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列表
電子報列表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第79期

編輯小記 讓想像不再只是想像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病逝了,全球不分人種、地域、宗教,一起為這位人類和平守衛者的殞落而哀慟。記得小編在看教宗葬禮彌撒轉播時,看到了許多回教領袖在致哀行列中默默地頷首祈禱,那個畫面著實令人泫然欲泣,彷彿現實世界裡的各種政治扎傾、文明衝突以及宗教鬥爭,都在那一刻被包覆於一股更廣袤、更厚實的懷抱裡,所謂的差異僅只體現在容貌外表上,眾人在內心裡殊無差別地共享著同樣的信念,不因信仰的不同而有所疏漏。一直以來,小編總以為約翰藍儂傳唱後世的那首「Imagine只是對不曾存在的烏托邦的臨摹,然而在那一刻的聖伯多祿大教堂廣場上,「想像」不再只是「想像,人類在那裡掙脫了地域的束縛撤除了信仰的藩籬跨越了國家的利益,一起為在晚年仍撐著危顫病軀爭取人類和平的教宗致上敬意與哀悼。誰說普世價值是政治謊言?誰說文化相峙是人類宿命?仰賴著瞻望,憑藉著勇氣,我們能夠得到的一定比現在要更真更善、更美!

  說到了瞻望,本期電子報刊出駐泰國志工昌明的為師感想,在他情真意切的文字裡,我們看到了他對自己為人師表的深刻期許,也看到了他對畢業學生的殷切祝福,在文化差異的背景裡,昌明依舊汲汲於教導學生更寬闊的視野更恢弘的胸襟,引領他們站上一個瞻望人生未來視野的好位置!

  談到了勇氣,我們也為您送上甫獲績優替代役男肯定的駐聖多美醫療團役男星賢的服務心得,在質樸肯切的語調裡,不難看出星賢對於這個世界懷抱著多大的熱情,也正是這股熱情,讓他生出無比的勇氣來改變許多人認為是難以撼動的現狀,為的只是那一張張病人走出診所時臉上的幸福笑容!

  此外,繼七十七期電子報刊出的攝影手札獲得熱烈迴響後,雅芬這次再推出了第二彈,儘管場景已由炙熱的非洲移至明媚的中美洲,但是鏡頭一樣敏銳地捕捉到了最真實的細節,爬梳出最富表情的中美洲面貌。

 

活動報報 找回歷史、找回榮耀

    -國合技術人員聯誼會94年年會

.行政管理處 高千雯/圖業務企劃處 顏銘宏

▲拉著戰友,打開話頭,當年駐外的意氣風發又回到了眼前。 ▲嗯!在外服務多年,什麼珍餚沒嚐過,可是只有家鄉菜能讓我流口水!

▲這一張張照片,就像一本本的外交年鑑,可都是要留給孫子們的寶貝呢! ▲你看!你看!當年我手上抱的就是他們現在的總統啦!

  「人」是一個組織最大的資產,對國合會這樣一個擁有40多年歷史的組織而言,「人」更能展現悠久而綿長的傳統。秉持著這樣的理念,今年國合技術人員聯誼會傾全力邀集所有曾在駐外技術團服務過,尤其是早期農耕隊時代的前輩回到會內,一則讓久違的「戰友」們有機會再敘往事,一則使離開許久的團員能瞭解本會目前發展情形。在會場內熱絡而豪氣的寒喧中,舊日農業技術援外的盛況儼然可見。

  本年度年會共有近90位會員從全國各地而來,其中70歲以上者佔三分之一強,每個人都是一部活生生的援外史。本會陳正忠秘書長在致辭時表示,本會執行之技術合作為草根性的援外方式,雖然成效良好,卻因為國人普遍存有金錢外交的印象而蒙上陰影,如今本會要透過彰顯駐外技術人員之付出與卓越貢獻,把以往的榮耀找回來,而在此之前,則必須先把代表這段歷史的前輩團員們召集起來。因此,他期望聯誼會能發揮更大的功能,讓會員們能常常回娘家。年會中,本會亦向會員說明年度重頭大戲-「技術合作45週年慶活動」相關籌備情形,以期會員們能共襄盛舉。技術合作45週年慶預定於本年7月舉行,屆時將假總統府藝廊展出團員們珍存的技術援助文物。

