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內容
電子報內容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文化工作坊為聖多美普林西比文化觀光注入新動力

文‧圖/聖多美普林西比觀光志工 蕭媄文

  身為聖多美普林西比觀光司第一位台灣志工,是很特別的經驗。畢竟我只會說英語而不會葡萄牙語,即便身懷相關專長,但對觀光司而言,還是滿難指派工作任務給我。但體認到總不能每天上班、下班而無所建樹,我決定主動提案辦活動,也因而很快的與觀光司有所連結。

善用住民文化特色打造觀光亮點

  就觀光旅遊產業而言,當地住民文化特色是吸引觀光客造訪的重要因素之一,聖多美普林西比融合了葡萄牙殖民文化與西非赤道島國特色;加上該國一直接受國際各項援助計畫,造就相當多的手工文創業者。但當地的手工藝品行銷卻因國際經濟的動盪,缺乏經費持續支援而中斷輔導機制;另外,近年來歐洲經濟蕭條,導致歐洲旅客赴該國旅行的人數下滑,而文化相關紀念品購買量也因而銳減。許多文創業者往往在收入不穩定下,放棄特色藝品生產製造,甚而轉換行業,因而可以明顯地察覺聖國人文特色產品在衰微緊縮當中。

  基於上述處境,我規劃邀請當地文創業者擔任師資,利用周末時間,在旅客服務中心開設工作坊,教導外國遊客學習當地文化與製作手工藝品。當地業者能透過此計畫,以既有的自然素材,不增加額外成本設備的原則下自行開課;並在自有的工作室,以長期或短期工作坊方式招收學員。除了可增加額外收入外,並讓遊客藉工作坊形式,增加購買相關商品的消費慾望,同時能更加瞭解聖國手創文化。

  在最初當我向觀光司提案,說明這活動概念時,得到的回應卻是一連串質疑:「文化工作坊要做些什麼?」,「妳要如何募集到60名外國遊客參加活動?」,「妳要用旅遊服務中心當活動場地?」,「先提一份葡萄牙語版本計畫書再來討論!」。這樣的回應讓執行過無數次行銷企畫案的我,心中的警鐘響起,不禁疑惑的思索著,莫非在聖多美公部門辦活動,有哪些禁忌是自己還不清楚的。總不能因一份計畫書,就取消活動打退堂鼓吧!在上班邁入第三個月時,第一份中、英、葡語版活動企劃書送審,而令人訝異的是觀光司長竟無條件通過企劃書,並指派行銷部門同事,一起執行整個專案。

與觀光司同仁合作進行宣傳

  專案設計主軸之一,是讓觀光司同事一起參與專案的進行。我們先以開會方式,動員行銷部門與旅遊服務中心工作的同事,告知工作坊相關規則,同時強調當遊客造訪旅遊服務中心時,除了旅遊諮詢外,也請一併做活動推廣。經由仔細的溝通,當遊客到旅遊服務中心時,該中心的同事也會主動推廣工作坊活動。每當一有遊客完成報名手續時,同事就會興奮跑到我辦公室,告訴我最新報名人數。

  在活動宣傳方面,由於聖多美的廣告宣傳仍以傳統活動海報張貼為主,因此行銷部門主管Nelsy開車,與我一同前往外籍遊客常去消費的餐廳及所有星級飯店,請店家協助張貼活動海報。但單純的海報張貼仍屬被動式行銷,並無法促成專案的募員目標,隨著活動時間越來越近,報名人數並無預期中的多。我決定主動出擊,於是請朋友與同事轉發email廣告郵件,將活動訊息傳遞給更多朋友,沒想到仍效果不佳。

  招募,竟成了一項大挑戰。於是回歸到最傳統的口碑(word of mouth)行銷方式,似乎反而行得通。透過直接邀請認識的朋友參加工作坊,前一、二梯次終於額滿,雖離目標人次尚未達陣,但也鬆了一口氣;而參加過活動的朋友也陸續介紹他們的朋友報名,加上持續進行宣傳,最後每場工作坊都額滿,並募集到預定的60位參加人次。


