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列表
電子報列表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第13期

你 不 可 不 知

「新時代外交工作之體認與挑戰」摘記

 七月十五日「第一期駐外館長返國述職講習」簡部長又新(兼本會董事長)專題演講

對於身處於外交前線或後盾的外交人員而言,外交工作在全球競爭與知識倍增的新時代,是機會也是挑戰。不知道身為「全民外交」一員的您,是不是已經想好接招的方式?歡迎您連結至外交部網站瀏覽「新時代外交工作之體認與挑戰」全文

  如果從整個歷史的長河來看,台灣在過去五十年當中,剛好趕上人類歷史上變化最快的一段時間,我們趕搭上了這輛快車。過去這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當中,可區分成三個最主要的變化,而這三個浪潮席捲了我們,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思想與前途。

  第一個是民主化的浪潮。陪同陳總統訪問非洲四國時,對前面三國印象非常深刻:塞內加爾的瓦德總統告訴陳總統,在公元兩千年三月十九日,也就是我們台灣政權輪替的第二天,塞內加爾人民用投票的方式結束了四十年一黨獨大的政府;聖多美普林西比的梅蒂茲總統說,他在公元兩千零一年結束了廿年的一黨政府;馬拉威的莫魯士總統則在一九九四年就終結了長達卅一年的班達個人政府。可以看出民主化的浪潮不僅發生在我們身上,而是一種全球性的浪潮。在這全球民主化的浪潮中,台灣的表現是非常成功的。所謂成功,可以用英國Warwick大學民主化研究中心所提出政治、經濟與社會等三個指標來加以衡量。

  第二是全球化的浪潮。無疆界的經濟體已慢慢在形成,突然間國與國的疆界不見了,所謂的四大流通:人、資金、資訊及物品,這些流通突然於無形之間充斥在我們四周。我們無時無刻不與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人在競爭。今年一月一日對我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因為我們正式加入WTO,我們是全世界第十四大經濟體,是第一百四十四個參加WTO的國家,使我們能確保與世界同步競爭。全球化的結果造成全球競爭,我們國家如果不能保持領先,就會被淘汰。

  第三件是第三波的文明與科技。今天,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人造衛星,因為你打的電話、你的通訊,甚至汽車上的地圖,都跟人造衛星直接通訊,它已經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再加上電視和電腦,把我們整個工作形式都改變了。台灣的人民用短短五十年走過了別人幾百年的變革,經過了農業、工業及資訊的三波社會。

  總而言之,我把世界趨勢的發展,回映到我們台灣自己的發展,從這些變化就可以瞭解,在這段時間內,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與政府,表現其實是不錯的,當然我們國家還有許多的問題存在。

  行政院最近提出「挑戰二○○八」的觀念,這個計劃揭櫫了三項非常重要的挑戰:第一項是歷史的包袱,第二項是全球的競賽,第三項是所謂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

  首先歷史上留下的包袱必須要解決,如果不解決就沒有辦法往前走。在解決的過程當中必須自我改革,自我提升。所以政府必須從中央開始進行改造,目前三十五個部、會、行、局、處、署要減少為廿三個,提高效能的政府,必須把政府的水準提升上來,要從金融、財政、教育的改革做起。

  第二是全球的競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免於競爭淘汰的危機,都有風險,要不斷努力改變環境、改變生產方式、增加研究發展、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各種方式都要提昇,如果不提升就一樣會被淘汰。

  最後談談所謂大陸的磁吸效應。剛才也提到中國大陸有全球百分之廿七的勞動力,當它在一個經濟發展程度比較低階的時候,非常容易把各國的東西都取代掉,如何讓台灣變成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不但是很好的住家,各種人文環境都要很好,才能讓這個社會欣欣向榮。

  面臨這三大挑戰就要有四大提升,即人才、產業、環境與人文的提升。人才要靠自己來培養,從四個角度來了解自己:第一個要了解這世界是怎麼變化的,至少有民主化的浪潮、全球化的浪潮及科技的變化;第二項是我們國家變化的狀況,在這三個大浪潮的衝擊之下,我們中華民國在這個土地上怎麼延伸,怎麼演變成一個國家出來;第三,要了解我們辦外交的內涵是什麼,必須再學習,在所謂的傳統外交之外,環保、經貿都變成很重要的一環;第四,運用最新科技解決困難。未來挑戰二○○八第一項目標就是人才的提升,做為公務員、館長、大使都必須自我提升。

  最後我就要談到外交工作的願景:第一「擦亮中華民國的招牌、打響台灣的名號」,是我們外交人員的責任與工作目標;第二要維護國家的尊嚴與安全,要保障亞太地區的和平;第三要讓國家的發展和全球的發展接軌,我們希望結合所有民間的、政府的、外交的、非外交的力量,為我國的國際空間再努力。第四點希望有個民意支持、全民參與的全民外交,並要把握創新、速度、活力、績效四個原則,一起努力,為更光明的前途奮戰。

 

