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列表
電子報列表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第77期

編輯小記 雞年已臨,祝各位讀者大鳴大放

  各位親愛的ICDF電子報讀者,甫送走舊曆新年,大家是否在一番的除舊佈新後,重新整裝出發邁向自己的新年新希望呢?一直以來,國合會努力的動能始終來自全民的支持,而我們也不斷地以求新求變來爭取您的認同與鼓勵,在新的一年裡,ICDF電子報將由原來的雙週發行改為每月發行,以更精簡但依舊豐富的內容服務讀者,持續地與大家分享國際合作事務的豐富精采,希望將國合會所獲得的援外成果呈現在您的面前。雞年已臨,願讀者們都能大鳴大放,ICDF電子報也將繼續為您送上更多動人的故事篇章、更多關於這個美好世界的點點滴滴。

功成身退 駐瓜地馬拉技術團專家董群瑞先生榮退

˙圖/業務企劃處 顏銘宏、周雅芬

  台灣駐瓜地馬拉技術團專家董群瑞先生於日前榮退,董先生自民國六十年起即參與我國的國際合作計畫,期間先後派駐象牙海岸、中非共和國、哥斯大黎加、沙烏地阿拉伯、薩爾瓦多以及瓜地馬拉等國,以豐富的農業知識致力協助開發中國家提昇農業技術水平,投入歷時三十餘年的歲月來為台灣的援外工作耕耘奉獻,不僅為服務國家的人民提供了最實質的協助,同時也為台灣的外交邦誼奠下了最厚實的聲譽。

◥本會行政管理處陳愛貞副處長頒贈獎牌予董群瑞專家伉儷,感謝他為國際合作事業所做的貢獻。


新知新訊 

編譯.業務企劃處 顏銘宏
005/01/27 專家建議應持續監督基因改造食物對環境的影響
2005/01/26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需要在農業發展的水資源需求與生態體系間取得調和
2005/01/25 專家強調森林對於千禧年發展目標的貢獻

專家建議應持續監督基因改造食物對環境的影響

多位專家日前於聯合國糧農組織集會時指出,任何的基因改造食物計畫都應該遵循嚴謹的技術發展程序,包含前置的風險評估、生物性安全的考量以及後續的監督。由於環境的保護應當包括如土壤、水源及生物多樣性等自然資源的維護與保持,因此,加強監督基因改造食物可以有助於催生有關保護農業體系、鄉村生計以及生態完整性的知識。監督的目的是試圖幫助開發中國家獲得資訊,以在增加生產力與維持生態完整兩者間求取平衡點。在監督過程中,環保組織、農民團體以及社區團體都應該持續且積極地涉入,而糧農組織也結合了其他國家與國際性的機構來研擬監督程序。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www.fao.org/newsroom/en/news/2005/89259/index.html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需要在農業發展的水資源需求與生態體系間取得調和

糧農組織指出,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對於水資源的競逐已經日趨激烈,而調和兩者之間的衝突關係到確保食物安全以及維護自然資源等問題。一般說來,農業與諸如森林、乾地、溼地等的生態系是消耗水資源的主要部分,這些系統之間的用水本來互為關連而平衡,但是農業的持續擴展、人口的成長以及水資源由鄉村朝城市轉移的趨勢,使得生態體系的用水日趨受到威脅。就此而言,未來三十年的挑戰在於如何以更少的水資源來生產更多的糧食,並同時維持生態體系的平衡。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www.fao.org/newsroom/en/news/2005/89271/index.html

 

專家強調森林對於千禧年發展目標的貢獻

受邀至糧農組織參與研討會的森林專家指出,森林體系可以有效降低貧窮與飢餓,並有助於維繫環境永續,而這兩者皆是聯合國千禧年目標所要戮力克服的問題。就降低貧窮而言,森林體系可以為開發中國家提供收入、工作以及消費性物品,根據統計,全球有約兩億四千萬的貧窮人口必須仰賴森林的保護以及利用來維生。另一方面,森林在環境永續的確保上亦貢獻良多,包括緩和氣候上的劇變、保存生物多樣性、涵養乾淨且堪用的水資源、增進土地的生產力、保護海岸及海洋資源…等。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www.fao.org/newsroom/en/news/2005/89264/index.html

 