 

活動報報 探索未知,讓愛飛翔

     -文化志工啟航記者會

.業務企劃處 顏銘宏/圖/業務企劃處 周雅芬
▲陳正忠秘書長特別感謝吳念真導演與林志玲小姐的義務參與,將國合會的海外成果帶到國人面前。 ▲此次的拍攝計畫得到華航在機票上的大力贊助。
▲兩位文化志工簽署志願服務宣言。 ▲兩位文化志工連袂要讓台灣民眾認識美麗的馬紹爾!

  本會於四月三日假華航松山航訓區空服訓練館舉辦「文化志工啟航」記者會,兩名文化志工-吳念真導演與林志玲小姐,以義務服務的身分前往南太平洋島國馬紹爾,拍攝國合會海外工作成果,希望藉由紀錄影片來號召國人一起投入「國際合作,海外服務」的行列。

  本會陳正忠秘書長在致詞時表示,相當感謝兩位文化志工義務參與,尤其是吳念真導演在家逢變故的時刻,依然按倷住心裡的哀慟,讓拍攝計畫依照既定行程進行,儘管面臨了苦難的試煉,依舊以天使的情懷來參與這項饒富意義的行動,這種強勁的生命力恰恰是一種台灣精神的深刻展現,同時也正符應了國合會所有駐外人員所秉持的大我信念。陳秘書長指出,國合會對於國際社會的貢獻與國人對於國合會的了解之間是有所落差的,因此策劃了這一次的拍攝計畫,希望增加國人對於國際合作事務的認識,進而投入海外志工、外交替代役男以及技術團的行列中。

  在記者會過程中,吳念真導演表示自己的專業是編導,希望能透過鏡頭來紀錄台灣人在海外的動人故事,他此行抱著探索未知的心情,準備踏上馬紹爾看看那裡的可愛台灣人作了哪些貢獻。吳導演認為,在一般人忽略的角落裡,有一群人在默默地呈現著真實的台灣,他們的熱情是無可比擬的,而相信這一股熱情能夠對抗國際社會對於台灣的冰冷,他相信,只要有熱情,有很多的不可能都可以變成可能。吳導演更鼓勵在場的朋友們都去擔任海外志工,為自己的生涯作一些改變,前往未知的世界開拓自身的視野。

  另一位文化志工林志玲則是一身輕裝,表示自己雖然參加過各式各樣的活動,但是沒有任何一種比得上「別人因我而微笑」的服務事業。對於她而言,能夠為台灣社會盡一份心力是很大的鼓勵,她也借用了國合會「ICDF愛是幸福」的標語,認為不僅愛是幸福,「付出」更是一種莫大的幸福。記者會尾聲,兩位文化志工簽署了「志願服務宣言」,帶著滿滿的祝福,踏上為台灣開拓視野、為自己擴展人生經歷的旅程。

 

攝影手札 人窮心不窮

.圖/業務企劃處 周雅芬
▲台灣常見的八角金盤大葉植物,竹竿一般粗的葉柄撐著如傘面一般闊的綠色巨葉,哥斯大黎加人就叫它「窮人的雨傘」。 圖為筆者靠在「雨傘」下躲避炙熱的陽光。

  國合會協助合作國家進行發展建設,從很多數據上來看,發展中國家之所以缺乏具經濟規模的產業,人民之所以貧窮,多半是因為缺乏資金、資源、人力及技術。然而,若這幾項都克服了還是窮的話,可能是因為沒有市場、產品無競爭力或是缺乏行銷能力,此外,還有一項往往為人所忽略的,就是儲蓄的習慣。

  其實,在技術團所輔導的農民及漁民中,筆者發現台灣七年級生所流行的「月光族」(每月花光光)消費習慣,在國合會的合作國家中並不只是七年級生的專利,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但很特別的是,台灣技術團走進他們的生活圈後,不但帶給他們儲蓄的觀念,更延伸出永續經營的合作及發展概念。