焦點事 你的事
 

罌粟低頭 中泰合作抬頭/技術合作處 陳淑萍泰國皇家基金會主席畢沙迪親王訪台

畢沙迪親王1988年曾榮獲菲律賓「麥格塞塞獎」,2000年本會亦頒發「終身成就獎」以表彰其對國際合作發展之貢獻。

  早期泰王山地計畫只是單純的引種、試作,教導山民種植,在社會體制不斷的改變下,改制後的泰皇家計畫基金會必需以完善的組織,科學化管理,朝多元化目標邁進,才能滿足山民的生活需求,繼續為山民謀福祉,在此前題下於1995年泰皇家計畫基金會與本會前身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會在台北簽署中、泰技術合作協定,除提供技術指導外,並支援七個研究發展項目,輔導產銷一元化。

  目前山民生產之產品,透過皇家計畫基金會的市場傳銷系統,行銷整個泰國市場,也外銷東南亞國家。然而要有良好的品質,才有市場的競爭力,因而山民生產高品質產品外,對於收穫後的處理包裝技術更不能忽略,因此泰皇家計畫基金會主席畢沙迪親王(M.C.Bhisatej Rajani)於七月廿二日率領蔬果收穫後處理專家第四皇科技大學副校長Dr. Sakarindr Bhmiratana、清邁大學教授兼泰皇家計畫基金會蔬果包裝場經理Dr. Danai Boonyakiat 等一行四人訪台。七月廿三日畢沙迪親王一行人在外交部次長邱榮男、泰國駐台代表畢耀華(Mr. Piyawat Niyomrerks)陪同下於上午九時覲見陳總統,總統向畢沙迪親王表示,台灣對於能參與「泰王山地計畫」共襄盛舉,感到十分榮幸外,為因應台灣今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希望能與泰國正式簽署「中泰農業協定」,並推動雙方的換囚協定。同日一行人並前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拜會范主任委員振宗,一見如故,相談甚歡,親王並說明慶祝中、泰合作卅週年,技術團與皇家基金會正規劃於本年十二月廿五日至廿八日在清邁大學舉辦一系列慶祝及義賣活動,義賣所得交入皇家基金會,親王特別邀請范主委屆時能前往參加。隔日由本會李助理秘書長陪同拜訪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受到鄭場長及全體員工熱烈歡迎,聽取簡報後前往參觀桃園場輔導之有機蔬菜栽培產銷班,與蔬果採收後預冷處理流程及設備,充分瞭解台灣現有蔬果採收後預冷處理現況與技術,以作為皇家基金會往後蔬果保鮮處理技術之參考。



皇家計畫基金會小檔案
  泰國皇家基金會是由泰王山地計畫完成階段性工作後,為使該地區能更進一步持續發展,讓山民收入穩定,將計畫更名為皇家計畫基金會,從研究、推廣、銷售結為一體。早年泰、緬、寮邊境山民生活窮困,以種植罌粟為業,供毒販製造毒品,運至各地販售,毒品猖獗,戮害世民健康,尤以「金三角」聞名於世,泰王眼見此景,決心尋求高經濟作物以取代罌粟,教育山民瞭解罌粟之毒害而不再種植,以斷絕毒品根源,於1968年邀請各國駐泰使節人員陪同參觀泰北山區,並要求在可能範圍內予以協助開發,1969年正式成立泰王山地計畫,由畢沙迪親王主持,當時有許多國家響應,捐款及贈與各種苗木,我駐泰大使沈昌煥博士應泰王要求請我政府支援,1971年我政府應計畫主持人畢沙迪親王的請求,贈送果苗2,000株及各類蔬菜種子空運泰北地區試種,1972年畢沙迪親王與計畫執行長巴文教授,及大浦農場西布薩場長組團到台灣實地考察,並邀請趙聚鈺主任委員訪泰,泰王提出支援泰王山地計畫,1973年正式派遣技術人員到泰北勘查,選定安康、大浦兩地為示範區,從果樹計畫開始,然後逐步擴展至蔬菜、花卉、森林及鄉村開發等,我國支援人員與泰方人員披荊斬莿,夜宿荒野 ,一塊一塊地開墾,一株一株種植,在外國援助相繼退出時,只有我國不改初衷,繼續投入人力、物力歷經三十年之合作,使原屬野草叢生,人煙罕至,遍地罌粟之泰北山區,呈現果樹結實纍纍,處處綠油油菜圃,罌粟絕跡,響譽國際,畢沙迪親王因而獲得1988年菲律賓「麥格塞塞獎」,2000年本會亦頒發予「終身成就獎」以表彰其對國際合作發展之貢獻。

台灣經驗引進泰國/教育訓練處 簡宏光 參加「泰國國合會之友技術合作研究會」第七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一行紀實