攝影手札 西非過來人的「剎那」與「永恆」

.圖/業務企劃處 周雅芬
一月,是台灣最冷的時節,但是地球彼端的非洲大陸卻依然炙熱難當,本會業務企劃處周雅芬甫從西非出差歸來,在這片充滿溫度的土地上踏察行腳為她的世界觀架構起了另一片天地,透過手上的相機,雅芬描繪出了這片生命之地的肌理紋路,藉由每一個鏡頭的細細爬梳,誠摯邀請各位讀者進入這陌生但精采無匹的世界。
▲這裡是由駐甘比亞技術團輔導的農民村落,我試圖透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教當地的小朋友們對著鏡頭微笑。善意的微笑,純真的童稚,為我的回憶裡撩起了美麗漣漪。 ▲你還記得透過我國駐布吉納法索醫療團的替代役男LUC在網路上連載非洲阿福的故事嗎?這回我們也特別拜訪阿福一家人,帶回一個好消息:阿福今年就將到學校展開嶄新的生活了。。

  在飛往西非協助TVBS進行新聞專題採訪的旅程中,我透過鏡頭攫取了許多剎那間的永恆記憶。還沒踏上西非之前,我是西非「新鮮人」,對當地的認識僅限於他人給的二手資訊;現在我成了西非「過來人」,有機會懷抱接觸異文化所激盪出的無限可能性,在台灣最冷的一月我在西非大陸上,交織出對西非的「剎那」與「永恆」的相遇,用影像帶您走向甘比亞、布吉納法索感官之旅。

  除了透過「攝影」傳達非洲印象之外,更希望自己在「文字」的註解上,可以清楚地把感受到的意象傳達給您。

  我想,當決定抓住瞬間的原貌時,所有的回憶都是再真實不過的紀錄。

  相關連結攝影手札全貌 ( PDF檔)

知識充電站 花海繽紛-以日期為名的蘭花

.圖/駐哥斯大黎加志工 徐德生
駐哥斯大黎加的志工徐德生是一位蘭藝專家,對於各品種的蘭花總能如數家珍,甚而對蘭花背後的掌故史料亦是了然透徹。對他而言,每一株蘭花都是一段蘊含著美麗故事的存在,跟隨著他的文字與圖片,讓我們一起聆聽蘭花的娓娓訴說。

先從獨立紀念日說起

  對於許多中美洲國家來說,每年的9月15日是一個重要的大日子,因為這一天是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等國共同簽署條約脫離西班牙宣布獨立的紀念日。事實上,這些國家都是在1821年9月15日共同簽署這項條約,其中哥斯大黎加於1848年正式宣布為獨立主權國家,並定國號為哥斯大黎加共和國(La Republica de Costa Rica),建國至今已經有183年的歷史了。 獨立紀念日當天哥國全國放假,學生們會穿戴整齊的到市中心廣場遊行慶祝,街頭上到處都會掛上國旗,有些住家也會在窗戶上貼上國旗來慶祝,另外很多機關或公司行號的員工也會特別穿上具有哥國傳統風味的服飾。值得一提的是,在遊行隊伍當中經常可以看到哥國的傳統牛車(carreta),這種由兩頭牛拖著的牛車是哥國人民在田間載運咖啡、穀物、農產品的重要傳統運輸工具。

▲哥國在獨立紀念日當天全國放假,學生們都會參與遊行的活動。 ▲牛車(carreta)是哥斯大黎加的一個重要傳統象徵,常常可以在節慶活動中看到。

▲這就是由牛拖拉著的小車,色彩鮮豔,是哥國的重要傳統象徵。 ▲在哥國的藝品店可以常常看到牛車造型的手工藝品,相當受觀光客的喜愛。

以日期為名的蘭花

  9月對於哥國來說還是雨季,甚至是一年當中平均雨量較多的一個月份,而從9月開始植物園許多的蘭花也陸續開花,尤其是文心蘭種類(Oncidium sp.)在這個時節開得最為繁盛。

  在這麼多的蘭花種類當中,有一種花的名稱就叫做「9月15日」(quince de setiembre),這可能是因為她的花期就在獨立紀念日的前後吧,稱得上是從名字到生態都應景的蘭花。

