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切薯,助史瓦濟蘭種薯產量倍增
文/史瓦濟蘭外交替代役役男 林澤延
圖/史瓦濟蘭馬鈴薯健康薯種薯繁殖計畫計畫經理 羅元宏
「澤延,你是臺大園藝暨景觀學系研究所畢業,在學時期也操作過切薯繁殖馬鈴薯,剛好可以一起研究如何運用臺灣的切薯技術,幫助史瓦濟蘭農民提升馬鈴薯種薯品質及生產數量!」這是我剛到史國服役時,「史瓦濟蘭馬鈴薯健康種薯繁殖計畫」計畫經理羅元宏賦予我們的工作任務。
名列世界第三大糧食作物的馬鈴薯,具有營養豐富,單位面積產量高的優點,不僅是許多歐美國家的主食,亦是史國重要的糧食來源之一。由於馬鈴薯以無性繁殖為主,需借助種薯進行繁殖,因此種薯的良莠,是否帶有病毒或疫病,攸關馬鈴薯後續生產的品質與數量。
在史國,馬鈴薯大多由小農生產,多為缺乏灌溉設施的看天田,對於居於生產關鍵的種薯亦無利用種薯切薯以降低成本的概念及成熟的供應體系,多年來只能靠自行留種或由南非種薯商進口種薯來因應。前者常因農民缺乏辨識病蟲害的知識,當自行留種的種薯產生變異時,便會將病原傳染給其它健康植株造成交叉感染,而後者受制於南非供應的品質及產量,不僅不穩定且價格昂貴,光是採購成本就佔其總生產成本之20%以上,小農多無力負擔。
因此,由國合會與史國合作推動的「馬鈴薯健康薯種薯繁殖計畫」,即透過建立馬鈴薯健康種薯繁殖體系與病害檢定制度;培育種薯田間生產技術員、田間檢定員與實驗室檢定員等專業技術人才;建立馬鈴薯健康種薯檢定驗證規範;導入植物組培技術,建立組織培養繁殖體系(In-Vitro和G0、G1);組織及訓練農民投入G4種薯契作生產;強化農民鮮食馬鈴薯生產技術等,協助史國建置馬鈴薯種薯檢定驗證、繁殖體系及供應調配制度,以提振國產馬鈴薯生產質量。
切薯繁殖既快速又經濟
來到史國已經三個多月,我發現史國具有許多生產馬鈴薯的優良條件,像是平均氣溫與濕度皆低於臺灣,大幅降低了病原菌傳播的可能,且田區更適合利用栽培與採收效率較高的大型農機具耕種。
此一計畫在計畫經理羅元宏緊鑼密鼓地推動下,已逐步建立起良好的馬鈴薯生產流程及完整的病毒檢測技術,並已開始將種薯銷售至市場,組織培養實驗室及高世代種薯之溫室也正在建置中。當一切看似步入軌道,卻凸顯了適合栽植種薯的土地有限的難題,包括史國農業部提供的農場灌溉設施不足,加上馬鈴薯種薯需以4年輪作栽植,使得可栽培農地更為限縮。為了突破此一瓶頸,決定導入臺灣切薯繁殖的技術,以快速倍增種薯數量,降低生產成本。
此方式的原理為利用馬鈴薯塊莖上具多個芽眼的特性,每個芽眼都具有可成為獨立個體的潛力,所以可將一顆種薯中的各芽眼切離,由於每顆種薯依大小約可切成2到4小塊以上,此一作法便能使種薯效益增加2到4倍。
操作流程為將冷藏1至2個月的種薯取出置於陰涼處,利用間接日照催芽,將種薯切成每塊大小約20公克,每塊至少留一個芽眼。切塊後放置於陰涼處5天,等切口傷癒後即可種植。使用此方式後,史國每公頃種薯使用量明顯由2000公斤降為500公斤,種薯所佔的生產成本亦由原本的20%降至5%。
目前,我與我的同梯最重要的工作是協助推廣種薯切薯工作,研究最佳切薯月份及方式,並在馬鈴薯田除草及觀察採收方式,希望將臺灣的切薯技術順利導入史國。可以預見的是,待組織培養室及溫室落成後,此一計畫將如虎添翼,對於結合切薯技術與種薯生產技術助益甚大,也將使史國種薯產業能在地生根與茁壯。
- 更新日期: 2022/06/05
- 點閱次數: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