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內容
身處溝渠,不妨仰望星空
文/公共關係室 祝康偉
”those without capacity will always be left behind”
面對全球永續發展目標持續推進,國合會研考室專員時嘉辰在本期《人物與趨勢》單元《永續發展世代的大眾參與》一文中,以其所參與的聯合國高階政治論壇(High Level Political Forum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LPF)一位奈及利亞公民社會代表的大聲疾呼,點出了這段令人深思的話語。
此番意指「無論世界上哪一個國家,若輕忽永續發展轉型的責任,無視於前人搭好的橋樑,勢將成為遺漏在永續發展之外的對象」的呼籲,對透過正式管道參與國際事務,諸多險阻的我們,無非暮鼓晨鐘。於文中,時嘉辰提醒,在參與全球永續發展已刻不容緩之際,儘管政府缺乏資源與途徑,私部門與公民團體卻有了與國際交流對話的契機,因為在「永續發展需要各方人馬積極加入」的共識下,聯合國針對全球重要團體與利害關係人開啟溝通之門,正是臺灣非政府組織與民間社團乃至企業向國際發聲,自我能力建構的機會。
因應永續發展目標,在人道援助的做法也有新的思維,本會人道援助處專員邱建翔以「韌性」(resilience)為題,暢談國際間從過往投入災後復原重建的方式,逐而轉向如何協助其減低災害風險,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及建構自我調節能力,強化其適應變遷的能力,以達成「恢復得比之前更好」(Build Back Better)的目標,不僅可見於國際組織及雙邊援助發展機構計畫,亦是國合會推動人道援助計畫的重要行動方針之一。
在《駐外現場》單元,初次外派多明尼加,負責微中小型企業輔導體系能力建構計畫的專家王浩滄,赴任半年多來,深切體驗尊重、充分溝通與同理心是對話的起點,也是互信的開始,「當陌生的雙方,有了朋友的情感,後續的付出才會有實踐的可能。」這段動人的感觸,值得所有在第一線服務的朋友們參考。而深耕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資通訊計畫多年的計畫經理黃華靖,亦有同樣的體悟,她在專業之外,學習到如何將臺灣經驗因地制宜應用、尊重彼此文化習慣上的落差,方能順利將臺灣數位醫療技術根植加勒比海,為醫療環境改善帶來契機。
另在《文化觀察》單元,尼加拉瓜英語教學志工林姝均以感性的筆觸,娓娓道來尼加拉瓜教育部門與學童,對英語教學計畫的高度期待,以及對初加入推廣團隊的她,膺負此一大任的殷殷盼望,以致屢屢夜不成眠。而約旦華語教學教師黃玉慧的《阿拉伯不異想3》藉其身邊3位敘利亞及巴勒斯坦籍學生,帶出阿拉伯世界歷史糾結中的愛恨情仇,以及身為難民的他們,因現實而產生的微妙糾葛。在黃玉慧的訪談中,儘管這些年輕的面孔,一路走來憂傷難解,卻仍以正向的態度迎接每一天。
「我們都身處溝渠,但仍有人仰望星空。」這是英國天才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的名句,亦是志工林姝均遭逢挫折時,用來自我勉勵的話,覽讀本期電子報,無論是推動永續發展排山倒海的障礙,執行計畫必然的文化衝擊與溝通磨合,抑或面對眾人龐大無盡的付託,代代糾結難解的創傷,只要懷抱著夢想,踏實且堅持地走下去,黑夜雖然漫長,但白天總會來到!
- 更新日期: 2017/10/16
- 點閱次數: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