本會李助理秘書長與駐泰國技術團陳庚鳳團長陪同畢沙迪親王視察火龍果栽培成果
  

就當前外交局勢來看,多數東南亞國家目前與中共均保有正式外交關係,而在這些鄰近中國大陸的國家中,中共對於我中華民國政府所從事的一切外交事務打壓得尤其嚴重,在這樣不利的政治環境下使得我駐外單位在與當地政府建立關係時很難找到一個適當的切入點,泰國即為其中一例。因此,我們希望藉著持續辦理「泰國國合之友會」打開我外交國際人脈資源的多元管道。

  泰國「國合會之友技術合作研究會」於民國八十四年成立,先後已辦理過六次會員大會(年會),於第六屆年會更名為「泰國國合之友會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並於第七屆(九十一年七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假泰國東海岸羅勇府The Palmerie Hotel 舉行,共計約100名會員與會。主辦單位(泰國國合會之友會及我駐泰國台北經濟貿易辦事處)為增進與本會之交流,特邀本會共同檢討針對該會目前辦理方式之得失與未來發展之方向進行檢討。

  本屆年會為期三天,主要議程包括,由安南博士(Dr. Ananta Dalodom)會長主持並進行本年會務報告、本會李助理秘書長代表國合會致詞、專家Mr.Pornsilpa Patchrintanakul之專題演講(泰國農產品外銷所面臨之問題)。共計有100名會員參與,其中多為農業部門官員及泰國各地之農業專家以及其他經貿相關之政府官員。與會貴賓包括我駐泰國台北經濟貿易辦事處黃代表顯榮伉儷、邱組長垂銘、翁秘書瑛敏、黃秘書奕紹及泰國中華會館張理事長政銘等。

  Dr. Ananta 會長於會務報告中指出,希望透過該組織之訊息傳遞,建立一全面性之泰國農業資訊、資源交換網絡。提到新年度會務執行之重點為:
1. 繼續招募並整合泰國農業部門內外各政府單位之新會員。
2. 持續舉辦並召集民間力量至亞洲地區(如台灣)參訪。
3. 鼓勵會員與國合之友會之連繫與交流並加強通訊。
4. 延續學術研討會之方式辦理會員大會。
5. 加強與訪華參訓學員之行前連繫,以降低新會員之流失率。

  李助理秘書長與會長Dr. Ananta及駐泰代表處達成之共同決議,未來將於2003年擴大辦理第八屆泰國國合之友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為區域性會議,並邀請亞洲國家地區(印尼、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及索羅門群島)的其他分會會長共同參與,以提昇國合之友會會員交流之實質意義。

  結束三天泰國國合之友會之行程後,我們便前往泰北第二大城清邁訪視泰皇山地計畫及駐泰國技術團業務。在陳團長庚鳳、錢專家企越、泰皇計畫(Royal Project Foundation)主持人蘇利南博士及畢沙迪親王的陪同下,訪視了Pangda工作站、Nong Hoi(龍懷)工作站及Mae Hae(媚黑)工作站等相關業務,會中並與陳團長就泰皇山地計畫卅週年慶祝細節進行討論。

李助理秘書長於第七屆泰國國合之友會會員大會暨學術研究研討會發表賀詞 李助理秘書長視察技術團工作站

 


泰國國合會之友技術合作研究會小檔案

為加強聯繫來華參訓學員,於返國後持續推動各項連繫活動,並強化學員返國後之發展,以加強我國與友邦及對我友好國家雙邊交流與增進友好關係,成立國合之友會(ICDF Alumni Society)。泰國國合之友會乃是一個以泰國農業部官員為主體之聯誼組織,在性質上或功能上都可提供我駐外單位做為一個與泰國政府自然而長期的連繫管道,泰國國合之友會招募之會員,以曾經來華參加土地改革訓練所、海外會或國合會所辦理之研習班學員為主,該會英文全名訂為 ICDF AND LAND REFORM TRAINING INSTITUTE ALUMNI ASSOCIATION(ICDF/LRTI A.A.),目前會長仍為泰國參議員 Dr. Ananta Dalodom所擔任,為泰國農業界一重量級人物,Dr. Ananta 自早年起即對台灣農業發展經驗特別推崇,其拜訪台灣不下數十次,並主張運用台灣經驗來提昇泰國農業發展。

 

台灣甘藷 揚名巴國/駐巴拿馬技術團 陳博惠

  甘藷俗稱蕃薯、地瓜,原產熱帶美洲,由於甘藷性喜溫暖,栽培容易,適應性大,生長範圍很廣,抗病蟲害強,其生命力相當強韌,幾乎只要有土的地方它就能夠生長,是亞熱帶及熱帶地區重要的糧食、飼料及加工作物,在台灣各地區四季皆適宜栽培,一般植後5~6個月即可收穫。我駐巴拿馬技術團於九十年在INA良種繁殖田設立一處1.5公頃採種圃,種植由台灣引進之台農66號品種,經試種後約4個月即可收穫,產量高、品質佳,因此決定於九十一年舉辦成果觀摩會,以擴大宣傳及推廣。

