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文森國的鮮視野
文、圖/聖文森國外交替代役役男黃建皓
「美食」應該是每一位旅行者最引領期盼的部分,還記得剛到我所服役的加勒比海友邦聖文森國(以下簡稱文國)時,便有人提醒說:「這裡的飲食文化非常簡單,食物多為根莖類!」果然,放眼所見,幾乎每一道當地料理都有馬鈴薯、山藥、麵包果、芭蕉的蹤影,原來,這些根莖作物就等同臺灣的「白飯」一樣不可或缺,而我的英文老師(Mrs. Thomas)也總是說:「這是我們日復一日所吃的食物」,對吃慣了臺灣各式小吃,三不五時就要換口味的我來說,這個牢不可破的事實的確是一大打擊。
在當地結識的朋友克萊德(Clyde)知道我喜歡嘗鮮,有次特地帶了山中野味「Manicuo」(形似巨鼠)和「Tatu」(形似穿山鼠)讓我們解饞,只見他將這些野味先切塊燉湯,再加入大量根莖類和麵粉、椰漿、穀粉包成的「椰子水餃(Coconut Dumpling)」,一起熬煮約兩個小時,當打開鍋蓋的那一剎那,先入為主的印象,還是讓我不禁倒吸了一口氣。只見克萊德將湯匙伸到鍋底,撈出大塊的Manicuo和Tatu,毫不猶豫地吞圇下去,我才回過神來,在他催促下,勉為其難地把肉塊的外皮剝掉,小小口的咀嚼,老實說味道的確鮮嫩多汁。不過,當時儘管已飢腸轆轆,且在雲林老家已嘗過蜂蛹、蛇血等不可思議的食物,識多見廣的我仍過不了視覺這一關,邊吃邊頭皮發麻,只能淺嘗即止。
來到文國 5個多月,逐漸結識了許多像克萊德一樣有趣的朋友,但記得一開始,在這個九成以上都是黑人的國家,身為少數黃種人的我們,總會擔心自己走在路上,會不會被當地人投以異樣眼光或不友善對待,事實上一切都是多慮,當地人對於外來者多半帶著善意,常會主動打招呼與微笑,我常想他們物質生活或許並不富裕,但從他們笑容裡的真誠,總讓人感到他們內心的富裕。
而這裡的語言亦是讓我覺得新鮮的部分。由於文國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在語言上多使用「混語方言(Creole)」,其中混雜了法文、英文、西班牙文,甚至連葡萄牙文都在其間。當你走在街上,常常可以聽到的諸如「Me nah know (I don’t know)」或「Me nah go (I am not going)」等自成一格的方言,乍聽之下,如同雞同鴨講,完全猜不出其中的意思。不過,據說文國已責請學校積極教導學生使用正確的英文,以利與國際接軌,這不禁讓我想起臺灣1950年代推動的國語運動,期許過程中不要矯枉過正,導致年輕人忘了自己特有的方言。
生活看似凌亂,卻隱藏著各自的秩序
交通是連結一個城市,或甚至一個國家的根本,文國地形多山,道路蜿蜒且高低起伏劇烈,居民交通大多靠Van(客貨兩用車)接送,當你在路上看到許多「H開頭」的車牌,而且形似麵包車的車輛快速地穿梭在道路上時,這就是遍佈文國各個角落,當地人口中的「公車」。
公車配有駕駛與一名負責收錢及攬客的小弟(Conductor),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上下車,一段票約收費2塊錢東加幣,雖然價格便宜,但時常將20人塞入9人座的小巴中,擁擠程度難以想像。
在這裡,交通系統表面上看似凌亂,但仍隱藏著各自的秩序,待久了就會知道不同的公車會有不同的目的地和等車地點,像是你可以從搭車地點判斷,他是要前往東邊的Windward,還是西邊的Leeward。由於公車可以隨意的停車攬客、占用車道,自由方便之餘,也為文國帶來嚴重的塞車問題。
文國的海灘亦極具特色,像是諸如Bequia、Canouan、 Union Island等外島,擁有非常美麗的白色海灘和豐富的海底資源,每年吸引不少熱愛海上運動的觀光客前來,但本島的沙灘卻總讓我感到不解,為什麼會是黑壓壓的一片,直到我的英文家教老師幫我解開了疑惑。她說本島的沙灘原本也是晶瑩剔透的面貌,直到1718年至1979年間,島上最高的火山「蘇弗里耶爾(La Soufrière)」多次噴發,導致火山灰染黑了海灘,聽她這麼一說,我才驚覺到腳下所踩的是一座活生生的火山島,不由得戒慎恐懼了起來。
在聖文森國服役的這些日子,若你問我最讓我感到新鮮的是甚麼?我想除了文化特色和景色,最重要的是他們讓我看見自己的渺小,以及不論身處何地,都可以擁有樂觀開放的態度與視野,在生活中努力前行著。
- 更新日期: 2022/06/05
- 點閱次數: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