  在這一趟中美洲的踏查中,實地發現接受幫助的人需具備一種特質,那就是人窮心不窮。中美洲暨加勒比海人民的心是豐盛的,除了擁有富饒的天然資源外,願意接受別人幫助,也願意接受改變,這樣開放的心是台灣技術團及志工們持續在當地努力的動力來源,畢竟真正讓人貧窮的並非是擁有物質的多寡,而是缺乏生命的盼望與鬥志。這回因協助TVBS拍攝「台灣腳 走世界」的新聞專題報導,繼一月的西非之行後,我們在三月初踏上巴拿馬、哥斯大黎加、貝里斯及聖文森四個國家。在拍攝的過程中,採訪隊走訪接受台灣幫助的當地民眾,看到台灣技術團、役男以及志工們在異地放光發熱的服務景象,而他們的影響力正如種子般萌芽,且日漸茁壯。

  相關連結攝影手札全貌 ( PDF檔)

       「台灣腳 走世界」新聞專題報導節目時間表


新知新訊 

編譯.業務企劃處 顏銘宏
2005/03/12 推廣行動電話是弭平數位鴻溝最具功效的方法
2005/03/21 國際社會需要適切的政策及良好的管理以指導農民更有效地使用水資源
2005/04/05 世界銀行提供巴拉圭兩千八百二十萬美元貸款以協助巴國金融部門的改革

推廣行動電話是弭平數位鴻溝最具功效的方法

自從人類進入網路時代之後,富裕國家與貧窮國家之間的數位鴻溝便一直是國際社會共同關切的課題。日前聯合國設置了「數位團結基金」,以各項投資融資計畫處理「資訊科技的分配及使用不均」,並致力於「協助貧窮國家及其人民邁入資訊社會的新紀元」。然而,這種做法卻是奠基於一種見樹不見林的迷思,認為將發展中國家納入網際網路之中就能夠弭平數位鴻溝。事實上,資訊發展落差本身並非病灶而是病徵,反映了一個國家在收入、發展程度以及識字率上的低落。貧窮國家之所以不如富裕國家一般擁有眾多電腦,乃是由於他們極度的貧窮、文盲眾多或是有諸如食物等更為迫切的問題必須處理。對此,較具功效的應對措施應當是促進「由下而上的發展」,致力於實質改進一般大眾的日常生活,因此應當推廣的並非電腦,而是手機。有研究報告指出,手機比電腦更能增進一個社會的長期性發展,尤其對開發中國家造成的影響更為明顯,每增加一成的手機使用率,就能夠為國民生產毛額帶來0.6%的成長。甚且,手機無須搭配大規模的基礎電力建設,也沒有識字率上的進入障礙,可以立即為一般人民所運用,達成減少交易成本、擴大交易網絡、以及避免長距離運輸奔波的困擾。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The real digital divide" in The Economist March 12th-18th, Volume 374, Number 8417, p.11.

 

國際社會需要適切的政策及良好的管理以指導農民更有效地使用水資源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農業是消耗水資源最多的領域,欲生產一公斤的小麥約需一公噸的水,而農作物使用的水資源大多來自儲存於地層裡的雨水。在地球已然開發耕種的土地裡,有20%具有灌溉系統,而這20%的土地產出了全球40%的糧食,因此維護水資源的問題愈顯重要。一直以來,許多國家持續地推動大規模灌溉計畫以增加糧食的產量及改善農民的生計,農作生產的成本容或降低了,但卻低估了此舉所帶來的環境成本以及難以因應變遷快速的經濟環境而調整修正計畫。此外,當政府致力於開發灌溉系統以增加糧食生產的同時,雖然鄉村地區的人民能夠因此獲得降低生產成本的利益,但是灌溉系統的管理以及分配必須更加的透明,避免在水資源愈加稀少的同時,形成分配不均的公平性問題。對於國際社會來說,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在於求取「增加農業生產」以及「維護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重新對於水資源的價值進行評估,發展出一套超越純粹經濟思維的機制,將水資源的社會、公平及生態價值包含進去。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www.fao.org/newsroom/en/news/2005/100274/index.html

 

