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加拉瓜─豐收喜悅與希望之光
文‧圖/駐尼加拉瓜外交替代役役男 彭元慶
在太平洋的另一端,我再次與水稻重逢。大型收割機停在卡車旁,卸載的稻穀如瀑布般奔流而下,接著我便小心翼翼的由卡車側面爬入一片金黃。技師是這麼說的:收穫時節,躺在一卡車滿滿的稻穀上,看著天空吹著風,只有一個爽字能形容。來到尼加拉瓜儘管時間還不算長,但要愛上這裡似乎很容易。這火山與湖泊之國,十字架的光輝遍布,熱情又純樸的人民在這土地生活著,紅豆飯是他們的主食,我依然沒有離開米飯的香味。
台灣招牌,在群山環繞的穀倉中
我所參與的「稻作生產改進計畫」以座落在尼國中部高地的Sébaco為根據地,遠處淺山的翠綠蔥籠與眼前田野的麥穗金黃交織成畫,此地因為環境條件良好而有尼國穀倉之稱。其中台尼稻作試驗研究暨訓練中心,是農業部唯一的稻作品種改良單位,它亦肩負著育成高產量、耐病抗旱之優良稻種的使命;而自營農場部分,則負責生產數量足夠的優良稻種,販售給稻作合作社及農民。同時我駐尼國技術團(簡稱駐團)也輔導合作社改良商業經營模式及栽培技術,藉由建立起整條產業鏈提升尼國稻作產值,協助當地的合作社轉虧為盈,而這樣的成果也成為宣傳台灣協助當地農業發展的最佳證明。
▲駐團技師、當地技師與外交替代役一同進行水稻田間性狀調查
11月恰逢尼國雨季末期,正值水稻收割的農忙時節。我們外交替代役當然也不悠哉,上午與當地技術人員一同在台尼中心的試驗田區調查許多品系的性狀及產量,下午則在自營農場與工人們,一起坐上收割機、拿起鏟子將稻穀送進烘穀機中。在這裡,技師們動輒需要管理幾公頃至幾十公頃之水稻,大田區該如何依據天氣、土壤水分去調派各式農機,完成收割、整地等田間操作,是在台灣難得親身體驗的寶貴經驗。另一件有趣的事是在面積廣大的田間噴施藥劑會乘坐小型飛機,我們也跟著技師起了個大早,凌晨五點便到機場排隊,以確保飛機能在清晨無風時順利完成作業。只可惜,小飛機因無法乘載太多人,我並無緣搭上它,只能幻想飛翔著俯瞰Sébaco及技術團農場的畫面。
▲噴藥小飛機駕駛與女技師變革中的薪火相傳
稻作計畫在2014年進行移轉,我方技術合作模式也循序漸進地落實為計畫經理制,這是一個當地人需開始拿起釣竿釣魚的時刻。然而,駐外人員總面臨著一些常態的困境,需面對駐在國人民不同的工作習慣及態度,並反覆進行觀念上之宣導及溝通,改變當地習以為常的工作慣性並不容易,但駐團的技師,卻樂在其中。從田間選拔作業到農場的水電工程大小事,技師總是不厭其煩的鼓勵當地技術人員思考及討論,大家集思廣益並從中得到許多成就感。技師說,一開始每個人都覺得他很囉唆,但這段時間我們發現,駐團技師與當地技術人員已發展為亦師亦友的關係,而我們也能有機會學習到技師職涯累積的技術與經驗。
除了駐團技師對當地人員在專業上的技術移轉外,真誠的關心他們也是打破國界與語言藩籬的關鍵,駐團有一位女性技師,經常陪著工人們工作到天黑,我們也在她的鼓勵下與當地工人玩在一起,成為一起跳舞的好夥伴。有時這位女技師會帶著點心來探望大家,或開車送家住較遠的工人回家,每個人都很願意與她一起認真工作,她也總是把握機會向較積極學習的工人傳授稻種生產的種種知識。對國際發展援助工作有著相有熱情的我,也期許自己未來能向她學習,帶著溫暖的心,做好國民外交。
當尼國合作技師告訴我們,他想要努力選拔出屬於自己的水稻新品種時,我的心情是很激動的,我相信無論將來計畫執行模式為何,因為一直有努力不懈的台灣人在當地積極投入,我們除了擁有一群尼加拉瓜的好朋友、好夥伴,也讓尼國稻作產業的永續發展有了希望。
相關連結
- 更新日期: 2014/01/15
- 點閱次數: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