  根據哥斯大黎加植物手冊(Manual de Plantas de Costa Rica, Vol.Ⅲ)的說明,「9月15日」的植物學名是Barkeria lindleyana Bateman ex Lindl.,她是哥國的特有種(Endemica)蘭花,也就是別的地區沒有自然分布,只在這兒找得到。事實上,「9月15日」的花期從8月開始到10月都可以看得到,她是一種著生性的蘭花,植物體細細長長的像根筷子一般,如果長在樹木的枝椏間還真不起眼,可是等她開花後就不一樣了,因為相對於其植物體型,她的花朵算是相當大的,而且色彩從略帶粉紅到深粉紅都有,相當的鮮豔亮麗。另外,「9月15日」的花期也相當長,可以持續兩到三個星期的時間。同時,她不像一些珍貴稀有的種類,是一種很容易在樹幹上看到的蘭花,但是卻相當討喜也具有觀賞的價值。

▲「9月15日」(quince de setiembre)的花色為粉紅色,唇瓣前端的顏色較深,但是她的花色也會隨著花朵開放的時間逐漸加深,最後會變得跟唇瓣顏色接近的深粉紅色。 ▲「9月15日」的植株部分細長如筷子,長在枝椏間並不起眼,但是到了開花期就很難不注意到她。

黃金雨

  前面提到過「9月15日」屬於文心蘭種類(Oncidium sp.),這也是台灣目前在切花栽培上數量最多的花材。對一般人來說,文心蘭的鮮黃色花朵非常的討喜,同時每一個花束上的花朵數相當多,只要簡單搭配其它花材就可以成為熱鬧鮮豔的插花,因此成為近年來除了蝴蝶蘭之外,栽培做為花材最多的一種蘭花。有趣的是,文心蘭的花朵狀似人形,再加上她的唇瓣外型寬闊類似穿著蓬蓬裙的小姐,所以在台灣又有人稱她為跳舞蘭。

  中南美洲可以說是文心蘭的故鄉,在哥斯大黎加人們稱呼她為「黃金雨」(lluvia de oro),因為文心蘭幾乎都是著生型,長在樹幹上或樹叉之間,同時大部分的文心蘭都具有很長的花序與很多的花朵數,加上顏色呈現鮮黃色,宛如下著黃金雨一般。曾經有人計算過,在花季期間一棵樹上的文心蘭花朵數可以達到上千朵,乍聽之下或許覺得誇張,可是細看便會發現所言不虛。因為在樹上的文心蘭經常是成群的生長,開花季節一到總會生長出一、二十枝的花序,而每一支超過一公尺以上的花序就經常有超過七、八十朵或甚至上百朵的花同時開放,所以一棵樹上有上千朵蘭花的說法其實一點也不誇張。

  事實上,文心蘭屬(Oncidium sp.)在分類上是相當大的一群植物,據估計在這個屬之下的種數(especies)有600種之多,同時她們的花色也不盡然全都是黃色,而且外型也不必然是我們所熟悉的人形,其中幾個種類的花朵甚至還具有濃郁的香氣或是帶有巧克力香甜的味道。但是,這些文心蘭屬的蘭花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在花朵唇瓣上的瘤狀凸起,而文心蘭的學名Oncidium在希臘文上即是指瘤、凸起之意,所以下次再看到蘭花時,不妨試著從這裡去分辨是否為文心蘭!

▲鮮黃色的文心蘭非常的討喜。

▲多數的文心蘭類都具有很長的花序,同時花數多也是她們的特色之一,因此開花時猶如下著黃金雨一般。 ▲文心蘭的花朵狀似人形。


經驗分享 敲敲打打加煙燻,力抗蝗災沒問題

駐甘比亞技術團技師 鄭昌明
非洲許多地區經常受到蝗蟲的肆虐,往往一陣漫天飛舞後,各種植物及農作都會被啃的片甲不留。駐甘比亞技術團的鄭昌明技師特別以親身經歷,為讀者們現場直擊蝗災來襲,並講述如何以各種方式來力抗這批蝗蟲大軍。雖然台灣沒有蝗蟲侵襲的問題,但是這個困擾許多人們的天災,依然值得我們關心了解。