世界銀行提供巴拉圭兩千八百二十萬美元貸款以協助巴國金融部門的改革

世界銀行日前提供巴拉圭三筆總值兩千八百二十萬美元的貸款,協助巴國進行金融部門改革,並強化財政部的賦稅及管理能力。這項貸款計畫將有助於巴國穩定其經濟及金融部門,並藉由改善財政部門的管控體系以及總體經濟部門如財政部及中央銀行的管理能力,來促進經濟成長,同時協助巴拉圭達到聯合國千禧年目標的要求。此項貸款分為三部份,分別是一千五百萬的「計畫性財政部門調整貸款」,用以強化巴國金融體系;其次是五百七十萬的「財政部門技術協助計畫」,用以支持巴國建立制度,推動財政部門的改革與現代化;最後是七百五十萬的「財政部現代化計畫」,藉由強化其核心功能來協助巴國財政部改善賦稅業務及公共支出的品質,同時改進其內部行政及財稅管理體系。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web.worldbank.org/WBSITE/EXTERNAL/NEWS/

 

經驗分享 家鄉來的貴客

     -阿扁總統與索羅門的交會

文/駐索羅門技術團團長 潘生才˙圖/總統府 邱彙傑

  今年年初陳水扁總統展開南太平洋之旅,因時間有限,僅訪問帛琉及索羅門群島二邦交國。自1983年台灣與索羅門群島建交以來,陳總統是首位訪問索國的元首,因此索國政府採取最高規格接待,禮遇的程度讓其他駐索的使節團莫不無比欣羨。

  陳總統在1月29日離開帛琉之後,於下午四時抵達索羅門國際機場,由索國總督親率總理及內閣成員於機場接機歡迎,並且檢閱當地警察儀隊,儀式盛大隆重。陳總統在聽取駐索羅門群島陳俊賢大使簡介索國國情後,隨即赴總督府拜訪總督伉儷,索國政府並於晚間七時安排國宴宴請陳總統及隨行訪問團。

▲索羅門總理柯瑪克札陪同陳總統視察我駐索羅門技術團。 ▲一隻隻活蹦亂跳的小豬,看得阿扁總統眉開眼笑,直誇技術團的專業沒得比。

▲肥胖的小豬,整齊的豬舍,索羅門技術團的成果沒話講!

▲阿扁總統與國合會陳正忠秘書長(圖左)下起田來,可是一點都不含糊的呢!


  1月30日是個豔陽高照的大晴天,阿扁總統於上午抵達台灣駐索羅門技術團視察,團部大門站滿了約200位中學生,大家手持台、索二國國旗揮舞,夾道歡迎陳總統的到訪。 陳總統首先聽取了技術團的沿革與現況報告,然後與索國總理換上雨鞋、戴上斗笠,到示範採種田參觀,由本人代表全體團員向總統介紹蔬菜及雜作示範區的工作成果,並由陳總統邀請索國總理一起下田採收肥大多汁的胡瓜,同時向媒體展示台、索兩國農技合作下的豐碩收穫。

  隨後貴賓們前往視察養豬計畫執行情形,首先由本人介紹簡易飼料加工室,加工室內有一些簡單的甘薯製籤機、玉米脫粒機、粉碎機及混合機,以作為自配飼料推廣之用。貴賓們也參觀去年剛興建完成的種豬舍及進口的種豬。陳總統對於駐團飼養的白胖小豬,以及乾淨衛生的高架分娩床與保育欄等都留下深刻的印象。接著總統一行人前往水稻田區觀看插秧情形,阿扁總統提起自己是鄉下長大的小孩,一時不禁技癢,親自下田鏟秧苗協助農民及學生插秧,展現出十足的專業技藝,依然存有農家子弟的苦幹實幹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本團目前有4位外交替代役男在服務,由於外交替代役乃是陳總統指示而創辦的,因此與4位替代役男閒聊派外的服役心得時,阿扁總統更顯愉悅開心。總統特別嘉勉役男們要用心學習,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雖然僅是短短幾分鐘的閒聊,但是役男都能感受到總統的關懷與愛護。這是22年來台灣元首第一次探訪駐索羅門技術團,總統旋風式50分鐘的視察與肯定,讓駐團每一份子莫不感到士氣大振,駐團在異鄉打拚的辛苦,在榮耀的這一刻似乎都不算什麼了。

