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透過建築專業,開展人道重建之路

文、圖/尼泊爾衛生站重建計畫專案志工 李承翰

  因為我學的是建築,從大學開始一有時間就會積極去尋找志工的機會,如同醫師有「義診」,建築也有「義築」,總期許自己能利用所學回饋社會。

  記得第一次參加海外志工活動,便是前往柬埔寨蓋教室。那次的經驗讓我體會到,原來透過建築也能幫助人,尤其,經歷與當地居民共處與互助,一直到建築物完成時,那份烙印心中的感動,久久難以忘懷,自此開啟了我的建築志工旅程。

  走過柬埔寨,我開始思索能否替臺灣做些甚麼,於是我去了台東的原住民部落,跟居民一起替當地的國小蓋教室,也到新竹幫助風災災民重建家園。淡江建築系畢業前夕,苦思畢業專題的作品,為了延續之前志工的經驗,實踐建築最棒的樣子,我找到一位家屋需要翻修的獨居老奶奶,透過不斷的溝通,終於達到共識取得信任,最後歷經三個月的工期,讓老奶奶有一個新的家,不用再擔心房子漏水或面臨結構坍塌的危險了。

  這些義築的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讓我確信自己是走在對的道路上,所以,當得知國合會為了尼泊爾震災,正推動尼泊爾重建衛生站計畫,亟需具有營建工程專案經驗的志工,協助衛生站重建工程,我便毫不猶豫的報了名,希望能為他們做點事情。

  來到尼泊爾後,與世界展望會尼泊爾分會之尼泊爾震災應變團隊(WV Nepal Earthquake Response, WVNER)共同合作,在4個縣境5個基地內穿梭,為工程設計、施工工法提供意見、指導現場監造工作、監督施工進度及品質、協助圖面電腦繪製等,以及協助撰寫相關報告等。由於每個基地挑戰不同,每到一個地方,都得快速瞭解情況,才能給予有用的意見,例如,蓋在比較陡峭的山坡地,就必須確認工程擋土牆施作的確實,並要求材料必須趕在雨季前送達,避免人力成本延誤,而施工品質不佳的基地,則須具體列出待改善之處,提醒現場監造人員多費心監工,不能馬虎帶過。

走出屬於自己的人道關懷之路

   3個月服務期間,收穫多於付出。因為我在尼泊爾人身上,看到一種喜愛分享的個性,儘管身為災民,他們從不吝惜分享眼前擁有的事物:遞上一杯奶茶,一個故事或一個微笑,都讓我們覺得付出深具意義。尤其,我看見了國際非政府組織統籌計畫的能力,如何善用當地建築師與承包商等在地資源,並帶來輕鋼構工法,透過各式會議,與居民及工程相關人員溝通,藉由認同化阻力為助力,進而成為自立永續的發展力量。

  另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考察任務,在工程開工儀式上,我上台致詞,與當地居民分享臺灣捐贈此一衛生站的目的,也說些祝福的話以提振士氣,祈祝工程順利完成,沒想到台下反應出奇熱烈,典禮結束許多人搶著與我合影,這些直接且善意的回饋,更激發了我強烈的使命感。

  志工任務告一段落後,我決定回到建築師事務所繼續累積專業技能。回首每一次的服務經驗,都讓我能夠按部就班,紮實地刻畫未來的藍圖,邁向人道關懷道路的同時,也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原來,助人,不只是一個志業,也是一種專業;不僅幫助別人,更能帶來正面的能量。

  • 更新日期: 2022/06/05
  • 點閱次數:616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