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水產養殖技術,助巴拉圭繁榮「鯧」盛
文、圖/巴拉圭外交替代役役男 黃淮
畢業於漁業科學研究所,學的是水產養殖的我,初到南美洲的友邦巴拉圭,不免好奇這個位於內陸的國家究竟有哪些水產?
「我們巴拉圭人喜歡吃魚,但魚肉真的不便宜,所以我們很少吃。」記得參加房東辦的烤肉歡迎會,他的一席話說明了為何眼前餐桌上,全是碩大肥美的牛肋和軟嫩多汁的雞腿,卻不見一絲魚鮮的蹤跡。到超市冷凍櫃查看,果然,鮮少看到本土的漁產,僅有的進口魚片雖稱不上天價,但比起其他肉品的價美物廉,除非想吃魚想瘋了,不然算算單價,還真的讓人望而卻步。
事實上,巴拉圭雖處於內陸,卻有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兩條河川匯集,加上氣候濕潤、降雨充沛,是個水資源豐富的國度,十分適合發展水產養殖。儘管自然條件優渥,但放眼巴國,水產商業化的規模養殖並不多見,多為散戶的粗放模式生產,且政府在撈捕上限制嚴格,明訂每年11到隔年1月為禁漁期,使得想一嘗豐富且便宜的魚鮮,可謂難上加難。
巴國農牧部著眼巴國人民魚類蛋白質需求,從2010年起積極與我國一同進行淡水漁業養殖的推廣,並選定深受巴國民眾喜愛的本土魚種淡水白鯧,作為國合會推動「魚苗繁養殖計畫」的主角,以協助巴國漁民提高水產品產量及品質,進一步提升巴國水產業發展。
感同身受的為魚著想
在巴拉圭,俗稱的"Pacú"就是淡水白鯧,此魚體型碩大、滋味肥美,曾是聚會宴客餐桌上的最佳主角,近年來,隨著河川水利工程的興建開發、持續的漁撈,野外成熟種魚日益稀少,只得倚賴進口魚苗進行人工養殖,不僅成本高昂,存活率亦偏低。
究其原因,由於本土技術尚未純熟,當地養殖戶多使用過往的人工授精操作,但此方式容易造成魚體的緊迫驚嚇,時常造成種魚的過度犧牲,頗有殺雞取卵之憾。
為突破瓶頸,也為魚種的永續保存,國合會計畫經理將台灣水產試驗所研發的自動化產卵孵化系統引入巴國,也在去年順利竣工。對於新的生產技術,起初當地養殖戶也是半信半疑,隨著多次成功的結果,除了讓當地養殖戶信服外,也肯定了台灣過去的經驗技術確實能在遙遠的南美洲持續發揚光大。
在今年繁殖季期間,我也協助計畫的魚苗工作,一連串的準備與執行,從野外的種源收集、馴化育肥和刺激催熟產卵等,並導入晶片標示技術,紀錄種魚資訊利於繁殖選種。過去我對這些步驟都耳熟能詳,但實際操作起來卻超出我的想像。
一直以來,當地養殖戶在判斷種魚的成熟度都是直接穿刺生殖孔做檢查,但這種方式除了讓魚隻受到驚嚇外,也常常造成開放性的傷害。因此,我們改用不同的方法,在繁殖季節餵食更營養的食物,透過輕柔的擠壓來檢查種魚的成熟度,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過程中,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像是在施打激素時,因為淡水白鯧的鱗片細小且堅硬,只能從胸鰭基部較為柔軟的地方施打,此處因臟器繁多,一不小心常會讓魚兒喪命,為了降低失敗的風險,我們只好請出已往生的「大體魚老師」,在牠們身上多次揣摩,找到最不傷害魚內臟的下針角度和距離,我總想多虧了牠們的「指導」,才能讓我們更有把握地執行計畫,也更能感同身受地為魚著想。
成果共享,孕育更好的未來
為協助巴國推廣優良水產蛋白質,增加漁戶的營收,本計畫除持續提升淡水白鯧魚苗繁殖技術,亦透過不同的宣傳活動增加能見度,像是透過當地電視台的專訪、邀約專業技職學校師生參訪等。
以最近在計畫所在的養殖中心舉辦的觀摩活動為例,就吸引了許多當地政要與養殖戶前來參觀,活動中我不僅向遠道而來的養殖戶解說我所負責的餌料生物生產作業,透過顯微鏡觀察微細藻類和浮游生物,亦從他們身上瞭解許多當地的珍稀魚貝,交流彼此的觀念和技術,許多困惑剎時得到了解答,著實受益匪淺。
最讓我感動的是,當我雙手捧起甫孵化至世間的魚花寶寶們,讓大家看著他們奮力擺動魚鰭的樣子,一位年邁的養殖戶情不自禁地說:「像這樣每年都能買到巴拉圭的魚苗,就不用再千辛萬苦去國外找了,真是太好了!」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給了我們極大的肯定,而我也在他們的表情和眼神中,看到了巴國人民對水產養殖的殷殷期盼。
- 更新日期: 2022/06/05
- 點閱次數: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