▲阿扁總統親切地和四位外交替代役男閒話家常,勉勵他們積極擴展自己人生的勇氣,更嘉許他們對於台灣外交所作的實質貢獻。

 

青年進行曲  非洲行醫記 體驗大不同

.圖/駐聖多美普林西比醫療團役男  周星賢

  我工作的Neves醫院,位於聖多美倫巴省的北部,在巡迴診療尚未恢復實行時,經常會在門診中遇見來自南方村落的病人。他們因為無法同時支付交通費及看診費,只好頂著39度的高燒,在炙熱的氣候下步行超過17公里來就診。對於從小成長於醫療發達且交通便利的環境下的我而言,相當驚訝於這些聖國人民的辛苦,強抑心中的不忍,儘管明白自己的力量渺小,但深信在這裡絕對有可以努力和發揮的空間。

  於是,利用工作的空檔,我實地探訪了這些偏遠村落,嘗試重新規劃更有效率的診療路線,同時設計藥品和診療車的管理方式,並和醫院裡唯一一位醫師也是衛生廳長懇談、交換意見。後來,在醫療團團長及大使館的全力支持下,巡迴診療終於重新恢復實行。每週三天,我和廳長兩人輪流在門診後,帶著司機、一位負責管藥的護士、以及兩箱藥,前往村落去看診。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由於代替前往首都開會的廳長看門診,直到下午才能前往巡迴診療。那天我們一共去了三個村落,到了最後的Maria Luisa時已近天黑,我半開玩笑的告訴司機Abel和護士Joaquim:「希望待會兒沒病人,我們就儘快落跑。」沒想到,病人卻絡繹不絕的到來,而天色已經全黑。大家商量之下,決定繼續看診,請居民點燃了煤油燈,而我則將耳鏡打亮遞給Joaquim用以照明包藥。天色雖暗,但看著身旁在煤油燈映照下的一張張臉龐,心中卻有著滿滿的踏實和溫暖。

▲在Diogo Vaz衛生中心和護士Agostinho進行藥品統計。 ▲通往Paga Fogo村落的木橋始終沒修復,熱心的衛生員在山腳下的路旁為我們搭起帷帳行醫。

  接下來,我們更開始著手加強各個村落衛生站的功能,期盼在沒有巡迴診療的日子裡,居民也能得到基本的醫療照顧。首先,我們整頓了倫巴省中部和南部的兩個大型衛生中心Diogo Vaz和Santa Catarina,讓中、南部的居民可以就近到這兩個地方就醫,當兩地的護士無法處理時,再將病人轉送到Neves醫院來。雖然這兩處的衛生中心原本便各有一位護士駐診,但卻長期缺乏藥物。於是我們準備了一大批的藥品,先教導當地護士如何登記管理,並且每月進行統計盤點,同時把賣藥的收入再循環利用購買新藥品,利潤的半數則提供作為護士的工作津貼。

  如此下來,Diogo Vaz在年輕護士Agostinho的用心經營下,資產在短短5個月內就成長了1.5倍,也為中部居民提供了更即時的醫療服務。另一方面,南部的Santa Catarina雖然因故遲至今年2月底才著手整頓,但看著老護士Silvestre邁著蹣跚的步伐,拿著放大鏡仔細地填著統計表格,宛如盡職的老園丁默默守護著南部大城的4000人口,心裡盡是滿滿的感動。這兩位護士並非衛生部正式編制內的人員,也一直沒有支領政府的薪資,僅收取管理藥品的微薄津貼,但他們認真的工作態度,絕不遜於醫院裡的正式護士。