參觀人士登記簽名並領取資料
台灣甘藷糖製作現場反應熱烈 參觀人士排隊等候試吃
甘藷的利用示範及介紹甘藷的各種製品 台灣甘藷的栽培與利用田間觀摩會典禮現場

番薯糖、番薯糕餅、番薯飲料、番薯沙拉等多元化產品轟動巴國

  「台灣甘藷的栽培與利用」田間觀摩會於六月廿一日舉行,由胡大使正堯與巴國農牧部農村發展計畫協調人Rigoberto Gonzalez 代表共同主持,與會人士包括農牧部鄉村發展司、國際合作司、農業司、各農區官員、技師、學生及農民、日本協力團(JICA)及美國和平工作團團員與巴國各平面媒體記者等,共計340人參加。

  由於巴國對甘藷的認識很少,更不知道如何利用甘藷,因此除了印第安原住民食用外,一般並不普遍,為了增進巴國人民對甘藷的栽培與利用之瞭解,技術團針對巴國環境及飲食習慣,編印甘藷栽培及食譜手冊各乙本外,並與農牧部鄉村發展司、全國種子檢查委員會、Veraguas省第二農區、農牧試驗所及INA農牧技職學校等通力合作策劃,除在田間觀摩會現場利用照片展示介紹甘藷在台灣的栽培及利用情形,並作有系統的介紹,從選取優良甘藷苗,種植、田間管理、收穫到利用,再配合十幾種甘藷產品(番薯糖、番薯糕餅、番薯飲料、番薯沙拉等)品嚐會,讓與會人士對甘藷有一全新、完整之認識,而甘藷可簡易加工製成各式產品,確實造成極大之轟動。

台灣地瓜-古早時窮人的救命糧食,今日是富人的健康美食

  胡大使致詞說明甘藷在台灣的栽培及利用情形,他特別強調甘藷在台灣早期糧食不足時之貢獻,且在台灣經濟繁榮之後,逐漸受人淡忘,不過因甘藷含有均衡的營養成份,諸如蛋白質、醣類、脂質、礦物質與纖維等,其營養價值被醫學界和食品營養專家所肯定,是一種老少咸宜的食品,今日台灣的民眾已將甘藷視為健康美食,相信台灣甘藷在巴拿馬一定可以協助解決偏遠地區貧困人民糧食不足及營養不良的問題。

消減貧窮,小兵立大功

  巴拿馬農村發展計畫協調人Rigoberto Gonzalez代表農牧部長致詞表示,巴拿馬人民對甘藷之栽培與利用認識並不多,因此不知善加利用,今天有此機會參加此次觀摩會,對甘藷有一新的認識,尤其「台灣甘藷」無論在品質及產量上都優於當地品種,值得大力推廣,他代表巴國農牧部感謝我政府的協助,並高度肯定中巴技合成果。

  他強調「增加糧食生產,改善人民營養」為巴國現任總統及政府社會施政之首要目標,各部會與機構或民間團體都積極參與推動家庭菜圃、學校菜國、醫院菜國、社區菜圃及合作農場等營養改善計畫,而我技術團推廣的「台灣甘藷」確實可協助增加糧食生產,改善人民營養。透過此次觀摩會已成功的將「台灣甘藷」介紹給巴拿馬人民,今後「台灣甘藷」應可散播到巴拿馬全國各角落。

 

培養一技之長 勝過萬卷在手

 -史瓦濟蘭就業生力軍  為幫助我友邦國家人民,提高國民所得,我駐史瓦濟蘭技術團暨史國就業部合辦的技藝訓練計畫,自開辦以來,不少史國人民受惠於此計畫,得以學習一技之長,改善生活水平。

  今年,共有159位學員從工藝正期班順利結業,結業典禮於七月十二日上午在史國國立手工藝訓練中心舉行,由我駐史國張大使與史國房屋暨都市發展部長Albert Shabangu(暫兼代理公出之企業暨就業部長Lutfo Dlamini)共同主持。史國企業暨就業部常務次長Jane Dlamini等官員,以及我駐史國之團館同仁暨眷屬等共計約二百餘人參與這項盛會。

  典禮舉行前,張大使及該中心Msibi校長陪同Shabangu代部長參觀畢業學員手工藝作品展覽,以及視察手工藝訓練中心各科教學訓練設備與成果,由我派駐之各科專家分別介紹說明,Shabangu代部長對手工藝訓練中心之設備規模與成果印象深刻。張大使於典禮致詞中,除祝賀本期手工藝正期班159名學員完成學習課程,並鼓勵學員發揮所學專長,投入就業市場,繼續發展史國傳統技藝藉以提昇生活品質外,同時並強調中華民國政府將繼續協助史國推動手工藝訓練中心各項合作計畫,嘉惠史國民眾,並感謝史方對我手工藝團之支持與協助,使中史手工藝技術合作關係日益密切。而Shabangu代部長於典禮中,更對二十餘年來我協助史方從事手工藝技術訓練之貢獻與成效,深表感謝,並鼓勵畢業學員善用所研習之一技之長,在創業或謀職方面,隨時與企業暨就業部保持密切聯繫,改善生活,促進經濟發展。

