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列表
電子報列表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第36期

你不可不知

無疆界的領土-「國際高等人力資源培訓」

.簡宏光

  常言道:「辛勤過後,豐收的果實總是特別的甘甜,令人回味!」

  沒錯,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的外籍學員碩士班國際高等人力資源培訓計畫在二○○三年跨入另一個新的里程碑。

  六年前,分別來自索羅門群島、塞內加爾、甘比亞及海地等四名第一批的外籍學生,赴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研究所研修兩年並於二○○○年順利取得農業碩士學位,目前這四位學生利用所學實際協助自己國家的農業發展與研究。當然,在二○○一年續與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合作「國際經營管理(IMBA)碩士班」,有分別來自瓜地馬拉、宏都拉斯(二名)及賴比瑞亞等四名學生來台研修,本(二○○三)年六月,首批企管碩士畢業生將在鳳凰花開時,順利取得管理碩士。這樣的成果,奠基了國合會在推展教育無疆界使命的原動力。

  本年,除了原先已合作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研究所農業碩士班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國際經營管理(IMBA)碩士班之外,更加入另外四所國內知名學府,分別於不同的議題,共同合作五項碩士班計畫。分別是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的「台灣研究英語碩士學程」國立海洋大學「友邦專業人士水產養殖與管理碩士班國立陽明大學「國際衛生碩士學程」國立清華大學「國際科技管理碩士學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人力教育發展碩士學程」等五項新的碩士培訓計畫。

  此七項培訓計畫除了國立海洋大學「友邦專業人士水產養殖與管理碩士班」尚未舉辦學員資格審查會議(按:該計畫將於六月十日召開,預將將從七名報名學員中,核錄五名學員)外,另六項已分別召開資格審查會議並將選出正取生。

本計畫本(九十二)年度邁入第六屆,實際報名人數共有博士班計五名,碩士班計九名。本計畫已於本年五月九日完成學員資格審查會議(按:學員已通過資格審核,校方將於英語口試後再核發入學通知書),並已核錄博士班學生,分別來自查德的Mr. Molengar Ngoundo、塞內加爾的Mr. Osumane Diene及Mr. Amadou Lamine Senghor等共計三名。及碩士班學生,分別來自海地的Mr. Lemane Delva、賴比瑞亞的Miss Charlotte Briggs Berrian、布吉納法索的Mr. Souleman Konate、史瓦濟蘭的Mr. Daniel Mkhathazi Khumalo、薩爾瓦多的Mr. Edgardo Reyes Calderon、塞內加爾的Mr. Moussa Diarra等共計七名。
本計畫本年度邁入第三屆,實際報名人數共計卅二名。於本年三月六日完成學員資格審查會議並已正式核發入學通知書,本屆共核錄八名學生,分別來自海地的Mr. Olius Gary、尼加拉瓜的Mr. Hugo Noel Valladares及Miss Elis Regina Delgadillo、宏都拉斯的Miss Valeria Sofia Rios Castellon及Mr. Enoc Alejandro Burgos、塞內加爾的Mr. Mare Lo及貝里斯的Miss Cecilia Lsidoora Thompson、Miss Katherine Vanessa Meiahan等共計八名。
本計畫本年度始為首屆招生,實際報名人數共有五名。於本年三月六日完成學員資格審查會議並已正式核發入學通知書,本屆共核錄三名學生,分別來自海地的Mr. Lafontant Louis、塞內加爾的Mr. Moustapha Sow及賴比瑞亞的Mr. James Hallowanger等共計三名。
本計畫本年度始為首屆招生,實際報名人數共有六名。於本年五月十九日完成學員資格審查會議並已正式核發入學通知書,本屆共核錄五名學生,分別來自宏都拉斯的Mr. Roberto Antonio Contreras、史瓦濟蘭的Mr. Patrick Boy Dlamini、布吉納法索的Isaie Medah、賴比瑞亞的Mr. Moses Janjay Jones等共計四名。另乙名來自馬拉威的Mr. Noel D. Mbirimtengerenji目前列於備取名單中。
本計畫本年度始為首屆招生,實際報名人數共有九名。於本年五月廿一日完成學員資格審查會議(按:學員已通過資格審核,校方將於英語口試後再核發入學通知書),本屆共將核錄六名學生,分別來自哥斯大黎加的Mr. Solano Jose Fernando、聖克里斯多福的Mr. Crooke Montroville Burchell、賴比瑞亞的Mr. Sinae Willam、塞內加爾的Mr. Seck Saliou、貝里斯的Mr. Westby Brian Keith及史瓦濟蘭的Mr. Dlamini Jaha Selby等共計六名。
本計畫本年度始為首屆招生,實際報名人數共有四名。於本年五月廿七日完成學員資格審查會議(按:學員已通過資格審核,校方將於英語口試後再核發入學通知書),本屆共將核錄二名學生,分別來自賴比瑞亞的Mr. S. Othello Hodge, Jr.及貝里斯的Miss Lisa Greta Alvarez等共計二名。

