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從亞銀年會看援助5大趨勢

文、圖/投融資處 曾薰慧

  亞洲開發銀行(亞銀)於1966年創立,目前共有67個會員國,其中48個為區域內會員國,而我國即為創始會員國之一。

  今年是亞銀成立50週年,在德國法蘭克福召開的年會,特別以「攜手合作永續發展(Cooperating for Substainability)」為主題,藉此呼應聯合國甫通過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及COP21巴黎氣候協議之永續及氣候議題,並傳達了其企盼與中國大陸所主導的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等開發夥伴合作的企圖心。

  此次很榮幸地隨同本會總稽核史立軍先生代表國合會,成為我國代表團的一員親蒞盛會,謹藉此文分享亞銀年會的第一手觀察及未來的趨勢分析:

趨勢1 亞銀提升私部門計畫比例

  亞銀回顧成立50週年成績斐然,不僅業務營運規模在2015年破了紀錄,全年達到270億美元,其中自行出資之融資及技術合作業務達163億美元,年成長21%;合作融資金額達107億美元,年成長16%。

  不過,較令人矚目的是,不知是否受到來勢洶洶的亞投行競爭壓力,向來以主權計畫為主的亞銀,現在有提升私部門計畫比例的趨勢。此一改變在於,亞銀認為在推動促進社會服務及基礎建設的計畫上,若能整合私人企業的資源,往往能事半功倍,比如將私部門的行動通訊技術應用在健康照護計畫上,將可大幅改善效率與效益。

  考量私部門對貧窮國家的資源挹注更形重要,因此,亞銀為此推出快速簡化的程序,讓小型創新計畫推案更為順利。亞銀也成立了公私部門夥伴關係(PPP)辦公室(Office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持續支援政府落實將公共開發計畫交由私人企業建設或營運。

趨勢2 資本市場較銀行更能活化綠色投資商機

  在永續的主題上,由於全球綠色開發資金需求龐大,單靠官方資金無法滿足。綜觀今年亞銀年會的多場討論,即聚焦於私部門資源之引進以滿足綠色發展需求。

  目前銀行體系受制於高逾放,貸放業務未能有效將資金導引至實質經濟活動,因此,地主國德國已開始學習美、英等國,將其金融體系由傳統的銀行系統改朝向發展資本市場,以有效將市場資金帶入實質綠色發展。德國及亞銀都看好亞洲綠色投資商機在年會期間宣佈將在2017共同推出「亞洲氣候融資機制(Asia Climate Finance Facility, ACliFF)」,希望此番合作能帶動公、私部門資源的投入,將基金規模衝到5億美元。

趨勢3 協助開發中國家建構當地資本市場

  在綠色投資機會部分,由於開發中國家的中小型企業運作較有彈性,綠色基礎建設連結到最終用戶端的服務,便常由中小型企業提供。考量中小型企業的資金需求多以當地貨幣為主,加上開發中國家幣值波動度通常較大,若以外幣資金進行綠色開發,常需承擔較高的風險。

  因此,亞銀已開始關注如何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當地資本市場,以取得當地幣資金,藉此降低匯率風險,確保綠色計畫可行性。

趨勢4 保險機制將成為重要的氣候資金工具

  市場上有愈來愈多關注其投資影響力的投資人(Impact Investor)樂意將資金投注於具社會或環境效益發展的相關計畫上。這類投資資金希望賺取的是透明、可靠及穩定的財務報酬,因此,政府部門及開發機構必須提供信用及政治風險保證,甚或提供捐贈,方能誘發綠色投資。

  2014年起G7開始推動氣候風險保險倡議(Climate Risk Insurance Initiative),運用保險機制來管理氣候變遷風險躍升為主流之一。由於歐洲再保險公司已累積龐大綠能風險評估及風險分散技術,亞洲則尚未發展類似機制。

  為有效導引私部門資金,擴大其氣候變遷之業務規模,亞銀宣布將與再保險公司合作,規劃相對安全、具吸引力的計畫資金結構,增加開發援助多元化運作的可能性。

趨勢5 亞銀與亞投行將以互相合作為策略

  亞投行議題在今年年會仍被熱切討論,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在會中表示,該行將以既有之國際開發銀行為遵循對象,採用國際慣用開發準則,以財務永續、環境友善及社會可接受(socially acceptable)之原則推動業務。

  就此次的觀察,亞銀在會中呈現雄厚的企圖心,且不斷因應全球趨勢力求推陳出新,看來初生之犢的亞投行暫時還難與之抗衡,考量雙贏的情況下,此一階段亞投行當會採取互相合作的策略。

  • 更新日期: 2022/06/05
  • 點閱次數:556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