  張大使於典禮中應邀頒贈畢業學員之生涯工具各乙套,同時訓練中心並安排學員合唱及縫紉之服裝表演,典禮氣氛至為熱絡。史國各大電視台及報社亦派員到場採訪報導。張大使隨後邀請與會之史國有關官員,該中心校長,我駐史國技術團鄭團長以該中心之專家餐敘,以示對彼等辛勤指導與協助之感謝,並就提昇技術合作與轉移事宜交換意見。

  本年度學員畢業典禮簡單隆重,氣氛溫馨融洽,最後在一片感謝及祝福聲中圓滿落幕。

 

小蔡遊記/技術合作處 蔡祥吾

 赴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尼加拉瓜監督評估技術團業務心得  猶記得端午節那天的下午,望著電視世足賽轉撥著德國對巴拉圭之戰,隨手抓了個肉粽,囫圇吞棗的咬了幾口,還沒看到比賽結束,就匆忙的告別家中二老,背著行囊,衝向中正國際機場,展開了這場中美洲之行。

駐哥斯大黎加技術團輔導之番石榴農戶 駐哥斯大黎加技術團輔導之蘭花婦女班
駐尼加拉瓜技術團培育之新品種蕃茄毒素病且產量高 駐巴拿馬技術團提供漁民微額貸款購買之漁船及漁具

芭樂房子

  哥斯大黎加,人稱富裕的海岸,中美洲的瑞士,這是在我踏上那塊土地前的印象,隨著班機降落在San Jose機場,進入眼簾的瑞士正如我眼鏡因踏出機場冷氣房結了霧氣,有了那麼一點朦朧,那麼一點………。

  往後的數日,評估團來到位於哥國北部Nicoya半島上,技術團輔導的番石榴農戶家中,進行果樹計畫執行成效評估。車還沒停妥,遠遠就可看到農戶他那家徒四壁的房子,或許不該說家徒四壁,他老哥家根本沒有牆壁,完全不需走進老哥家門就可和他打招呼了,大家在一陣"mucho gusto"(榮幸認識您)後,不經令人懷疑起我們的果樹計畫到底幫了農民什麼?看老哥他熱情又親切的招呼我們,狀甚親暱,又請我們吃東西,又引我們來到他的果園,果園中一棟新蓋好挑高的空心磚牆房,外牆漆了艷麗色彩,窗戶上隨風搖曳的窗簾,解釋了老哥他的熱情與親切,也直接驗證了我們計畫成效。在短短的一年中,他有了新房,連老哥他那當國小教師的女兒,都自願辭了工作在家種芭樂,每週200美元的收入,讓他真是「越芭越樂」。

泛美公路上的招牌

  泛美公路從美國接墨西哥一路延伸至巴拿馬,是連貫中美洲各國的主要道路,我們坐在車上,從巴拿馬市往西邊開去,沿路兩旁的樹木快速倒退,筆直的公路,以時速120km飛馳在泛美公路上,遠方牧場低頭吃草的牛馬,草原上孤立的鳳凰木,火紅花朵開滿整個半球形狀的樹冠,景色真是迷人。突然一個中巴技術合作的牌子出現在車子右邊窗戶外又迅速消失在車子的後方,沉靜的車內,駐巴技術團林團長開口說到那是幾年前某某計畫,訴說著過去種種,過了一會又一個牌子出現,林團長自然又解釋了一番,泛美公路上十幾個中巴技術合作牌子,訴說了不同時代裡每個計畫的故事。一會後,車子慢了下來向路肩靠過,遠遠看幾個人在我們的牌子上動手腳,仔細一瞧是我們的技師和幾名工人正在立牌子。『團長,不會吧..剛剛泛美公路上那麼多牌子該不會都是活動式,臨時裝給我們看的吧!』團長笑著說『嘸啦!這是新計畫,因為執行有績效、有成果所以才新立牌子,這牌子都是灌水泥,拆不掉的啦!』。辛苦的技師還留著汗水微笑和我們打招呼。

  回程時,確實看到每個牌子都還在,還在崗位上向每個經過泛美公路的人訴說著台灣在巴拿馬做了這麼多的好事。

雪茄署長

  尼加拉瓜,火山的國度,在中美洲有時您很難去分辨到底您是在哪個國家,在尼加拉瓜您卻容易猜得出環顧四週遠山,到處都有富士山,到處都有小油坑,真不知道日本人到了尼加拉瓜後對富士山會有什麼看法?