  本會非常恭喜獲得錄取的學生,而這些學生也將於本年的八月底、九月初陸續抵台,雖說台灣目前尚未重返聯合國,但因為有這些生力軍的加入,在國合會裡,衍然已是小小聯合國的組成。當然,透過與目前合作的學府,未來國合會將扮演平臺角色,以「大學院校策略聯盟」之模式,積極將國內、外學府進行串連以達教學相長之目的。期待立足台灣,放眼天下,達成教育無疆界之願景。

 

焦點事 你的事

小農玉米增產四年有成

.施民男/攝影王俊富
小農玉米增產計畫從開始執行至今已滿四年了,透過我技術團與馬拉威農業部174位合作伙伴的努力耕耘,目前推廣面積已達3,151.60公頃,農戶7,881戶,受益人口更高達35,899人,平均單位面積產量較全國平均單位面積產量增產三倍以上。為了使計畫發展內容進一步的轉型,讓更多的農民能受惠,此計畫將由田間示範推廣轉型為輔導社區推廣,我技術團自去年底開始輔導推廣農戶以社區組織為單位,設立「玉米碾粉廠」,在北、中、南三地各擇一處推廣區成立社區推廣管理委員會,負責執行經營及管理社區玉米推廣工作,以達到相輔相成,進一步節省技術團之人力與物力,使推廣計畫達成永續經營之目標。
我駐馬國陳大使錫燦與馬國第二副總統Dr. Chakufwa Chihana主持碾粉廠剪綵儀式 參觀農民的玉米收成並聽取簡報
馬拉威人用玉米做材料所調製的當地美食 在與會農民歡欣鼓舞地歡送中離開豐收典禮


力求穩定中成長

  自一九九九年開始執行迄今的小農玉米增產計畫,成效均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這段期間,我技術團除提供優良玉米種子、複合肥料、尿素與栽培技術之指導外,並藉由講習課程與示範,將栽植技術轉移給馬方基層推廣人員,改進馬國農民傳統耕作方式,將玉米單位產量大幅提昇,解決馬國糧食自給不足的問題,及提高國內之糧食自給率。如以單位面積產量為例,每年計畫內農民的平均產量均達5噸左右;在循環基金回收率部份,除第一年較不理想外,其他年度均在80%以上;而推廣面積、受益人口及總產量相當為固定成長之趨勢。目前駐馬拉威技術團與馬國農水部共同合作執行之小農玉米增產計畫,已經進入穩定成長的狀態。

  我們希望透過全面性的技術輔導與轉移,徹底改進馬國傳統之耕作方法,即可增加小農之收入與改善其生活品質。經由計畫成果及技術之外溢效果,使其他農民願意依循本計畫之方法進行生產。玉米種子培植技術之轉移,可降低對外購買種子的壓力,進而達成種子自給自足的目標,將可全面提升馬國的玉米產量並減少馬國外匯的支出。未來當小農玉米增產計畫的成效顯著,解決馬國部分的糧荒問題,將可促使馬國國內政治的穩定。

玉米豐收紀實

  駐馬拉威技術團特於本年五月六日在馬拉威第三大城Mzuzu的農業推廣區Ekwaiweni社區中心,舉行本年度豐收典禮與玉米碾粉廠的開幕剪綵儀式,整個典禮由參觀農戶玉米收成與表揚優秀農民揭開序幕,五百多位與會農民的臉上洋溢著驕傲與感恩,滔滔不絕的訴說著豐收的喜悅。典禮的會場,由當地農民實地操作傳統的玉米脫粒、擣碎、磨粉之方法與展示加工後所煮成的各式各樣當地美食,讓與會的來賓充分瞭解到成立碾粉廠的重要性。在參觀完馬國的傳統飲食文化後,則進行剪綵儀式,隨後由技術團的技師於碾粉廠指導農民組織管理人員分別操作與解說,玉米脫粒、去皮與磨粉機,各個機器使用方式與效能

  馬國第二副總統Dr. Chakufwa Chihana表示台灣的農技援助在馬國從南到北,遍佈全國,深入農村,造福農民,對馬政府的消除貧窮政策,貢獻良多。以碾粉廠的設立來說,計畫規模不大,卻是鄉村農民日常生活中所最需要的。

 

