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列表
電子報列表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第86期

編輯悄悄話 見證 

  小編甫自宏都拉斯歸國,隨著民間考察團一同瞭解宏都拉斯技術團在當地的工作成果,透過自己的雙眼,親身見證技術團對於宏國人民的實質幫助,也看到了宏國人民對於技術團最真摯的感激。此行給了小編一個啟發,很多事情都是你站在現場、接觸實景之後才會留下最深刻的印記。然而,受限於各種主觀、客觀的因素,一個人在生命歷程中的所聞總是要比所見來得太多,許多的生命場景都是藉由第二手的資料所建構起來的,但是事實上,親身實地的見證往往才是最具說服力的。

  本期電子報選刊了多篇親身見證的文章,包括了前台灣駐塞內加爾技術團王俊文技師的太太廖珮詩小姐記述台塞斷交後技術團撤離塞國的實況,藉由平實肯切的的筆調,記錄下技術團員眷即將離開塞國人民的臨別依依,希望讓讀者們能夠瞭解邦交中斷後,技術團的撤離既不驚險也不倉皇,而是百般的不捨與無奈。

  此外,本會所舉辦的「台灣對外技術援助45週年慶全民心得寫作及繪圖比賽」已於日前揭曉優勝作品,得獎者透過他們的文字以及圖畫,展現他們對於台灣援外45週年的歷史見證,本期電子報邀請讀者一起來分享他們如何透過作品展現見證歷史榮耀的心得與感觸。

  另一方面,駐宏都拉斯技術團的替代役男維禎,隨同同梯弟兄與大使館人員前往宏國的偏遠小鎮贈送藥品,在漫長顛簸的旅途上,細細地記下心情點滴,敏感真摯的筆觸透露著自己見證窮苦生活後的啟發與感觸,構成了另一篇雋永深刻的文章。而資策會的林琬萍小姐於今年前往巴拿馬參與本會「巴拿馬農業資訊提升計畫」,一樣是藉由親身的見證及參與,體會了助人的價值與意義,在平淡的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她飽滿豐厚的收穫,而這一切俱是來自於一個人願意以開放的心胸去見證自己眼界以外的人事物

 

第一手報導  出塞曲
       —台灣技術團自塞內加爾撤離紀實

/廖珮詩圖/廖珮詩、台灣駐塞內加爾技術團


十月廿五日─

以為仍是個和煦溫暖的早晨...

  塞內加爾南部在雨季過後的早晨特別涼爽,那一天跟每一個非洲的秋季早晨沒有什麼分別,陽光和煦、微風送爽,我跟著要到採種田裡採收稻種的先生-俊文去田裡走走。

  八點不到,採收稻種的工人已經在採種田內揮汗收割,晒穀場前還曬著一片黃澄澄的稻穀,另一批人正在用力地翻攪著,這是預計來年要提供給塞南農民種植的稻種。我們的車子還沒停穩,已經看見站在風選機旁的胖胖工頭「沙其瑪」衝著車子的方向咧嘴笑著,又回頭用土話吆喝風選稻種的工人們,繼續把濕度恰到好處的稻種往風選機裡倒,雖然風不時地把空稻殼往他們臉上吹,但大夥兒的動作卻絲毫不受影響,只見從風選機裡送出的稻穀被一桶接著一桶地裝進大麻袋裡,等著被收進倉庫。

  現在正值齋戒月時期,工人們早上七點就開始工作,中間不吃不喝也不休息地做到下午兩點半左右,接著就收拾工具回家。我坐在採種田門口的大樹下,看著採種田的工人們忙著收割,等到發覺太陽漸漸熱起來的時候,也到了工人們該休息的時間。再回頭看看俊文才發現,他也早已經滿頭大汗,不只要一邊看著晒穀場的工人們風選裝袋,還要時時走到採收工人那邊叮嚀幾句。雖然太陽到中午才開始發威,但是在晒穀場跟採種田間來回數十趟的情況下,一張臉早就被曬的通紅,衣服也是濕了又乾、乾了又濕,一直到看著工人們把工具一件件收好之後,我們才又坐上車回家。

應該又是個辛苦充實一天...

