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標清楚、善用科技,是國合會推動計畫的特色---專訪史瓦濟蘭馬爾肯斯農業研究站主任西密羅‧馬佛貝拉
文/公共關係室 祝康偉
圖/史瓦濟蘭馬鈴薯健康種薯繁殖計畫計畫經理 羅元宏
馬鈴薯為史瓦濟蘭王國(以下簡稱史國)人民主食之一,然而長期以來,因缺乏健康種薯供應,且無種薯品質檢驗單位。農民多以自留種薯,或仰賴南非進口的種薯進行耕種,不僅種薯品質參差、價格居高不下,供應質量亦不穩定,導致史國馬鈴薯產量始終無法增加。
為解決此一問題,我國自2013年起與史國農業部合作推動「史瓦濟蘭馬鈴薯健康種薯繁殖計畫」,規劃於6年內,建立史國馬鈴薯健康種薯繁殖系統、檢測技術與制度,逐步減少種薯進口數量,以降低農戶栽培成本,提高國產鮮食薯產量,以滿足國內消費需求。
從一開始便參與此計畫,扮演史國農業部與本會溝通橋樑的馬爾肯斯農業研究站主任馬佛貝拉(Similo George Mavimbela)指出,與本會合作過程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目標清楚」與「善用科技」。
分享臺灣種苗產業經驗,協助建立種薯供應鏈
為了使「目標清楚」,合作期間透過許多調查分析,找出提升馬鈴薯產量、品質的關鍵。進而著眼於種薯的管理,接續善用「新科技」於田間、實驗室和採收過程,使得此計畫屢有突破與進展。例如設立病害檢驗實驗室,並在田間進行病徵鑑識,培育種薯田間生產技術員、田間檢查員與實驗室檢定員,不僅能確保種薯無病毒且品質無虞,更將使史國具有馬鈴薯病毒檢驗、辨識,與無病毒種薯供給的能力;而種薯冷藏處理倉庫的建置,則可打破馬鈴薯休眠期,使得發芽均一,藉此調節生產期;馬鈴薯分級設備的引進,則可協助農民快速將種薯與食用薯清洗與分級,未來還將導入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建立組培繁殖體系。此外,讓馬佛貝拉覺得驚豔之處,在於此計畫還設有循環基金,讓常受限於資金短缺的小農,未來有專屬基金可供運用。
合作迄今,他深信本會運用臺灣在農業種苗產業豐富的經驗,協助史國建立種薯繁殖體系、擴增種薯生產規模並輔導建立種薯供應鏈,除了能夠提高史國馬鈴薯產量,未來還可將種薯市場擴及其他南部非洲國家,對於改善農家收入有極大助益。
- 更新日期: 2022/06/05
- 點閱次數: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