教育e點通

「國合之友會」-在世界散播友誼的種子

.吳台生/攝影.各國合之友會提供
2002年象牙海岸國合之友會 2002年阿根廷國合之友會
2002年泰國之友會 2003年薩爾瓦多之友會

  「國合之友會」以延伸國際友誼一扇窗的角色,加上我駐外館處的協助,在國際友邦國家間初綻光芒,我們十分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國合之友會在世界所散播的種子,能夠綻放出一株株美麗的花朵、並纍纍結成友誼的碩果。

  目前本會在全球卅一個國家設有國合之友會分會,各分會藉由每年不定期舉辦各類研討會、座談會或演講、以及各類專案參觀、訪問等學員交誼聯繫活動互動交流。並在各駐外館處的協助下,近來本會各國合之友會分會相關活動推展漸上軌道,部分分會會務甚至成為我駐外館處與該駐在國官員固定聯繫之重要管道,藉著各類型會務活動的常態性舉辦,讓友我情誼、雙邊外交關係有長足進步,就像所有從學校之畢業學子擁有一股自然特殊的情感歸屬,而散佈在各地的國合之友會正透過會員與我駐外館處密切聯繫,使這股友我力量更為堅實。

  為了對近年來積極協助推動該項業務並展現卓具成效之駐薩爾瓦多大使館與泰國代表處表達本會致謝之意,我們透過本期電子報報導並與讀者共享。

  薩爾瓦多與泰國國合之友會分會均成立於一九九五年,該二分會每年以不同模式推動相關活動以聯繫會員情誼,雖然活動舉辦的規模與次數有別,但會員參與率均高,與我駐館處聯繫緊密,最重要的是該二分會每年均固定規劃並執行會務活動,我想這正是它們成果斐然的主要因素。

名稱 薩爾瓦多國合之友會 泰國國合之友會
地區 中美洲 亞洲
成立時間 一九九五年 一九九五年
現任會長 Sandra Argueta,現任中美洲科技學院教授 安南博士(Dr. Anant Dalodom),現任泰國參議員
目前會員人數 195 人 120人
活動摘述 二○○○年
辦理理監事及會員大會、六場演講座談會如「薩國經濟解決之道」等、慶生活動、參訪、聖誕聯誼。

二○○一年
舉行賑災活動、理監事及會員大會、陳總統訪薩答謝酒會、辦理演講座談會如「家庭收支管理」等兩場、參訪兩次、僑社聯誼會、聖誕聯誼。

二○○二年
慶生會、辦理「工作與家庭生活省思」研討會、歡迎外交部簡部長伉儷訪薩、侯大使平福頒贈國合之友會會長、Sandra Argueta外交之友紀念章典禮、馬雅傳統民俗音樂晚會、學術參訪活動。

二○○三年
參加我海軍遠航訓練支隊訪薩活動 。
二○○○年
於泰國可叻府北沖Juldis Khao Yai Resort舉行第五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共有102人參加。

二○○一年
於泰國南部素臘府蘇美島The Impiana Resort舉行第六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共有96人參加。本會由楊秘書長子葆親臨赴會。

二○○二年
於泰國東海岸羅勇府The Palmerie Hotel舉行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計約有100人參加。本會由李助理秘書長親臨赴會。

相關報導:
  薩爾瓦多國合之友會(美麗的相遇與重逢),泰國國合之友會(台灣經驗引進泰國

關於國合之友會:
  為整合歷年來執行友邦學員來華研習之成果,凝聚友我力量,本會每年提供經費補助,透過我駐外單位之協助,在各友邦國家成立「國合之友會」,讓曾經來華參加由本會舉辦之各項研習班學員,藉由返國後定期參與各分會之相關活動,而對本會、對台灣產生長久持續的友好凝聚力量,間接對雙邊實質外交關係之增長有所助益。

 

文化饗宴

黑白婚禮

文/攝影.駐布吉納法索醫療團役男陳逸彥

元月廿三日,逸彥生平第一份電子報正式出刊發行,透過他的文字與攝影除了可以一同體驗他在非洲生活的所見所聞外,他也希望藉由這份電子報能讓更多的人認識非洲、瞭解非洲,甚至願意前來非洲,親自體驗非洲真實的一面,讓大家能夠從更貼切生活面的角度來探索非洲!