▲蝗蟲如千軍萬馬般爬滿樹叢

▲當地農民燃燒乾草以製造濃煙驅趕蝗蟲

▲成群的蝗蟲漫天飛舞

▲正在啃食茄子葉的蝗蟲


  2004年8月底,蔡俊雄團長前往參加於查德舉辦的團長會議,途經塞內加爾時,突然遇到大批的噴藥車,緊接著就見到蝗蟲滿天飛舞的景像,原來肆虐非洲的蝗災已經擴散到了塞國。蔡團長馬上通知團部所有同仁應密切注意蝗蟲遷移的訊息,提醒我們可用噴藥、煙燻或聲擊等方式來驅逐蝗蟲。

  到了11月中旬,友團塞內加爾的陳志明技師透過網路告知蝗蟲已快到達他的據點Tambacounda,那裡相當接近甘國的Basse地區,同時也是本團的陸稻推廣區,因此團部隨即通知相關稻作及蔬菜推廣戶注意蝗蟲遷移動態,並教導他們預防方法。

  2004年聖誕節的前一天下午,本團喬德隆專家正在午間休息,突然一陣疑似「西北雨」打在屋頂上的聲音打斷了他的酣睡,半夢半醒的他心想,12月天怎麼可能下雨?出外一看,一片撲天蓋地的紅雨襲來,再仔細一瞧,一隻隻碩大的蝗蟲就這麼從天而降!由於蔡團長至首都Banjul洽公,喬專家馬上以電話通知團長及每位團員蝗災來襲。

  當時我正在上網,一接到喬專家的通知,連忙放下電腦到外面看看,放眼望去只看到上千隻的紅色蝗蟲正在啃食作物,儘管驚訝,但是第一反應還是和庭園工人拿起網球拍來驅趕。雖然平日因時常在田裡工作,已鍛鍊出不錯的體魄,但面對這千軍萬馬般的蝗蟲大軍壓境,手上揮舞的球拍已經越來越力不從心了!直到遠處傳來火燒乾草的爆裂聲,才想到蔡團長提醒過可以用煙燻和聲擊等方法來驅蟲,這才趕忙起火製造濃煙,逐漸把蝗蟲逐離庭園。

  見團部的蝗蟲數目開始減少後,我隨即趕往稻作推廣田,那裡的農戶早已到達田區並起火生煙來驅逐蝗蟲,孩童們也以聲擊方式驚嚇這些啃食農作物的兇手。本團駐守稻種繁殖示範田的黃榮富技師亦在第一時間噴藥驅蟲,並以水淹蓋過育苗田防止蝗蟲侵害。幸運的是,由於稻株大都已採收完畢,而未採收地區亦都已進入黃熟、完熟期,並非蝗蟲啃食的主要目標,因此這次蝗災並未造成嚴重的損害,加上農機中心負責人江再添技師配合甘國政府的空中噴藥,以舊輪胎標誌蝗蟲的移動路線,並燃放信號指引噴藥機駕駛員從空中施藥來撲滅蝗蟲。

▲蝗蟲過境後的菜園情形。 ▲蝗蟲啃食過的葉菜類。


  儘管我們採取了立即的驅蟲措施,但是蝗災入侵仍然造成了一些損失。由於當時芒果正值開花期間,因此花穗的受損相當嚴重;蔬菜苗的嫩芽也被啃食一空;另外正逢採收期的蔬菜如葉菜類的青江菜、花椰菜,以及瓜果類的胡瓜、辣椒,以及蔥類、樹薯等皆受到嚴重的啃食。連在台灣正流行的辣木亦未能逃過此劫。此次蝗蟲入侵甘比亞,幸好有蔡團長的預警及喬專家的即時通告,因此未造成Sapu地區嚴重的損失。由此可見,在防範自然災害時,資訊的分享及流通是相當重要的。 


青年進行曲  稻香處處飄 歡喜慶豐收

駐查德外交替代役男  許皓白

第三屆外交替代役男許皓白以平實的筆調述說他在查德從事服務工作的成長,告訴大家他如何以自己的技術專長來提昇異國人民的生活境況,他的故事讓我們相信:最豐碩的收穫往往植基於最真誠的給予。

◥第三屆役男許皓白於基地農場的採種及試驗田。

  來到這個位於中部非洲的內陸國─查德,已近一年的時間,很榮幸能夠參與技術團為期3年、規模2,000公頃之稻作墾區工程的最後一年計畫,親身加入我國派駐在國外友邦的技術團隊,在遙遠的國度貢獻自己的專長,服務異地的人民。