  推廣員Sambou搭我們的車一起回家,三個人在路上聊著當地的風俗,討論起齋戒月的各種禁忌。這時候,俊文的手機突然響了起來,時間是10月25日下午2點50分左右。

  電話講沒兩分鐘,俊文的臉色就變了,口中唸著:「我們斷交了?確定嗎?…」坐在前座的Sambou因為俊文緊張的語氣而轉過頭來,我則是一臉擔心地望著他,希望他趕快跟我解釋一下到底什麼斷交了!原來是已經退休的黃伯伯打電話來通知我們,新聞正在大肆報導台塞斷交的消息,因為團部聯絡不上我們,所以打了黃伯伯的手機請他轉告。

▲塞內加爾技術團的每一位團員為了教導當地人民自力更生,無不盡力傳授自身的專業技術,雖然每一天都辛苦,但卻也無比充實。圖為俊文教導塞國人民耕耘技術。

  不到五分鐘,電話又響了,這一次是團部的劉技師打來的,他說目前台塞已經確定斷交,要我們先收拾自己的私人行李,並且列出Kolda分團的財產清單以便團部統計,靜候團部的進一步通知。這時候我們已經快抵達家門,但是心情已經不像早上出門時那樣一派輕鬆,因為我們或許得要放棄這個住了一年的家,離開這片土地了......詳全文


好康搶先報  台灣對外技術援助45週年慶
       -全民心得寫作及繪圖比賽優勝作品

文/業務企劃處 顏銘宏

  45年的光陰,對於人生的歷程來說,是該沉澱與再出發的時刻。

  台灣對外援助今年屆逢45週年慶,國合會特別在總統府迴廊舉辦大規模成果觀摩會,展出我國過去多年來從事國際合作與對外技術援助的相關文物。

  伴隨著此項展覽,我們同時舉辦了心得寫作及繪圖比賽,邀請大朋友們用筆將觀展的心得寫下來,也邀請小朋友用畫板將參與活動的感想畫出來。

  經過全民的熱烈參與以及我們的仔細評選後,寫作及繪圖的優勝名單終於出爐了。我們特地將這些優勝作品刊載出來,邀請各位讀者一起來見證這些得獎者如何透過文字及圖畫,表述他們對於45年援外工作的感觸與心得。

▲繪圖比賽國小高年級優等:李蔚璟。

 

相關連結

心得寫作暨繪圖比賽優勝名單

繪圖比賽得獎作品

心得寫作比賽得獎作品


國際新鮮事 

編譯/業務企劃處 顏銘宏
2005/11/08 糧農組織推動農業普查  協助各國制定農業發展策略
2005/11/01 結合公私部門 針對氣候變遷尋找新策略
2005/11/07 從動物層次對抗禽流感需要更果斷的作為

糧農組織推動農業普查 協助各國制定農業發展策略

聯合國糧農組織將著手進行2010年回合的全球農業普查,並依據普查資料,協助發展中國家制定適宜的農業發展策略。糧農組織表示,此次將有超過100個國家參加農業普查活動,普查時間涵蓋20062015年,除了將蒐集農戶層次的傳統結構性資料外,也將擴及社區與村落層次的社會經濟資料。事實上,這是糧農組織首次將社區層次的資料納入普查項目中,包括農村因應天災的能力、農路、電力、學校衛生設施等基本服務,以及農民組織、土壤地力衰退、不同作物使用的灌溉方式、灌溉用水來源、家庭糧食安全、人口統計等範疇。糧農組織指出,農業普查有助於推動聯合國千禧年目標的實現,並協助發展中國家制定適宜的千禧年目標發展策略。舉例而言,農業普查能夠透過資料追蹤出農業領域的變化如何影響家庭的糧食安全,進而為消除貧窮與飢餓的千禧年目標提供應對依據;此外,農業普查也能夠顯示婦女在農業領域的工作狀況,以及鄉村婦女在非農業領域的就業狀況,進而在促進婦女權益及性別平等的千禧年目標中提供重要參考資料。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www.fao.org/

 