  在Neves醫院裡,藥局的管理一直是我們引以為傲之處。過去曾有一段時間,藥局長期處於缺藥的情形下,其實在數年前,醫療團曾經贈予一批價值約9000美金的藥品,但由於醫院行政人員管理不善,缺乏成本、利潤等經營概念,往往將售藥收入大半支付於其他開銷,在短短兩三年內便將藥品、資金悉數耗盡,甚至沒有錢購買缺藥。於是,第二屆替代役學長接手Neves業務時,認為藥局是醫院收入及營運的命脈,決定著手處理這難鉅的任務,於是設計了統計報表、教導藥師統計每日藥品支出及金錢收入、月底進行統計、定期盤點藥物並補充缺藥。一年半以來藥局資產穩定地成長,不再有缺藥的問題,供藥種類也由最早的46種增加至現今的146種。現在藥局是醫院收入的一大來源,在衛生部補助微薄的情況下,足以負擔部份的開銷。由於藥局已累積足夠的資產,去年9月我們更將售價大幅調降,嘉惠於民,期盼能使當地人的醫療負擔較為減輕。目前Neves醫院和同是醫團支援的首都門診中心,可說是聖國藥價最便宜的兩個地方,偶爾還可見到從鄰近省份前來買藥的人們呢!

▲小小的救護車裡放著兩箱藥,這就是巡迴診護士Joaquim工作的小藥局了。 ▲衛生廳長Tome對於巡迴診的投入也是不遺餘力。
▲在Maria Luisa的夜晚點燃煤油燈看診,是難忘的特別經驗。 ▲在山上的小村落Obo Rosema看診後的輕鬆片刻,相機對於小朋友們總有無法抵擋的魅力。

  在醫院裡和當地同事相處的過程中,經常面臨了「道理」和「人情」的兩難。記得有一次,藥師Aurelia接連兩天都嚴重遲到,使得原本預定進行的巡迴診療只得延宕。這讓我不禁憤怒地質問她為何不守紀律,後來逐漸冷靜下來聽她解釋,才瞭解到她的生活艱辛。原來聖國政府遲遲未發薪水,Aurelia的電費已拖延數天未繳,這兩天來都是處於沒電的黑暗狀態,她擔心過幾天電力公司會把線路剪斷,屆時還需要再支付高額的接線費用,因此急著想處理好這件事。聽著聽著,我對自己的衝動感到慚愧,也在往後學會了先冷靜地詢問與溝通,而紀律與人情的衝突,也往往於冷靜的溝通後順利地解決了。

  一年多來,在這個小島國家的西部角落裡,和一群當地的夥伴們為了更好的醫療環境而一同努力著。這期間有著許多的衝突和溝通,交雜著汗水和歡笑,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領會了彼此文化的差異和生活背景的不同,漸漸能夠以接納和欣賞的態度和他們相處。這一年來,看著這群朋友在工作態度上的轉變,看著這裡的醫療正一步步地改善,看著自己的病人微笑著走出診間,在這即將離開的時刻裡,心中有著許多的不捨和祝福。日前,得知自己在海外服役的工作得到肯定,榮獲94年替代役績優服勤單位的表揚並獲頒部長獎狀,我其實相當地意外也有些慚愧,相信自己只是許多在各自崗位上努力工作的其中一個外交替代役男而已。我相信,外交替代役在各個友邦國家裡所發生的其他故事,也將會持續下去。


駐外傳真 異鄉土地上的百年樹人

.駐泰國志工 陳昌明

  我在泰北的故事已演出超過二分之一,故事仍在繼續,即將邁向四分之三,原本新奇、震撼的心情已逐漸融入當地生活之中。我不曉得剩下的四分之一路途會不會走得更踏實,故事內容又會有什麼樣的曲折變化,這都是我無法去掌控的,因為計畫永遠會有變數存在。

職訓中心裡的阿卡小天使

  除了在建華高中志願服務外,我每天早上都會到學校附近的阿卡族技藝中心(天主教聖家職訓中心)教授簡單的基礎華語。教會裡幾乎全是屬於泰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阿卡族,而我的學生理所當然的就是一個個天真可愛的阿卡小天使。我常在想,日子一天一天的過,能夠有機會在他鄉的教會教中文,未嘗不是一種新鮮有趣的經歷,更是人生難得的生活經驗,我也滿心期待與學生之間激盪出斑斕的火花。

  我原先規劃鼓勵他們說中文,從識字、發音方面慢慢提昇他們的中文能力。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有時難免要中、泰、英及手語多種語言並用,但完全沒有妨礙到學習的效果。上課時我用互動式的學習方法啟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下課後用走動式的方法和學生閒話家常,這不僅鼓勵他們勇於說中文,走到哪兒聊到哪兒的方式也同時增進我的泰語能力。我也時常與學生分享學泰文的心得,在雙語甚至是多語的教學環境下溝通聯繫,師生之間衝破語言的隔閡,讓我接受另一個文化的洗禮。

