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推廣種子銀行,讓尼加拉瓜預見陸稻的希望

文/尼加拉瓜外交替代役役男 陳柏宏
圖/尼加拉瓜稻種研究發展與生產推廣計畫技師 劉宏澤

  來到尼加拉瓜雖只有短短3個月,由於我畢業於嘉義大學農藝系,碩士論文恰巧就是水稻相關研究,負責協助計畫中的推廣工作,讓我有機會實地參訪尼國鄉村地區的生活狀況。

  從首都開車前往最遠的輔導農戶,單程需要12小時,而且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像坐越野車!因為進入鄉間地區後路況相當差,好一點的有鋪石頭但多數是泥土路,路面坑坑疤疤,我好幾次被震得頭都快撞到車頂了!

   沿途風景從繁華到落後,感覺就像時光倒流,尤其鄉下不是沒有水電就是時常停水停電,進出靠的是雙腳或騎馬,一天走上好幾個小時山路如家常便飯,經濟狀況好一點或許會騎機車或開車,但半路拋錨的窘況十有八九,路上常可見有人苦等道路救援。儘管如此,尼國的人們卻總是怡然自得,很少抱怨生活的不便。

  若不是服外交替代役的關係,我大概這輩子都沒想過造訪這裡,更別說參與「尼加拉瓜稻種研究發展與生產推廣計畫」,讓自己有機會用滿腔的熱血灌溉陸稻,為中美洲友邦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盡一份心力!

辛勤之餘必有收穫

   由於稻米為尼國四大糧食作物之一,長年供不應求,以致得仰賴進口。分析尼國稻米生產結構,水稻區主要由大農及合作社組成,陸稻區則多為中小農。其中,中小農因分布零散,缺乏技術、資金與設備,易受天然災害影響導致產量不穩定,加上優良稻種取得困難,常使用良莠不齊的自留種子,以及欠缺栽培技術訓練,土壤管理不良等問題,使得產量始終無法提升。

  尼國政府考量糧食安全與鄉村發展,希望能達到100%的自給率,甚至能外銷至中美洲其他國家,遂與我國合作推動計畫,以協助這些中小農突破栽培限制,增加稻米產量。

  此一計畫於去(2015)年10月簽約完成,合作內容包含了「新品種與新栽培技術的開發」、「當地品種的純化」、「種子繁殖示範區(種子銀行)之設立」與「提升中小農民與技術人員稻作栽培技術能力」。

  其中,尼國政府特別重視「種子銀行」的概念,希望國合會延續過去推動稻作良種繁殖制度的成效,針對陸稻區的小農,在各鄉鎮設立種子生產據點,供應鄰近農戶高產量與高品質的種子,並以種子銀行為中心,規劃農民訓練班、經驗交流等活動,並蒐集地方品種及就地保存,增加品種多樣性。

  目前我已參與了5個種子銀行的訪視活動,協助檢視農民種子收後調製及貯藏的情況。由於適逢採收期,我看到了當地農民的風選作業,竟然不是使用臺灣隨處可見的風選機,而是使用自然風進行雜質的汰選,辛苦的程度可想而知。

  不過,辛勤之餘也有令人振奮的消息,像是位於第六區種子銀行San Dionisio在去年參與此一計畫,即一掃多年產量不佳的陰霾,獲得非常亮眼的成績,也因此當我們造訪時,農民語帶喜悅地喊著”Gracias Mision Taiwan, Me ayuda mucho.”(感謝臺灣技術團,幫我很大的忙),當地農民主席為了感謝我們,除了邀約共享午餐,還特地作了一張感謝狀表達謝意。

  在這裡仍處於適應及觀察階段的我,每天都有新的發現與驚奇,記得第一次出任務到北方自治區羅西塔(Rosita)探視農戶,就遇到攔路收費的情況!當地人在路中間拉起了一條繩子用來擋住路過的車子,而且沿途不只一次遇見,當時我們心想既然硬闖不行就以智取,每次都剛好抓到對向車道有當地人車輛經過,「封鎖線」放下來之際,趕緊跟著通過才化解危機。

  在異地或許偶有狀況,但此刻在我腦海中盤旋的是,接下來的日子裡,我能貢獻哪些心力,去幫助友邦改善農業生產的困境?儘管每次的探訪,只是農民們一句讚美或小小的進步,都是推動我們朝目標邁進最大的激勵!

  • 更新日期: 2022/06/05
  • 點閱次數:492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