結合公私部門 針對氣候變遷尋找新策略

世界銀行日前參與了由英國發起的一項部長級會議,會中針對全球氣候變遷、乾淨的能源以及永續發展進行對話,同時延續今年稍早的G8高峰會的討論,將氣候變遷視為一個需優先應對的發展議題,而不僅是氣候議題,因為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往往對發展中國家的貧窮人民帶來重大衝擊。世界銀行指出,在氣候變遷的應對上,應當思考引進新的合作夥伴,例如和私部門的保險業者合作推動防範自然災害的城鎮建設,一方面建立建物以及道路在防範天災的標準,一方面建立起完善的投資架構提供乾淨的能源、強化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及維護天然資源,讓發展可以免除天災的破壞而得以永續。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wwb.worldbanl.org/

 

從動物層次對抗禽流感需要更果斷的作為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在對抗禽流感的措施上,國際社會需要採取更果斷的作為,結合國家、公民社會、私部門以及國際社群共同防範禽流感的擴散。事實上,禽流感的防治需要多方的配合,包含政治承諾、大量的投資、和諧的國際合作以及國家的嚴謹作為。糧農組織表示,目前仍有相當大的機會可以防堵禽流感在動物間擴散,因為病毒尚未突變,而且在家禽層次將病毒控制下來是避免爆發人與人之間傳染的唯一機會,但是國際社會目前仍未注重此一面向。另一方面,一旦禽流感爆發傳染,將會帶來約一百億美金的損失,同時也會對東南亞地區造成1.5%GDP衰退,可能約有兩億貧農遭到感染。更重要的是,目前國際社會僅將心力放置在囤積抗病毒的藥物上,並未就動物防疫有積極作為。糧農組織強調,目前各個國家應該加強國內的獸醫服務,並強化境內的農場及市場的應變能力,從家禽防疫的層次著手才能有效防範禽流感擴散。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www.fao.org/


駐外傳真機  在瓜地馬拉播下資訊科技的種子

圖/業務企劃處 楊小慧

  2004年2月,國合會在瓜地馬拉舉辦的「發展國際數位機會研討會」中,與中美洲友邦分享台灣在資訊電信科技(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 ICT)發展的經驗,另外也就e-Government-Infrastructure、e-Business-Indust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IT)Cultivation等主題進行演講,不僅得到各界熱烈的迴響與肯定,同時也藉此瞭解瓜國國內資訊產業的現況與困難。

  在深入的考察及參訪產、官、學界之後,有鑒於瓜國為中美洲政商中心,基礎建設相對完善,考察專家即建議政府相關單位未來在規劃協助中南美洲發展數位計畫時,可以瓜國為首要合作國家,推動先鋒計畫,並在初期以大學為合作對象,培育 IT 專業人才以及種子教師。

  去年在「發展國際數位機會研討會」上所勾勒的IT願景還似遙不可及,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並在相關人員的努力之下,如今國合會已開始在瓜地馬拉推動資訊合作工作,籌辦了「瓜地馬拉資訊教育種子教師來台研習計畫」,跨出了化理想為現實的第一步。

▲學員參訪資策會並在下課休息時間使用電腦。 ▲ 學員上課情形。

  在配合政府「協助友邦縮短數位落差」的重要政策之下,國合會利用台灣資訊科技產業的優勢,提出國際合作發展的新模式。此項種子教師來台研習計畫的執行方式,是挑選瓜國具有潛力的資訊相關人員,來台接受為期一個月的訓練,並且觀摩我國在縮短數位落差方面的經驗與進展,期待學員返國之後能將來台所學、所見、所聞帶回瓜國,以協助未來即將於瓜國設立的數位中心之經營與管理,並且把台灣經驗轉化成瓜地馬拉的發展助力。

  此次來台受訓的 15 位學員,平均年齡 34 歲,皆是瓜國政府部門以及學術單位的重點資訊人員或主管,政府部門包括總統府的國家競爭力中心、經濟部、教育部、財政部、公務人員訓練中心,學術單位則有瓜國知名的 San Carlos 以及 Rafael Landivar 兩所大學。