右圖為新人自己設計的婚禮邀請卡

  中國人最注重喜氣,尤其是在過年期間,因此這一期的電子報就讓我們來看場在非洲舉行的婚禮,沾沾新人的喜氣,而婚禮的主角之一就是去年跨年之夜陪伴布吉納法索孤兒院孩童時,所結識的那位到布國來幫助孤兒院的瑞士女性

  非洲,對於台灣人而言,感覺上很遙遠也很陌生,似乎除了一片蠻荒及黑色皮膚的人以外,就一概不知了,其實,對於歐洲人而言,非洲就有點像是歐洲的後院,是許多歐洲人渡假、工作甚至定居的地方,正如同許多東南亞國家對於歐洲人而言是那麼地遙遠且神秘,但對台灣人而言,這些東南亞國家卻是國人旅遊、工作甚至定居的地方,也是許多台灣人另一半的家鄉,因此在非洲要見到白人並不困難,甚至黑白通婚的情況也並不少見!

  話說多年以前,這位瑞士籍的女性代課老師Karin到非洲來玩,認識了一位布吉納法索當地的黑人Mr. Bouba,在她離開之後,兩人互相通信來往兩年多,Karin得知Bouba在一家孤兒院裡工作,在實地瞭解狀況之後,Karin就不斷地提供自己擁有的資源幫助這家孤兒院,她常常是在瑞士當代課老師工作半年之後,就到非洲來居住半年,體驗非洲生活之餘,還透過管道找到了一個荷蘭的協會贊助這間孤兒院,在她的協助之下,孤兒院四十多位小朋友有了不錯的環境可以居住,有水、有電、且有大人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這些大人有的是義工,有的只領取微薄的薪水,而且這群小朋友還成立一個表演團體,時常在各個盛大的場合演出。兩人就這麼樣地攜手共
了六、七年,終於選擇在二○○三年的元月四日這天,在Bouba非洲的家鄉舉行婚禮。

  這場黑白婚禮有點特別,首先是他們親手製作的婚禮邀請卡,上面附上了一張他們兩人雙手緊握的照片,一黑一白的兩隻手,相當特別而且有意義。婚禮當天一早先在市政廳舉行公證結婚,場地雖小,卻擠滿了前來祝賀的人,也包括了一些新娘在歐洲的家人朋友以及贊助孤兒院的荷蘭協會代表從歐洲遠道而來祝賀。公證儀式簡單而隆重,在儀式結束之後,新人們走到市政廳外面的廣場上接受大家的祝福,當然那群受他們照顧的孤兒院小朋友們也打扮的漂漂亮亮在一旁打鼓替他們慶祝。現場放眼望去,盡是盛裝打扮的黑人,在黑人社會的婚禮,有白人前來參加代表的是無限的光榮,因為這意味著主人的面子夠大,因此這場有著許多白人的婚禮更是鄉里間的一樁盛事,所有前來參加的黑人朋友無不盛裝打扮,然後想盡辦法擠上前去跟新人們拍照,畢竟他們平常也沒什麼拍照的機會!

新人與孤兒院院童合影 新人於市政廳公證結婚時,裡外都擠滿了人

  好不容易在大太陽底下與大家拍完照之後,所有人轉往宴客的場地吃中餐,依據從第一排貴賓席至後排觀禮的客人,座位似乎有著巧妙的安排,參加婚禮的白人(我們雖然是黃種人,不過在黑人眼中一樣被看成是白人)以及夠份量的黑人(像是官員、新人長輩等)被安排坐在前半區有桌子的地方用餐,中間區的黑人則是坐在室內的椅子上,每人發給一份免洗餐具,端著盤子用餐,後半區的人就坐在戶外的椅子上,一樣是端著盤子用餐。而食物內容在室內、戶外也有些許的不同,不過相同的是都由服務生拿著菜到每個人面前分配給大家,而且份量不多、菜色種類也不多,算一算前後不過四、五道食物,不像台灣的喜宴總是多到令人吃不完,剩下一大堆菜,最後司儀出來宣布到了致贈禮物的時間了,在這邊並沒有像台灣在婚禮有送紅包的習慣,如果你有準備禮物要送給新人的話,就利用這時候到新人面前送給他們,而到了送禮物的時間也意味著這場餐宴要結束了,新人們接受完大家的禮物之後,便會起身離開,先前往新娘家中,再前去新郎的家中,不過這是一場黑白婚禮,新娘不是本地人,因此就直接前往新郎家中,而所有的人也跟著新人一起走。

宴客貴賓席,後頭的人只有椅子坐 戶外一般席,正坐在椅子上,端著盤子吃喜宴
服務生忙著為貴賓們分發餐點 新郎朋友向大家介紹新人交往認識過程

  到達新人家後,自然又是一頓吃吃喝喝,只是吃什麼、喝什麼就得看新人家裡能夠提供到什麼程度了,因此這自然又是一次面子的表現,當然囉,即便在新人家裡,座位的安排依然是按照地位、輩份的高低,大家依舊是坐在那邊吃吃喝喝聊聊天,直到高興為止,比較特別的是新郎的朋友還準備了一份圖畫,向大家介紹兩人從相識到結婚的過程,雖然他們講的法文我還聽不太懂,不過看大家聽得哈哈大笑,應該是滿有趣的。至於我們,則是半途就找機會開溜了,因為從一早開始到傍晚,實在太累人了!