  在尼加拉瓜的最後一晚,我駐尼大使館請評估團、技術團同仁及農牧科技署長吃飯,原本想這頓飯免不了又要聽到對方要求我們提供什麼協助的,心理正琢磨時,一位叼著雪茄、滿頭捲髮、帶副眼鏡的大個子走了進來,大家自然又是一陣" mucho gusto"後,才知眼前這位正是署長,眼看署長的雪茄煙嗆著大伙紛紛找上風處避難時,署長突然以誇張的手勢,標準的英文,冒煙的嘴角,劈頭就向我們大吹大擂技術團番茄品改計畫有多麼的好、提高產量提昇有多高,他有多麼的激賞等等話語,此時大家還面面相覷,搞不清楚署長怎會這麼瞭解計畫,我也不禁暗想技術團也真是厲害哪找來的臨時演員,大捧特捧自己的計畫。餐會間聽著署長娓娓道來計畫始末,對我駐尼技術團的工作及成效都非常清楚,也非常謝謝台灣政府的幫助,雖然署長從不認識這群於火山腳下辛勤工作的技術團同仁,但署長熱情動感的一席話,鼓勵了在場的每一位同仁。

  結束了整趟行程,上上下下8趟飛機,吃了10次的機上三明治,聽了無數次的fasten your seat belt,最後,我才在時差睡夢中彷彿開悟了一般,大家所謂的富裕的海岸,中美洲的瑞士,或許是指中美洲老哥老姐他們的生活態度,樂觀的心態,知足的笑容,和永遠的manana(明天)。畢竟在那麼窮的國家,那樣物資短缺的地方,您如果學不會pura vida(單純的生活),您如果不能讓一瓶cerveza(啤酒)滿足您,您如果不能跳一首sasa(中美洲的一種普遍舞蹈)解放自己,那在中美洲,您只能當一個跳火山的人,至少那裡的火山數量絕對能夠滿足您。

  這一趟評估之行從番石榴老哥的「新家」、雪茄署長的「動感言論」及泛美公路的「中巴技合牌子」,瞭解到技術團的所有計畫不僅關心農民收入,為農民創造財富,也獲得對方政府支持,現在大夥更要行銷自己,讓世界都知道台灣人做過的好事。

PURA VIDA

 

人 物 專 欄

遇見難得的情操/謝順景(曾任本會資深顧問)

 感謝蔡新聲博士長期協助本會培育國際植物組織培養人才

如果不是親耳聽見,您很難想像站在台灣外交前線的人,他們要為台灣尊嚴發聲竟是如此的辛苦。為感謝農試所蔡新聲博士長期以來協助本會培育人才上之貢獻,於七月廿六日下午由李助理秘書長代表楊秘書長頒贈感謝狀,蔡博士發表感言至情得流露令人動容...。記得當蔡博士提到在玻利維亞替友邦進行組織培養技術轉移的考察評估中,行程倒數第二天他發現各國的大使館建築物前,唯有我們中華民國的國旗不能掛出來,還淪為只能以類似窗簾的方式裱在窗上時,站在台前發表感言性情中人的他,剎那間憶起當時台灣人在當地作外交的艱難處境,想到這些駐玻利維亞外交人員的委屈,他的眼淚又回到那個當下不由自主的流了下來,蔡博士說:「那是我為我的國家--台灣流下的第一滴眼淚...。」因為心中滿載著許多的不捨的他,決定必須要為台灣做些事,所以他繼續說著行程最後一天,為了台灣的尊嚴辦了一場要當地媒體了解中華民國在他們的國家所遭遇的不平等之記者會。深刻體會到,當一個人的態度是向著自己國家的時候,所帶出的勇氣就不再是平凡了。
在蔡博士的身上我們看見那種「難得」的心懷。他除了運用個人專業培養出的科技人才散播在世界許多角落的績效外,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對於以教師的身分出任外交任務的時候,時時掛念要把國家給予的機會,用到最好、發揮到最好。也難怪謝順景先生(曾任本會資深顧問)對他的付出有那麼多的讚賞,讓我們一同來認識謝先生眼中的蔡新聲博士。
本會李助理秘書長代表楊秘書長致贈感謝獎牌,感謝蔡新聲博士長年之貢獻

  我所認識的蔡博士是一位敬業、上進、熱誠、熱愛運動、精力旺盛、朋友多且具有國際視野的人。一九九七年曾到組織培養之先驅者Murashige教授在加洲大學的研究室研究一年,學得一手好技術,因此,他在農試所之組織培養試驗室發展非常快速。研究成果包括純二元體水稻經過田間試驗,這種育種方法比需十年時間的傳統雜交方法可節省一半的時間,這種縮短年限的水稻育種法,在台灣的稻作育種史上佔了一席之地。另外花藥組織培養法育成超雄性(supermale)的蘆筍,所培育出來的超雄性蘆筍的產量較一般的蘆筍產量高出許多。在台灣的主要園藝作物馬鈴薯、甘藷、香蕉、鳳梨、木瓜及草莓等,一向都有帶病毒的問題方面,為了生產無病毒的種苗,蔡博士開始研究利用生長點組織培養技術(meristem culture technique)來培養健康苗。

  為發展農業外交,外交部海外會過去卅多年來每年都辦理海外學員訓練班,其中組織培養訓練班一直委託蔡新聲博士在農試所舉辦。也由於蔡博士所辦的組織培養班績效非常好,每年報名來參加的外國科技人員非常踴躍,場場客滿,所以蔡博士替海外會及國合會辦理友邦科技人員之組織培養訓練班十六班,受訓人員達三百餘人,遍佈亞洲、中南美洲、非洲及中東等四十餘國,可謂名副其實的桃李滿天下。