▲學員在參觀南港軟體園區時合影。 ▲學員 Luis Masaya (左)和 Olga Escalante 開心地與數位內容學院的卡通人物立牌合影。

  種子教師計畫一個月的密集訓練主要分為二大類:一為電腦設備的應用與管理;一為數位中心的經營以及種子教師課程。在課程當中,學員除了要瞭解我國的數位發展政策及產業現況,同時要進修資訊相關的專業技能,並配合實務參訪,印證台灣 IT 產業的活力與發展,深入認識台灣在地不同形態的數位機會中心運作模式,包括資策會於南港的數位內容學院,以及位於雲林、南投偏鄉的數位學習中心。目前在瓜國總統府國家競爭力中心負責 e 政府專案管理的Olga Escalante 女士即表示,「課程的安排非常專業而且有系統」,不僅令她獲益良多,也對於志工教師在地方數位機會中心所投注的心力,留下深刻的印象。

  來自 Rafael Landivar 大學的資訊系教授 Luis Masaya 則表示,「實地走訪數位機會中心,有助於瞭解中心之所以能經營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希望回國之後也能朝同樣的方向努力。」此外, Masaya 教授也提及,教導來到數位中心的民眾如何有效地使用資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他認為未來在瓜地馬拉設立的兩所數位機會中心,可以幫助社區民眾向外接觸,學習新的事物,並且提供改善生活的機會,「我相信數位機會中心將來也會促進瓜地馬拉鄉村地區的微型及中小企業發展。」 Escalante 女士也說:「未來數位機會中心的設立,可以提供社區民眾更多的工作和學習機會,活絡地方經濟活動。」

  種子撒下了,還需悉心照料才能發芽成長,而後開花結果。教育的播種儘管無法收立竿見影之效,然而「瓜地馬拉資訊教育種子教師來台研習計畫」卻是台灣具體協助瓜國縮短數位落差、創造數位機會的第一步,瓜國真正要走向資訊化還有一段長路要走,台灣除了提供經驗分享和技術諮詢,最重要的還是要瓜國政府與人民的投入和努力,正如 Masaya 教授所言,「態度才是進步與否的關鍵」。

 

青年進行曲  到遙遠的哥倫布駐足點─役男送藥記行

圖/駐宏都拉斯技術團役男 林維禎

  「貧窮並不代表低俗,也不代表沒有文化,反觀為什麼我們對貧窮卻加諸那麼多狹義的偏見。」這是一位技術團專家告訴我的,也是對我在思考上衝擊最多的 ……

  夏日清晨四點半,我的手錶鬧鐘毫不留情地哭號,雖睡意猶存,但窗外景色卻深深吸引著我,寶藍色的天空是一張畫布,上面遍布著尚未甦醒的山脈與樹林,點綴著數以萬計的燈火與陣陣的破曉寒風,這就是宏國首都德古西加巴市(Tegucigalpa),一座標高一千公尺的山谷城市。 

  離日出還有一段時間,今天的目標是Trujillo,它是哥倫布登陸中美洲的第一站,更是一座需費時9小時車程才能到達的邊遠小鎮,吸引著我們想去一親芳澤。

  東方魚肚白,飛車急駛於依山蜿蜒的道路上,小小的轎旅車內塞著七個人與三大箱藥物,雖然擁擠但也增添不少樂趣。好在清晨的首都尚未清醒,街道猶顯寬暢;公車站是最早活絡的,接著是餐點小販、賣報生、候車乘客、送行家人…等,一個接一個地穿梭不息,慢慢地為寧靜的清晨增添熱鬧。

  公車行駛過許多我所熟悉的地方,由崇山峻嶺的南部到平緩溼熱的北部,經過六個小時的車程,我們首先抵達宏國第三大城La Ceiba,之後再轉乘一輛老舊的公車,酷熱的車廂內滿是潮雜的氣味,雖然後面還有三小時的路程等著我們,但仍然澆不息我們前去一探邊遠小鎮的冀望。

宏國首都Tegucigalpa寶藍色的清晨。

   越往Trujillo靠近,加勒比海式的挑高建築便漸漸減少,接踵而至的是用油棕葉建構而成的茅草屋,簡陋的建築若不是蒙天主眷顧讓颱風與地震並不常造訪這兒,真不知會有多少貧苦階層的人們會因此流離失所。這個時候,陣陣的熱帶對流雨傾盆而下,天色陰暗,雲朵糾結,看著車窗外零星趕路的人們不顧全身溼透繼續向前,我問自己:這種不畏一切的熱忱,我失去多久了......詳全文