  技術團的團部位在查德首都恩家美納南部約230公里的小城Bongor,人口約八萬人。技術團利用這裡特殊的地形與氣候,於每年雨季羅貢河河水氾濫時興築圍堤,將原本只是一片水鄉澤國的氾濫區,規劃出2,000公頃的陸稻種植區,使Bongor地區成為查德最重要的稻米產區。技術團因地制宜發展的「圍墾」方式,已經引發世界銀行及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發展機構的興趣,紛紛詢問我們是如何以最短時間和極低的經費,完成如此大面積的開墾工作。

  我在2004年1月中旬到查德技術團服役時,技術團已完成二年(2002~2003)共計1,400公頃的開墾工程,正著手進行第三年600公頃的開墾計畫。雖然我的專長是農藝,但當時水利工作缺乏人手,且團長也鼓勵我多看、多學,不要限制自己的視野,所以我就跟著水利技師一同進行新年度的開墾工程。

  圍墾工程第一步即是進行水文觀測與地形測量,也就是觀測氾濫區域在雨季時氾水的流向、最高會淹多少高度,以及原本的地面高度及高低差有多大,以決定要選擇哪一塊區域作為墾區,以及土堤要築多少高度。可別以為在氾水流域隨便找一塊地築起土堤就行了,其中要考慮的細節可不少,以下列舉三點比較重要的事項:首先,劃定的墾區內地形高低差不能太大,否則日後開閘門灌水時,地高的田會缺水,而種植在低地的作物可能會被淹死;第二,需儘量避免正對氾水流向築堤,否則土堤將遭強力沖蝕,甚至會被流水沖垮;第三,必須兼顧環保與成本。氾濫區雖然大多是草原,但部分地區仍有不少樹木,所以要儘量選擇樹少的地方,既可以避免推倒樹木影響生態,又可以節省整地的經費。

  在確定墾區位置後,接著便是土堤的施工與土地的耕犁,也就是各式重機具上場的時間。土堤可以隔絕氾水,讓農民能夠安心的在堤內種稻;需要水時,只需將各土堤上的閘門打開,水就可以流入堤內的田區;當雨季結束水位逐漸降低,氾水也逐漸退去時,又可以將閘門關上,把水留在田區,使農地不至於因旱季而缺水;整地的時候,數台曳引機同時翻地的場面更是壯觀!沒來這兒之前,對「公頃」這個面積單位只知道定義,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一公頃有多大,可以種多少作物,又可以養活多少百姓呢? 我很高興我知道了,不僅知道,還深刻的體會到,在非洲內陸國家,開墾了2,000公頃的農地是多麼重要,對當地百姓的生活有多麼大的影響。

▲團長、縣長與農村開發局長一同主持農民講習會。 ▲農民收割稻穀情形。

▲農民的辛勤收穫。 ▲與水利技師一同進行測量工作。

  新墾區開發之後,第一年由技術團免費提供種子與肥料,讓農民能夠有能力參與新墾區的種植,種子就由技術團設置的基地農場負責生產。佔地六公頃的基地農場一年可種植二期,提供2,000公頃墾區所需的稻種。我們推廣的品種為台農秈二號,聽技術團的技師們說,之前當地居民並不喜歡這種外來的品種,但在技術團多年的努力及舉辦米食品嚐會之後,現在不僅當地居民喜愛,在首都恩家美納,甚至查德全國,我們的台農秈二號可都是廣受歡迎的。我深感幸運能參與基地農場稻種生產的全部過程,跟著農藝技師學習,不但自己下田種稻,也學著在四個月的生長期中管理整個基地農場以及指導當地雇工。實際參與後才知道種稻可不是像教科書寫的一樣,理論與實務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且基地農場不是只生產種子,還有品種試驗與品種純化等工作,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為了輔導農民,技術團也在各個村落舉辨農民講習,利用當地電台廣播(這裡不像台灣有各種獲取資訊的管道,當地居民最大的資訊管道就是廣播,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有收音機,在路上也常常看到邊走邊聽收音機的人們),提醒農民把握農時,何時應該整地播種,何時該施加肥料,還有需要特別注意什麼事情。此外,我也常常和技師一起到墾區與農民面對面的接觸,用著破破的法語,和農民閒話家常,瞭解農民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或有什麼建議。