  這場婚禮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別的,正是那張婚禮邀請卡上面的照片,照片本身也許不是拍得很棒,但是照片所呈現的影像不只是令人感受到一對恩愛的夫妻,更是那種打破膚色隔離、沒有歧視偏見的愛,我們有時候會因為不瞭解而看輕了一些落後國家的人,其實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是人,有喜怒哀樂、有愛、有自尊,甚至也很聰明,只是他們生長的地方與我們不同,沒有機會讓他們展現出他們的長才,所以當我們有機會到一些比我們落後的國家去時,與當地人民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我們平常在台灣與別人相處的模式----尊重對方、以禮相待,這樣即便語言不通,相信也會感受到對方發自內心真誠的善意的!

本篇轉載自智邦生活館探索非洲第四期電子報 歡迎訂閱



駐地經驗談

彩虹的故鄉

許明禮/攝影駐帛琉技術團
來到帛琉這國家轉眼也一年半了,時間過得真快,好像昨天才帶著全家大小在機場下機,現在卻在技術團木屋中回想這一年多來的點滴。一年多前帛琉在腦中根本沒一丁點兒概念,現在卻佔滿了腦海,連經濟海域都走了半圈。想想,原本毫無一絲感情的地方,經過一年多來長期在島上居住與工作,現在已成為我全力付出的所在,如今反而是帛琉以外之世界已是離我非常遙遠,在這世界地圖幾乎快找不到之小島,卻成為我生活的全部。

陌生國度裡的回憶

  回想剛下飛機踏上帛琉時,駐帛琉陳大使國璜親自開車導覽眼前這一片陌生的景象,並前往歷任團長宿舍,大使指著屋內漆黑的一切說:「農場的工人已經在這兒整理清洗了三天」。在帛琉的第一個晚上,晚餐後全家人再度回到小屋時,我與太太站在屋子大門,你看我,我看你,望著屋內竟是如此的陌生的一切。不透風、陰暗的房間,正吐露這屋子的滄桑,身為技術團的家庭,總是沒自由選擇住屋的權利,如今模糊記得第一個晚上全家擠在積塵已久之床墊,疲憊的昏睡過去,令我覺得心滿意足的是,全家大小能聚在一起。

座落在帛琉的家

  前一天到帛琉已近黃昏,出機場到家已是黑夜。隔日早晨,與太太起個大早,欣賞帛琉第一個日出景象和家門外風光。我住的房子好像樹林隱士,被一排人工刻意栽培之灌樹叢遮擋,房子雖然在馬路旁,卻因靠的是馬路低漥邊,從馬路望屋,完全被灌樹叢擋住,有種自己阻隔自己孤立離群獨居之感。房子建材全是當地好木之桃花心木,標準五、六十年戰前公家宿舍設計,挑高帶孔可透氣式屋頂,極具帛琉熱帶建築式色彩,與印尼挑高散熱之荷蘭式建築,雖然完全不同,但是二者皆有夏天屋內涼爽之功用。外表簡單樸素之屋宇,為了接存雨水之方便,房屋頂全是鐵皮覆蓋。四方形設計的屋子,沒有窗戶設計,僅是以簡單鐵絲網與紗網搭配圍繞四周,做為通風之牆壁,在台灣常常會被誤認為需通風之倉庫,在這兒卻又有另一種原始粗獷之感。圍繞房屋四周庭院,都是泥土與蔓草,屋後長著一株高約十五米之酪梨樹與一株五米之酸果樹,夾雜在高及人肩之雜草中,再往後就是亂到垃圾酒瓶之陰暗污臭快速斜崁。加上屋右一四支歪斜支柱橫架生鏽破洞之鐵皮車庫,又有點像索羅門鄉間景觀,技術團跑多了,不但見怪不怪,反而在心中欣賞掂量著。

常常搬家帶來的恐懼

  以前駐外的經驗中讓太太有點發愁,當初在印尼購一舊屋整修,連續一年多在泥灰中生活,第一位孩子還在這環境中出生,房子剛整修好還沒享受就被調團,又是由舊屋開始整理,剛整理妥當,三年到期。接著又被調泰國清邁,再度發生住得比較舒適習慣時,卻又被調職到帛琉。從樂觀的角度來想,可以到處走走,又在短時間內可以住不同房子是難得的經驗,但因為都不是自己之房子,每次買家俱與生活用品時,都不敢買好的,只能買品質差可用一兩年就好,因為隨時要準備搬家,所以對住屋起不了長久的感情。這次這棟房子要如何下手,還真有點棘手。