 

海外見真情  世界橋樑、宇宙心臟-我在巴拿馬的見證

.圖/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林琬萍

  16世紀初,哥倫布在巴拿馬沿海登陸以後,發現這裏到處是成群飛舞的彩色蝴蝶,於是,使用了當地印第安人的語言,把這個地方命名為「 巴拿馬」,而這個國家同時還有「沒有商船的商船之國」 、「 產魚之國」 、「 世界橋樑」等美譽。

  20057月,我有機會參與國合會協助國際社會縮減數位落差的「巴拿馬農業資訊提升計畫」,展開為期二年的農業科技數位計畫工作,內容主要有四項,包括:在巴拿馬艾瑞拉省迪衛沙市(Divisa)的農業職業技術學校設立農情資訊網路電腦中心、舉辦台灣資訊建設成果推廣研討會、協助巴拿馬農牧部建置農情資訊系統,以及規劃農業應用系統網路教學訓練課程。為了落實執行前二項工作,我在9月隨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農業資訊專家張永隆組長來到巴拿馬。

國合會協助巴拿馬國立農業職業技術學校所設立的資訊訓練電腦室。

  抵達巴拿馬的當天,台灣技術團林勝彬團長及大使館曹松茂秘書前來接機,載著我們車行進入巴拿馬市區,一路上盡是寧靜的西班牙風格住宅,另外也有喧囂的繁華商業區,矗立著一棟棟美式現代化高樓大廈,讓人感受到巴拿馬是一個存有多種文化的調和體......詳全文

 

知識充電站  公益旅行家、世界走透透 — 推介《蓋滿愛心的護照》

林憲正

  公益活動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越來越受重視,有不少人利用餘暇到資源較不足的地區,以自己的金錢、智力、技能、體力,提供各種不同的服務,希望藉著這類的服務,能有效彌補「有」與「不足」之間的差距,這種情形在遭逢重大災變時尤其明顯。眾多志工絡繹於途,為受災的同胞或外國人士帶來物質救援與人道關懷。

  近幾年NGO的活動逐漸加溫,有越來越多人跨出台灣,到海外從事各種公益活動,國合會在這方面扮演相當重要的推動角色,目前國內有許多組織經常性地到國外提供各種支援,把台灣人的愛與關懷,散布到許多資源較不足的地方,也善盡地球村子民的人道職責。

  論起這些海外援助的性質,多半是以急難救助、醫療支援和貧困救濟為主,對於部分國人來說,在財力、時間與能力上都有力不從心之虞,有些人則是不熱衷於加入特定組織,因而放棄從事國際志工的想法。其實,若能了解到公益並非跟海外救援畫上等號,而存在有另外一種型態─「公益旅行」的話,相信會有更多人力,投入世界這個大家庭。

▲《蓋滿愛心的護照》,褚士瑩 著,一家親文化 出版

  《蓋滿愛心的護照》就是一本介紹公益旅行的書,相較於坊間其他以分享個人服務經驗為主題的公益性質書籍,這本書是以「功能性」為導向的工具書。作者褚士瑩是國內知名的旅遊作家,長年來因留學、工作、個人旅遊之故,累積了相當豐富的旅遊經驗,如今於非營利事業擔任管理顧問的工作,在世界各地參與、監督各種慈善計畫。因為其本身即為公益旅行家,因此這本書雖屬工具性質,卻也收納了作者本身從事公益的心路歷程和收穫,閱讀起來溫馨感人。

  由於「公益旅行」容易給人沉重、嚴肅的印象,作者為了扭轉這些誤解,於書中澄清了公益旅行不等於苦行,並強調從事公益時帶有其他目的,也不見得就是動機不純正。相信讀者經由作家的解釋之後,會發覺公益旅行的門檻沒有想像中的高,進而大大提升對公益旅行的信心。