  學生們的溫暖與關懷,讓我感受到阿卡族靦腆又富熱情的一面,儘管文化背景不同,但我們漸漸懂得用彼此的語言溝通,在主的世界裡我們都是一家人,這群小天使豐富著我的人生,讓我體驗到一種平淡但精采的生活。

▲虔敬的表情,盛開的繁花,誰說現在的學生已不知感恩? ▲華麗的傳統舞蹈,為盛大的畢業典禮拉開最有活力的序幕。

敬師節

  泰國的敬師節與台灣的教師節相似,當天我如同往常前往天主教聖家職訓中心上課,學生們早已做好準備,雙手恭敬的獻上鮮花,各種花色含藏著不同的意義:小草代表堅忍、仙丹花代表聰明與智慧、茄子花則代表溫柔。以往在台灣,所謂的教師節不過是額外的假期,無法感受到如同這裡一般的濃濃情誼。然而建華高中在敬師節這天的隆重以對,讓我不禁想問:誰說師道式微?誰說師恩不存?每位學生恭敬地對中、泰文部的師長們行跪拜禮,感謝老師們在課堂上及生活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老師們以一些鼓勵學生努力向上的勉勵話語來回應學生的一片心意。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民情,我在泰國明顯的感受到學生對師長的敬仰,也見到老師對學生的關愛與關懷。建華高中是一個融合教育、宗教、種族、居住及學習的環境,師生們都是以建華為家,彼此之間有著一股特殊情感在持續醞釀醱酵,相信在這種多元環境的刺激下,孩子們必會有更廣的思想及視野,期待著他們的成長與茁壯,為他們的子弟與故鄉奉獻。

▲台泰合作,百年樹人,引領著日後必將茁壯奮發的種子們進場。 ▲昂首闊步,意氣昂揚,生命從此邁向人生的另一個旅程。

畢業典禮:人生里程碑

  終究還是要走到這一天,學生們將展翅高飛,找尋屬於自己的彩色天空,願我的學生都能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

  建華綜合高中第一屆的畢業典禮受到泰北各界的矚目,但是畢業典禮的前置作業,卻忙壞了老師和學生,特別是在製作畢業紀念冊上;原本並不打算製作的,後來卻因中文部的一場教師會議促成了畢業紀念冊的誕生,但也因此忙壞了泰文部的電腦老師。由於時間緊迫,老師和學生們輪流與電腦奮戰,讓我見識到泰籍同事的認真與執著。但是,由於印製的價格偏高,一本要價350銖的紀念冊讓學生們無力購買,師生們的齊心挑燈夜戰,終究白忙了一場。

  但是畢業典禮可是不能少的。3月5日終於來臨,當樂聲響起時,中、泰文部的同事及學生隨著台泰兩國的國旗進入會場。早在畢業典禮的前一天,幾位泰籍同事就事先提醒我務必穿著正式服裝參加,因為平日我的穿著與學生太過於相似,但是泰國人相當注重衣著的基本禮貌。我心想,其實衣著整齊乾淨也是對人的一種尊重,特別是泰國的學生或政府機關人員對於服裝儀容甚為講究,學生制服必須每天燙洗。有趣的是,學生穿制服的好處相當多,譬如搭雙條車(即小型巴士)只要半價,而對於那些沒有身分證的學生,只要身著制服,警察一般是不會找麻煩的。

  畢業典禮當天請來了清萊省長頒發畢業證書,而且是一個一個頒發,還好本屆畢業生只有八十多位,要不然可真的會發到沒完沒了!典禮的尾聲,驪歌悠悠揚起,全體畢業生唱著混合了中、泰文的歌曲,表達對父母、師長的感恩心情,接著與在校生合唱校歌,象徵了前行者對後進者的期許與祝福。在一片朗朗歌聲中,這批學生正式結束三年的高中生涯,生命從此邁向人生的另一個旅程!

  • Update: 2022/05/31
  • Hits:646
Was this information helpful ?
Yes No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