工作坊課程之一:「天然花豆串鍊」
文化工作坊的執行甘苦談

  為確保工作坊教學品質,所有課程都有請老師安排試教活動,並於活動前一一確認過所有的材料準備與教具。但因為經驗不足,還是遭遇到一些挑戰,所幸課程都還是順利的結束。

  例如工作坊第三及第四週的課程「天然花豆串鍊」,在材料數量的準備上,多次與老師溝通,但花豆數量都不一樣,活動預估經費修修改改,就是無法有一個定案,一直搞不清楚是語言障礙,還是哪裡出錯了。後來發現問題出在老師在定義串鍊尺寸時,只有長、很長及非常長三種長度規格,不同花豆的大小又會影響到長度,因此豆子種類與串鍊長度才會沒有統一標準。為了取得統一尺寸標準,我直接請老師為每位學員準備100公分的花豆材料,終於解決材料準備的問題。另外,為避免學員在使用鑽針時,不小心弄傷手,決定將材質較硬的豆種,先行穿好洞;而穿洞較為容易的花豆則讓學員可以體驗穿洞樂趣,也可利用不同材質的花豆,設計出獨特的串鍊。經過多次的溝通及試教,二梯次的學員們在工作坊結束當天,全都開心且有成就感的帶自己手做成品回家。

  
工作坊課程之一:聖多美特色舞蹈Puita
此外,第五及第六週的課程是「聖多美特色舞蹈- Puita」,Puita是該國被葡萄牙人殖民時期,當地人閒暇之餘,隨著熱情洋溢的音樂,圍著營火自創的男女對跳傳統舞蹈。

  第五週活動前一天,接到整個聖多美市區將於週六整天停電通知,使活動除了租借音響設備外,備用電源也成為一項難題,但最後總算商借到另一組配有電源的音響,順利解決了停電問題,隨著音樂律動起舞,旅客服務中心成了舞蹈教室,也讓學員們玩得很開心。

  到了第六週,該國官方高層臨時要在旅遊服務中心開會,因此工作坊臨時需要更換場地。跟學員溝通後,我們一起來到鄰近的公園四處找場地。最後還請當地人家將車子移走,在一個有遮棚的空地,音樂一放,舞蹈老師便開始示範Puita舞步,空地立刻成為舞蹈教室,熱情的音樂,加上一群外國人在跳舞更吸引了附近民眾圍觀。當課程結束時,學員們拍手鼓掌,更不斷詢問,下一堂工作坊課程何時繼續開課?學員的掌聲不僅代表活動圓滿結束,工作人員也從掌聲中獲得成就感及持續舉辦下去的動力。

建立模式,傳承當地

  本專案以人為主軸:遊客、手工文創業者以及觀光司同仁都扮演重要角色。遊客客群直接鎖定在聖多美長居的外國人,我也從過程中瞭解利用不同媒介(張貼海報、網路訊息公佈、口耳相傳等)讓訊息傳達到指定客群的成效。而對手工業者而言,藉由活動可以展現文化,同時進行藝品銷售,以賺取相當的利潤。

  至於與觀光司同事合作,可就花了我更多心思了。從一開始我就決定讓觀光司行銷部門同事們全程共同參與,包括工作坊推廣、遊客報名及收費,到活動當天的場地及、事後的退費等所有作業流程。工作坊看似單純,但也是由許多繁複的環節串連起來的。我期待藉由這次活動的拋磚引玉,未來觀光司能有同事或當地的手工業者願意複製此模式持續辦理,讓類此專案對該國觀光業的永續發展有所助益!

相關連結

聖多美普林西比邁向國際觀光舞台─2013年柏林國際旅展

  • 更新日期: 2022/06/02
  • 點閱次數:593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