  由於蔡博士的教學方式深入淺出,加上與學員間認真的互動關係,訓練成效有口皆碑,深得人心。蔡博士的夫人高舜瑛女士係西班牙語系畢業精通西語。高女士經常出現在訓練班,為英語程度較差的中南美地區學員充當翻譯,參觀旅程中及學員之生活照顧上也經常看到義工高女士之蹤影,她的熱心服務及誠心待人處事之態度,替學員解決許多生活上的問題,贏得學員的友誼。在每一場結訓的惜別晚會上,驪歌響起時,大家與蔡媽媽哭成一團,此一幕依依不捨的離別鏡頭,確實非常感人。當年我參加組織培養訓班之結訓典禮,每次都會看到此種感人的畫面,印象特別深刻,因此將蔡博士之「一人接單,二人投入」之真實故事寫出來做見證。

  如前所述,有些學員來台灣受訓後,決定把所學之技術直接轉移到他們的國家,落實所學的成果。透過我國的大使館或代表處向海外會(或國合會)邀請蔡新聲博士前往各國開創組織培養室的國家有巴拉圭、哥斯大黎加、瓜地馬拉、巴拿馬、玻利維亞、約旦及南非。為落實我國之組織培養技術之移轉,以鞏固邦交,海外會即商請蔡博士前往上述國家考察,並在該國辦理組織培養訓練班,讓更多當地的技術人員能就地學到此項技術。蔡博士的多次出國及就地辦理訓練班後,上述各國陸續創設組織培養室,該組織培養試驗室在國合會之資助及人助(技術團)之情形下,運作非常之成功。

  在過去廿五年的研究生涯裡,蔡博士發展了人人能應用的組織培養技術,不但在國內推廣使用,也在世界各國使用。蔡博士所訓練的科技人員分散在世界各地有三百餘位,就所學發揚光大並推廣在該國利用,且幫助了農村的發展。蔡博士之專業學識、敬業精神及誠懇的待人之道為其成功之所在,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此值蔡博士提前榮退,轉換跑道到朝陽科技大學榮任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之際,特將蔡博士為人所未知的故事寫出來與大分享,並預祝蔡博士之第二春更成功,人生更美麗。

 

海 外 見 真 情

非洲溫暖之心的危機/駐馬拉威技術團 役男歐文凱

有幸搭上外交替代役的第一班列車前往神秘未知的非洲大陸,來到素有「非洲溫暖之心」之稱的國家---馬拉威。氣候條件屬熱帶大陸型氣候較佳於其他非洲國家中的馬國,因緯度較低及地處高原,並無明顯四季之分。一般而言,全年氣候分為三季:乾季(九月至十一月,平均溫為22度至25度)、雨季(十一月至四月,平均溫為17度至22度)及涼季(五月至八月,平均溫為15度至18度)。馬國因為其他自然條件的限制下,不易發展繁榮富裕的經濟瓶頸,雖然來到這裡只有短短的八個月,但希望能藉由文字抒發這段日子以來的我見、我思與您分享。
駐馬拉威技術團推廣區之農民熱烈歡迎我們的到來

玉米田的哀歌
  美國的經濟學家藍斯特,在他的著作"新國富論"曾提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重要決定因素,絕大部分決定於該國本身存有的自然稟賦及所位居的天然環境。因此以影響經濟發展的兩點重要因素來觀察馬拉威,就非常容易瞭解為什麼它難以脫離貧困的宿命。

  在馬拉威的國土中,雖有豐富的水資源,但卻因為大部分國土屬於高於海平面甚多的丘陵地,亦可稱之為高原地形。其中水資源很難開發利用及並無廣大的平原地形,造成土地有機質的肥沃度無法持續累積,因此在從事農業耕作時非常不易於生產。這一類的土地常被稱為農業生產的邊際土地,即表示該土地的單位生產力過低,無法與一般的土地相互比較;加上灌溉設施的使用並不普遍,乃歸咎於灌溉設施的資本投入太過龐大,於是馬拉威的農業生產,大部分只能倚賴每年雨季期間的雨水,作為農業生產的灌溉水源,就是所謂的看天吃飯的「看天田」。因此這個國家每年絕大部分的地區只能一年一穫,倘若某一年的氣候不穩定,雨水太多或缺少,都會對馬國的糧食生產造成影響,甚至會導致糧食缺乏。