狀況多是一開始的寫照

  剛到帛琉之前三天,因為許多粗活需要男人來做,也參與大清洗團部兼宿舍的工作,接下來的一切內務事則交由太太處理,所以她才會抱怨連續當了兩個月清洗工。但因為緊接著而來的帛琉雨季,每日傾盆大雨沖刷泥土,院子與車庫馬上又泥濘不堪。禍不單行的是第二個月就接到當地市政府清潔檢查員開單罰款,說我的住屋環境清潔不及格,屋後污臭髒亂,雜草不清,被罰了150美元。當時還遇到勞工局人員每兩星期至農場去抓非法工作之農場工人,環保局之檢查員至農場突擊搜查農場農藥進口許可問題,稅務局更是發信連連要我們呈報工人每季稅金,狀況更是層出不窮。而且技術團在市區離農場雖僅一小時路程,但路況極差,不但一切大小事務都要親自出馬處理,連小到全團每月水、電、電話要我一一繳付,特別的是汽車每年行照到期之申請處理,在剛到任的兩個月接踵而來,心中只有默禱:『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人力短缺是技術團目前的現況

  其實在技術團中團務還是小事,工作執行與合作才是大事。有幸由陳大使在我到帛琉第三天把我介紹給總統、資源部長和對等合作單位之帛琉農業局局長,降低我在此工作的心理壓力,經過多次與當地農業局人員接觸後,心中更踏實,因為技術團與帛方之合作可有非常多面之發展潛力。許多可著力地方,就看我們可以端出什麼菜,自己本身實力可做到哪。在這段時間,除了針對計畫會進行自我檢討反省外,所有計畫與合作更依據技術團真正實力來規劃。老實說,我先前只當過駐泰團技術團團長,全團連團長編制二人,這次在帛琉全團編制三人。但在泰國雖然團編制少,對等合作單位可用之將與兵多達150至200人,當時在泰國北部需要輔導地方非常多,卻因人手足,都可非常有效靈活調配完成合作計畫與任務。帛琉技術團從頭到尾就三位包辦,對等單位又無法提供支援,現在雖然又增加兩名外交替代役役男生力軍,人力還是不足,創下我工作最累度。憶起,曾有一日連續跑農場兩次,載運水果一千二百多磅,全是自己一人搬運下車,又抬運送入冷藏庫,持續一年半之久,還造成我右手嚴重腫痛達一年。你就可以知道當技術團的團長真是不好做也不輕鬆…。

卸下光環卻換來友誼

  駐帛琉技術團在帛琉當地曾帶來豐碩成果,但是我來此團並不是頂著這豐碩成果光環下工作,反而一開始就遇到摸不清未來工作方向之窘境。每次與帛方人員暢談工作理念與所提出的工作計畫時,對方通常是沒反應。但他們一定會參加成果展示。而我也會在每結束一階段性計畫後進行檢討與改善,目前在帛琉的計畫將由根基重新改變做起,時間規劃約需三至五年,凡事都要一步一步以誘導的方式執行。目的是希望帛琉人民對農業有全新的正確認知,且皆有場地與技術配合學習獲得收穫,讓帛琉農業真正由基本發展,帶動島內觀光外,並提昇其經濟產值,達成帛琉為Micronesia附近各島國農產供應國與示範中心的夢想,進而藉由中帛兩國間的合作以增進彼此友誼。

重回鳳梨農場原址

  花了近一年之廣泛收取資料與當地學習經驗,我們曾受邀至帛琉最南方小島做農業調查與輔導,來回十日,小組的每人幾乎都瘦了三至五公斤,但從那時起才發現我們比當地帛琉人還知道帛琉。剛來帛琉,曾聽說許多二次大戰前居住帛琉之日本人,在帛琉農業發展成功經驗。若以當地描述以前帛琉有大面積鳳梨農場與鳳梨產品加工廠之傳說,還真令人想知道當時是如何經營處理,現在帛琉鳳梨場還在不在,還剩下什麼遺跡,都讓人非常好奇。與幾個州州長商討各區農業發展計畫後,隨當地人翻山找地,走入多年來未有人進入之帛琉山區探險。原來在帛琉之歷史中,許多地方都曾經有人住過,開墾過,但隨著戰爭、瘟疫、甚至民族之更換,現在又如無人荒地。冥冥之中我的心願好像受到老天眷顧,尋覓到一塊可開發區,就是以前日本人鳳梨農場原先廠址。這讓當地跟隨之帛琉人非常訝異,因為自從日本人全部撤離後,經過五十至六十年的荒廢,森林與荒草吞噬了整個農場,由外表來看,這區域簡直就是原始林一般,我卻千挑百選的選中這一塊。州長親自帶著長砍刀開道,原來森林中隱藏著一幾乎貫通半個大島之河流,這河流細小蜿蜒,有如一條巨蟒在整個山區盤繞,最後通連出海。當州長指著這帛琉動脈之河流,說到以前傳說兩岸農戶種植之盛況,我彷彿聽到農耕家庭之吵雜聲,又跌回四○年代之時光隧道。幻想自己如乘小舟在這蜿蜒河中欣賞帛琉之美。我與州長約定,會再來。