  如前所述,公益活動的最大目的,就是為了關心和協助世界上的弱勢成員。藉由公益旅行,我們可以培養出真正的國際觀,讓我們學習到如何以「愛」與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互動,或在旅途中勾勒出自己的人生方向,也有可能發現公益服務根本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工作。事實上,有些公益旅行計畫可以鍛鍊自己的專業技能,而且因為出走到世界各地的關係,還可以同時學習他國語言,或直接為論文做田野調查。此外,在接觸各種文化的經驗中,也可以讓我們學習到尊重與謙卑。凡此種種都是公益旅行的功能,如果能守住公益的目的,而不是把公益當作工具,這些附加價值不僅不會影響愛心公益的初衷,反而更讓人有足夠的動機走出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給這個世界。

  但話說回來,跟從事其他活動一樣,要進行公益旅行也得詳加計劃,事先要做的功課不少。為了讓讀者能有所依據,作者也在書中告訴我們,如何加入公益旅行、如何規劃行程、行前的準備工作有哪些、預算該怎麼安排,甚至教導大家怎麼進行募款,來為自己的旅行籌集經費。相信讀者看過之後,就不會再覺得公益旅行是如此地遙不可及,而是一個可行的夢想。

  褚士瑩最後也於書中有感而發地寫道,從事公益旅行讓他有機會看到原本不屬於他的問題,而從中找到許多屬於他自己的答案,他反而才是之中收穫最大的人。沒錯,公益活動對參與的人而言,除了奉獻,更是一種學習,甚至是心性的修煉,公益旅行者的實質收穫,說不定更大於進行公益的對象。

  《蓋滿愛心的護照》不僅是作者個人經驗的分享,更是一種指南,若你對公益有興趣,這本書可以幫你解惑。本書不僅文字流暢,而且素材豐富,看了一定會讓人愛不釋手。藉由本書,相信你對公益旅行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從而也勵志當一個「公益旅行家」。

延伸閱讀

《公益旅行家》, 吳燕玲/張貝雯/羅融 著,新新聞 出版

  八位年輕人,拋下原有身份,遠離習慣的生活環境,來到世界上最遍遠的角落。在緬甸北部的高中、中美洲的印地安部落、非洲的醫院、南太平洋小島…,他們展開一場截然不同的生命之旅。本書收錄了八則國合會海外志工與外交替代役男的真實故事,記錄他們在志願服務中奉獻、學習,從而自我成長、實現的歷程。他們的故事並不全然是光明與成功的經驗,還有許多失敗的挫折,有志成為志工的朋友們,應可從中更清楚地體認未來可能的挑戰。 另彙整了成為海外志工的「一百個教戰守則」,藉此讓有志青年更瞭解海外援助服務的各個面向。

《那些人 那些事》Angelina Jolie 著,馬可孛羅 出版

  「聯合國難民總署」(UN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UNHCR)成立於1951年,設立宗旨在於照顧及保護因迫害或戰爭而逃離家園的人。過去50多年來,聯合國難民總署已經安頓了大約5千萬名的男女老少,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善心人士不斷地給予支持與奉獻,其中一位就是知名好萊塢影星Angelina Jolie本書為Jolie親筆記述她探視非洲的納米比亞、泰國、厄瓜多、坦尚尼亞、斯里蘭卡、科索沃和印古什(Ingushetia)共和國的難民,生動的個人日記中如實記下了這些行程的所見所聞,筆觸溫柔感人。

《在另一世界撿到自己》張瓊允 著,商周 出版

  有一群人,懷著不同的原因,有的是惶恐於自己被工作掏空、忽然找不到生命的熱情,有的是想給自己一年假期,去夢想中的國家住上一年,有的是想探探自己的極限,有的則是想去傳播自己的信仰。不論動機為何,這些交換青年各自前往不同的國家,有些還借住在當地家庭裡,學習執行或許他們本來並不擅長的工作。在摸索、試誤的過程中,有笑有淚、衝撞不斷。然而,他們不僅完成了工作,也和服務單位、寄宿家庭,乃至於當地其他人產生了美好的互動。他們以當下為原點,以夢想為半徑,畫出屬於未來的圓。

製表/整理 顏銘宏

  • 更新日期: 2022/05/31
  • 點閱次數:563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