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扦插繁殖,讓火龍果喜上非洲枝頭
文、圖/史瓦濟蘭外交替代役役男楊士藝
到非洲友邦史瓦濟蘭王國(以下簡稱史國)服役已經4個多月了,記得剛到達這國家時,沿途所見便打破了我對非洲黃土大陸的刻板印象,尤其,進入雨季的史國,映入眼簾的皆是綠意盎然且生機蓬勃的遼闊原野,欣欣向榮的景象深深吸引著我。
由於碩士鑽研的是果樹研究,來到史國協助的便是果樹產銷計畫,在計畫經理的帶領下,總期待自己能夠運用所學,為這片土地貢獻自己的小小心力。
引入多樣水果,提升農民收益
配合史國農業多樣化及商業化的政策,降低過度集中甘蔗、鳳梨、柑橘類等經濟作物的收益風險,「史瓦濟蘭果樹產銷計畫」引進適合當地生長且具有商業生產潛力的果樹,其中,以香蕉和番木瓜為主,番石榴及火龍果為輔,藉由臺灣成熟的水果栽培技術,改善果樹產業鏈,以提升輔導農民的收益,而我的任務之一便是推展火龍果栽培。
原產於中美洲的火龍果在臺灣已是常見的水果,多汁甜美且富含營養成分的果實令許多人愛不釋手,但初抵史國發現許多人從沒看過甚至不曾聽過此美味的水果,每當介紹火龍果的時候,總不免要耗費一番唇舌。
為了解當地人對此水果的接受程度,本會計畫相關人員除到當地主要超級市場推廣,亦辦理了多場農民訓練會,提供當地農民試吃,提高其投入火龍果栽植的意願,從大家爭食的過程可以看見火龍果的潛力。以服務於計畫所屬農場的當地僱工為例,就對這新興的熱帶水果情有獨鍾:「我超喜歡的,不只有我,包括在農場工作的大家都很喜歡,尤其是紅肉品種的火龍果,我覺得紅肉火龍果比白肉火龍果更甜且美味,希望我們可以趕快繁殖出更多紅肉火龍果苗,推廣給更多農民栽培,讓史國人可以品嘗到如此美味的果實。」
尋求技術突破,加速推廣效率
如同這位僱工所言,許多農民對火龍果躍躍欲試,卻受限於果苗不足,因此,現在果樹產銷計畫正致力於生產果苗,除媒合願意嘗試新興作物的農民進行試種,更發揮臺灣農產的長才,尋找快速繁殖的方式。
火龍果屬於攀附性仙人掌植物,多以播種、嫁接及扦插等方式繁殖,其中,育種時多以播種方式進行,品種更新則採嫁接,一般商業栽培用的是扦插。所謂扦插,就是剪下母株的枝、莖葉、頂芽等部份使其生根,然後栽培出與母株相同的幼苗,比起用種子繁殖成株較慢,若用扦插法不僅方法簡單、繁殖更快,還能維持母體性狀,不易出現變異,使植株一致性高。
扦插繁殖需要使用大量枝條,一般多以產季結束後修剪下來,一年生以上且長度大於30公分的廢棄枝條,作為繁殖插穗之用,但目前史國可供生產插穗的火龍果母樹圃面積規模仍小,所能獲取的插穗有限,因此,計畫相關人員莫不殫思竭慮,為如何加速推廣效率尋求突破之道。
在計畫經理葉常青及技師徐瑋君的努力下,此一階段以「開源」與「節流」互為搭配。所謂「開源」,是從不斷嘗試中,由過往不曾用來繁殖的材料中找尋契機,例如,運用火龍果於春天生長的大量新梢進行繁殖,即可大量節省等待枝條成熟的時間,只要新生幼嫩枝條長度大於20公分,在修剪後放乾時間縮短至3天內,避免枝條乾死,就可以達到90%以上存活率。
「節流」部分,則是將原本30公分長的枝條,分別裁切至20、10公分進行扦插試驗,發現即使只有10公分仍可以發根,便試著將成熟枝條修剪得更短,藉此獲得數倍的果苗。
短短幾個月,史瓦濟蘭的景色開了我的眼界,而臺灣團隊在工作上的拚勁亦讓我與有榮焉,我衷心期盼美味的火龍果能在這美麗且敦厚樸實的土地開枝散葉並茁壯成長,讓引頸企盼的農民能分享來自臺灣的幸福與希望。
- 更新日期: 2022/06/05
- 點閱次數:5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