芋頭田的春天

  在帛琉真正有興趣想要發展種植的人,百中僅一,真是鳳毛麟角,而且長久以來當地人民在無農業基本觀念之根基下種植,讓他們喪失種植信心,不敢隨便輕易嘗試。剛開始,雖然幾乎人人都會種植卻不知如何發展芋頭。然而在無心插柳的機會下,旱地芋頭種植的示範,現在卻成為農場當紅作物。原本無人問津之芋頭田,現在是參訪我技術團訪客之最愛,且蜂湧而至的芋頭苗要求函,供不應求。參訪的人一到芋頭田,全眼睛為之一亮,有人高興的手舞足蹈,個個發問不斷。芋頭之問題,讓我打破了在帛琉一些觀念,目前技術團在帛琉農業技術合作,非以發展純農業之觀念來推動計畫,而是將農業與當地社會、文化和人民生活習性結合之觀點來發展,所以芋頭之切入點,正為我們技術團將來發展打開更寬廣之天地。

彩虹故鄉-帛琉

  其實台灣人對帛琉並不陌生,因為在旅遊廣告中一定會看到她的身影,「彩虹故鄉」成了帛琉另一種代言。我剛來帛琉也非常好奇為何此名號可以吸引觀光客,後來得知帛琉是個島國,有如一串斷線珍珠,散落在海中,每一小島都青翠蒼鬱,藍天、翠島又配著如翡翠純藍或純綠之海水,風景非常簡單純淨。若烏雲起現雲端,也是東一塊、西一塊,很少是烏雲滿天,氣候適合觀光。烏雲後之落雨,也是熱帶脾氣,來的快去的也快,我們時常以烏雲來判斷哪裡在下雨,觀光客任何時候來帛琉,行程都不會受到氣候影響,因為帛琉一年到頭都是非常典型的東邊下雨,西邊晴。在這先天環境孕育下,時常可以看到彩虹,彩虹出現的地方變化萬千,有時在早上、有時在中午陣雨后、而黃昏更是彩虹表演的時間,且出現的位置常常是千變萬化。帛琉彷彿是人間仙境,彩虹好像特別為天上仙人搭建,讓他們乘此彩橋下凡戲遊。所以來帛琉旅遊行程中,我常常戲告他們說,旅行導遊若是沒有安排他們參觀彩虹,算是白來了。最精采的彩虹表演安排,就是每日海上旅遊行程結束踏浪歸來之時,這時緊靠回程路上安排一小片烏雲下著小雨為舞台,烏雲旁仍是陽光譜照之晴朗天空,這時太陽反襯小雨顯出跨海長虹,回歸小船一路帶著大家吹著涼爽之海風,朝著長虹底下衝入,快速通過了彩虹,又是晴日,滿船充滿回航快樂之回憶。

