦包括我國邦交國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及貝里斯4國。
至今於此一論壇提出VNR的國家已有65個,預計明年將有48個國家投入,綜觀多數國家均具備具體的制度安排、建立政策連結、盤點指標統計能力、納入利害關係人意見等努力,其經驗與執行力值得我國借鏡。然各個國家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條件不同,政治體制、發展程度與所擁有的資源也相去甚遠,除了透過國際貿易與援助提供的資源或協助外,發展的主體與權責仍落在公民社會、私部門、非營利組織等手中。
這次我除了參與由政府主導的會議外,亦參與MGoS於週末辦理的籌備會議與工作坊,了解各地公民社會實際參與VNR情形、如何組織、調查、立論,甚至發表平行報告(相對於政府發布的VNR),補充政府涵蓋範圍或意願的不足。因此,真正意識到「參與」這個行為,是需要透過自我與同儕學習來建立的重要國際參與能力之一。
加入全球夥伴行列,成為永續發展新動能
回歸SDGs的核心精神,「不遺漏任何人」(Leaving no one behind)是在全球場域對於脆弱族群與特殊國家權益的呼籲,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資源與途徑,扭轉外部條件帶來的劣勢,格外需要透過「介入」尋求適合的發展途徑。這也成為現今我國面對正式參與障礙的訴求。
然而,就如同一位奈及利亞公民社會代表大聲疾呼”those without capacity will always be left behind”,意指無論世界上哪一個國家,若輕忽永續發展轉型的責任,無視於前人搭好的橋樑,勢將成為遺落在永續發展之外的對象。
雖然我國並非聯合國會員國,參與國際事務之正式管道甚具挑戰,倘能把握MGoS等參與管道崛起之機會,深化實質投入、合作關係與互惠交流,方能創造更永續的對話空間。請問,親愛的臺灣人,我們準備好了嗎?
- 更新日期: 2022/06/05
- 點閱次數: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