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內容
與時俱進,一步一腳印
文、圖/公共關係室 祝康偉
春分時節,猶如詭譎的國際局勢般,陰晴不定、乍暖還寒。所幸,儘管世道多難,總有一批批援外工作者,不辭辛勞的遠赴他鄉,勤勤懇懇的將所學貢獻異地。他們是臺灣經驗的薪傳者,將國人多年來打拼的成果,無私地分享給合作國家。
本期在《人物與趨勢》單元,由本會《心寬路廣 臺灣情》20週年會慶專書中,精選由投融資處撰寫的〈開物成務,增益其所不能―中高等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一文,分享本會多年來如何透過正式的「技職教育」體系及非正式的「職業訓練」雙軌並行,與夥伴國分享臺灣經濟發展經驗,協助其培訓產業發展所需技術人才,進而帶動整體工商產業蓬勃發展。而技術合作處專員朱鴻鈞〈臺灣農藥檢測技術揚威中南美及加勒比海〉文中,則點出臺灣智慧科技農業發展有成,除了備受中南美及加勒比海友邦好評,亦逐漸成為援外工作的重點之一。
人物專訪部分,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秘書長安佐.夸托邱哲談及與本會近20年的合作,從早期的微小中型企業發展、貿易促進到近年來的能源效率及再生能源等綠色援助概念,彼此除維持堅定的夥伴關係,合作面向亦將更為廣泛多元。而參與史瓦濟蘭馬鈴薯健康種薯繁殖計畫,扮演史國農業部與本會溝通橋樑的馬爾肯斯農業研究站主任西密羅‧馬佛貝拉則深刻的指出,在與本會合作的過程,感受到「目標清楚」與「善用科技」兩大特色,讓他深信計畫推動對史國改善農家收入將有極大助益。以上所述,篇篇可見臺灣與時俱進的足跡。
不僅如此,在《駐外現場》單元,由聖文森國電子文件暨檔案管理計畫計畫經理傅建惟以資通訊教育訓練為題的投稿,可以看見計畫經理們如何運用巧思、因地制宜,讓臺灣經驗再發揚。而《文化觀察》單元,約旦華語教師黃玉慧則持續藉「阿拉伯不異想」系列,帶著我們關注她身邊學子的一舉一動,從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人物日常的所思所想,更能了解中東世界年輕世代的煩惱,頗能讓人省思。
第16屆外交替代役男赴海外抵任,迄今已將屆半年,從文稿中不難窺見,他們的目光已從旅遊的獵奇,逐漸轉為技術的分享與文化的探尋:像是史瓦濟蘭役男楊士藝分享果樹產銷計畫如何突破種種生產門檻,藉快速扦插繁殖,讓原產地為墨西哥及中美洲的火龍果喜上非洲枝頭;聖文森國的黃建皓透過俏皮的口吻,記錄一個雲林囝仔在異鄉食衣住行的新鮮感受,讓人如臨現場,隨之莞爾;而在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服役,能寫能畫的陳彤昀,則以文藝的筆調,娓娓道出加勒比海地區歷經大航海時代,四百年以來的哀愁,因對歷史的理解,在執行計畫同時,更多了一分人文的關懷。
本期文章有踽踽回顧,有新鮮的視野,有悲傷的低吟,也有希望的歡唱,若一一細讀你將會發現,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其間的共同點皆顯現,隨國際潮流的遞演,臺灣早已與時俱進,正以一步一腳印的踏實態度,朝著四方大步前進。
- 更新日期: 2017/04/17
- 點閱次數: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