  雖然馬國有些大農在此進行農業的生產投資,但絕大部分的項目均作出口之用,如煙草、茶葉等經濟作物,對於本地的主要糧食玉米的生產貢獻有限。因此,小農就成為絕大部分的糧食生產的主力。從基本的農業經濟學可以得知,農業生產有其一定邊際規模報酬,換言之,當生產要素的投入與人力的配置達到最佳狀態,產能才會最高。以小農為主的農業生產,基本上就是勞動人口充足且工資較低廉,因此其投入之生產要素價格往往高於工資率,如馬國的每公斤玉米種子價格就相當於當地雇工一個月的工資,加上其他的生產要素如肥料、地租等,若將馬國鄉村地區人工每日工資率經換算過後,不到台幣18元,表示每月工資收入僅台幣500元或600元,因此在生產資材的購置上對馬國小農基本上就是一個龐大的負擔。另一個影響農民生計的重要因素,就是市場上的玉米價格非常不穩定,所謂「榖賤傷農、榖貴傷民」在此得到最佳的印證,往往在玉米剛收穫的期間,價格卻是非常的低迷,在缺糧的時期,往往糧價會飆漲到無法想像的價位。目前由於缺乏完善的儲藏設備,農民手中的玉米常常無法保存到糧價較佳的時候售出;未從事耕作的人民在工資率無法輕易調整的限制下,卻也因著糧價的暴漲及通貨膨脹,而深受其害。如此看來,這裡的小農若要在生產要素上自給自足,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馬國農業發展無法成長的瓶頸在糧食的匱乏上,可以看出蛛絲馬跡。

多重生活危機
  從經濟學家恩格爾所提出的理論可知,糧食支出的比例會隨著所得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換言之,即表示在所得較低的國家中,其人民在糧食方面所必須支出的比例,將近佔了所有收入。因此當糧價上漲時,民眾所遭受的生活壓力是非常的顯著,以馬國最近的情況來看,主食玉米的價格將近往年同期的兩倍,在所得沒有調升的狀態下,生活是非常的辛苦;其情況就好像在台灣如果一份便當從70元漲到140元以上,而且是在所得沒增加的情況下,在台灣的我們都會已經覺得生活有些壓力,更何況是這些在恩格爾曲線中,屬於較為下方貧困的馬國呢?

  古云:「饑寒起盜心」,在一個無法讓人民足食的國家,其社會的穩定與安全即開始遭受挑戰,最近駐紮在鄉下分團的技師們,紛紛表示當地偷採與盜賣農作物的情況很嚴重外,當地的小偷若盜採農作物貝現場抓到,便難逃死亡的宿命。也由於缺糧的因素,馬國政府積極向外國索援,因此有將近二十萬噸的玉米以低價進口至馬國,但這些方式只能解決一時,卻無法保證下一年度的糧食能否達到自給自足的標準。

  然而糧食都無法自給自足的國家,又該如何發展其他的產業呢?從台灣農業發展的歷史可以得知,滿足人民基本糧食的需求,是發展其他產業的基礎,因此政府對於糧價的變動是非常的敏感,深怕因糧價的波動會影響到其他民生物資價格及工資率等經濟因素;在今年馬國缺糧的期間,其糧價高達往年的三倍之多,在工資率並未提高的情況下,馬幣之匯率又處於劣勢,馬國人民面對生活的辛苦,是完全無法用筆墨來形容的。

  目前馬國玉米的收穫期已過了將近三個月,糧食不足的問題暫時還不顯著,但先前因為缺糧導致田裡未成熟的玉米遭到預先採收食用,從馬國農部預估今年的生產量及需求量的缺口將近三十萬噸,估計糧荒的情況將會比去年底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較去年提前呈現,該如何化解這個危機,是馬國政府首要努力的工作,至於各個國際援助機構的協助實在也只能盡力而為吧!

馬國生活有感
  來到馬國已經將近半年的光陰,在技術團服務的日子,讓我覺得無比的驕傲,除為了鞏固中馬兩國的外交關係外,亦能夠協助馬國人民克服大自然的限制並教導當地人邁向自給自足的目標。縱使部分的馬國人民並非十分的認真負責於他們的生活,但技術團計畫內的農民展現出辛苦的付出卻可以獲得可觀的回報與價值,而他們也成了未來教導其他馬國人民的最佳典範。透過這樣的外溢效果,若能全面提昇馬國全國平均產量的一倍,就能解決大部分馬國糧缺的危機,馬國人民也可以在困境中慢慢的走出去。即使在不利的天然條件限制下,相信馬國人民可以藉由這些學習的機會,朝著自給自足的目標前進。人民本性良善的馬拉威,在面對生活的艱苦同時,常保持非常樂觀態度的部分,和處於富裕社會的我們相比,我們對於人生態度選擇悲觀的觀點,常常因著壓力、焦慮、煩躁等心理狀態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這一部分得知,我們在心靈上的財富卻遠不如這裡人們所擁有的。來到這較為貧困落後的國度裡,我雖無法能對當地有非常顯著的貢獻,只能貢獻出自己能力所能做到的,然而心中還是非常期盼這裡的人們能夠逐漸遠離生活的貧困。

技術團之蔡技師正在指導農民如何移除植株以確保產量不會降低 我技術團推廣農民正在進行鋤草及培土工作

  • Update: 2022/05/31
  • Hits:755
Was this information helpful ?
Yes No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