雙虹飛舞下的海上豐收

  四月初曾與陳大使去一小島參加我國捐贈公路落成典禮,當天早上帛琉不論陸上、海上天空,各區烏雲密佈,坐上空蕩無遮蓋的小船,心想今天到會場前,一定會被淋成落湯雞,但與我們同坐之帛琉人卻表現心情非常輕鬆的態度。遙望前方天是昏暗,有些較深的雲層,開始傾盆下雨如浴室打開之蓮蓬頭一般,一處又一處之白鍊,還好是東掛一條、西掛一條,好像正進行觀雨之表演。我與大使同舟,卻一直遠觀雲層變化,心中默禱一路平安。小船在大浪中快速前進,這時突然右前方出現了彩虹,船隨彩虹轉彎,貼著彩虹邊緣快速前進,遇前方有濃密烏雲時,船放慢又轉向左前方之彩虹方向前進,這時我們要去的小島前後左右都是烏雲密佈,船也放緩稍停,隨時避開可能遇雨之航線,雖然整個天空無陽光,但是剛下過雨的地方還是不斷出現彩虹。海上看到之彩虹卻是另一種味道,有時同時兩道彩虹:一道在左,一道在右;有時一道在前,一道在後;更令人驚奇的是兩彩虹同時一地出現,大彩虹抱小彩虹,其實這現象並不奇怪,只是我們眼視之錯覺,因為大彩虹離我們近,小彩虹在其後遠方,只是同一方向,我們從正前方角度看起來像互相重疊,真實卻是相離十萬八千里。帛琉今日好像特別為我們演出海上彩虹之舞,只差沒配上音樂,就可媲美精采之水舞表演了。船長可藉由彩虹出現的地方來判斷不淋雨行程,就因為駕船者技術純熟,我們不但沒淋到雨,還比預計時間提前到達。在離小島陸面8海浬前,船長突然放緩速度,原來船員已偵測出前面海中有魚群,在前方100公尺處海上海鳥成群低空盤旋,隨時衝入海中抓魚。這時,船長一聲令下,馬上準備釣魚用具,不到10分鐘,4枝海釣魚竿裝上假餌都已投入海中,結果在短短1小時時間內,就釣到30多尾每隻五至十磅之小吐魶魚,大使和我與這些當地人相比釣魚,簡直都成了門外漢,我們還參與最後收釣繩的工作,同感釣魚之喜悅。這時大夥暫時忘了天氣、忘了海浪,因為這種陰溼小浪的天氣,正是釣大魚的氣候,平時是可遇而不可求。收竿後,小船快速直奔小島,竟然到了小島還趕上參加典禮呢!

歷經風雨交加的回航

  在島上所有活動都是在大雨中進行,回程的時間,滿天烏雲密蓋,海浪比來時更高漲,小船這時猶如一片樹葉,隨浪漂行,有時前進幾步,卻又被迎來的大浪推回,有一次整個船身傾左,一半的船身半懸空中,眼見就要翻覆,這時船長應變靈快,船頭順浪峰左衝,才躲過危險的一刻。回程比來時天氣更加惡劣,所有天空沒有彩虹。因為太陽早已被層層烏雲遮掩不知在何處,海水仍是深藍,海空之間卻是一片濛濛陰灰,天上開始落下傾盆大雨,但在快速飛奔的小船上,原本連續如絲的雨線,卻滴滴分明的成了串雨,雨如彈珠般的襲擊,一粒一粒明顯打來,船上只有駕駛艙有遮雨棚和擋風玻璃,僅可容二人坐,船長邀請大使到駕駛艙,我則坐在船長背後,雖然沒遮雨設備,卻因船快速航行,雨滴迎面斜打之原理,反而沒被淋到。大使不時關心的回頭詢問,他臉上的雨水比我還多,小船在散落小島中穿梭,速度飛快,船外風雨交加,世界成了一片模糊,腦中開始聽不到外界所有聲音,眼前景緻彷彿電影拍攝的火車情節,倒退的一切越來越模糊,早已忘掉自己置身在危險的海雨中,僵硬的軀殼中,心裡一直是歡愉聲。可能是太累了吧!坐著坐著自然閉眼睡著了。而夢中彷彿又見到了彩虹,整個彩虹在大海上無限伸展,起至無盡的西邊,下到無盡的東邊。正迎著我們的小船回航,我們全速勇敢的衝入彩虹間,青翠碧綠的陸地又出現在我們眼前,陽光也又露臉。這時耳中好像聽到有人在呼喚,睜開眼睛一看,原來船已回到早上出發之碼頭,大地卻是雨過天青般被洗滌乾淨,我赫然發現在惡劣暴雨中,竟然全身仍是乾燥沒被淋濕,只是有點疲憊而已。

為帛琉發展盡心盡力

  在帛琉雖然我仍算是個剛來的人,卻已受到太多上天的眷顧與厚愛,每次在工作上遭遇困難,都可努力找出解決方法。我承受太多人之愛護,讓我在這變化萬千的風雨中,仍能不被淋濕。其實就是在世界如一粒塵埃大小的帛琉,也可佔滿我全部心中所有,現在我有勇氣去接受所有在這裡可能遭遇之風雨淋擊,更充滿盼望,希望能在這可愛的的彩虹故鄉竭盡我所有能盡之力,讓這彩虹故鄉化成人間仙境而努力。

駐帛琉技術團許團長明禮個人簡歷

學歷
中興大學農藝研究所畢業
經歷
駐印尼農技團技師、專家72.11-84.08
駐泰國技術團團長84.09-90.08
駐帛琉技術團團長90.09-迄今
技術專長
農園藝

 

駐帛琉技術團許團長一行人至當地社區學院指導學生栽培技術

  • Update: 2022/05/26
  • Hits:568
Was this information helpful ?
Yes No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