  約莫11月開始,稻子逐漸成熟,墾區內一片片金黃色稻田,到處可以看到農戶一家人拿著工具,前往田區收割他們辛勤種植的成果。這裡不像台灣有各式收割機械,完全是「純手工」─ 用鐮刀割稻,再手持稻穗敲擊木頭以脫粒,後於稻田裡鋪上帆布晒榖,再裝入袋子,一袋袋運回家中,非常的辛苦,常常有好幾天時間農民們都是睡在田區,但我相信他們內心是開懷的。當我們在田區聽到農民對我們道謝,更是十分窩心,讓我們充滿動力,繼續在這處離台灣上萬公里遠的異鄉努力,分享台灣的經驗,協助友邦人民提高生活水平,讓台灣為這個世界做出一點貢獻。

  明年技術團將南遷,繼續另一個2,000公頃的開墾工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查德將處處可見稻米,人民的生活也能有所提昇。對我而言,雖然在遙遠的非洲工作,常常要忍受思鄉之苦,不像台灣到處有好吃的東西和好玩的地方(這兒幾乎可說沒有任何娛樂,假日就只能窩在房間看看從台灣帶來的影片),但是看到這裡一片荒地變成良田,看到農民臉上露出的笑容,這,一切都值得了!

 

駐外傳真 記中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竹整體發展研討會

.駐瓜地馬拉技術團專家 林世勳
▲中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竹整體發展研討會開幕典禮 ▲林世勳專家向研討會學員講授竹工藝製造技術

  2004年11月7日清晨,首都瓜地馬拉市霧氣密布,天氣冷颼颼。技術團的工作人員則開始忙碌的一天,要趕往國際機場迎接來參加由國合會、中美洲經濟整合銀行(CABEI)及駐瓜地馬拉技術團合作舉辦之「中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竹整體發展研討會(Seminario Sobre Desarrollo Integral del Bambu)」的14名學員。由於學員們分別來自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貝里斯及多明尼加等7國,抵達班機時間分散,因此,接機的工作一直忙到晚上11點才完成。

  翌日早晨天氣清朗,9點不到,參加研討會的來賓即陸續抵達會場─技術團之竹栽培及竹材利用中心。10點整,會議正式開幕,與會貴賓除了我駐瓜地馬拉歐鴻鍊大使與瓜國農牧部次長、環境暨天然資源部次長、職業訓練局局長、農業科技院院長等重要人士之外,亦有瓜國農產品外銷業者、竹工藝與竹傢俱業者等人,加上來自七國及瓜國當地的學員,超過二百位的來賓擠爆了會場。

  出席貴賓在開幕式致詞中,對我駐瓜地馬拉技術團執行之各項農技合作及工作成果均表肯定,並且希望藉由召開此次研討會,能提升自然資源的運用,同時加強從業人員的在職訓練,以能發展竹藝,嘉惠瓜國民眾。

  歐大使在致詞中亦表示,中美洲七國與我國間的農技合作歷史久遠,關係密切,其中駐瓜技術團與瓜國農牧部的合作已獲有多項成果。尤其竹類的合作計畫已由十年前的製作竹工藝品及竹傢俱,擴展至竹屋建築。此次與CABEI合作辦理研討會,盼能促成此區域國家對竹發展的重視,提升竹材的利用價值,減少森林樹木的砍伐,以達成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兼顧的目標。

▲林世勳專家向研討會學員講授竹建築的支柱及竹牆結構 ▲竹利用中心的竹造瞭望台,運用的是雙層竹建築撘建技術

  開幕典禮之後,與會來賓在技術團團員的引導下,參觀竹栽培及竹材利用中心。此中心之主體設施及內部陳列物完全以竹材製造,來賓們對於中心內辦公室、學員宿舍、竹工藝品展覽室、簡易農村竹屋、雙層瞭望台等各式不同的竹建築物均讚嘆不已,不論是大型的建築物、中小型的傢俱,還是細緻的竹編器具,一支支中空的竹材都能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來賓們也親身體驗到中心巧思的設計帶來的絕妙效果,中央挑高、四面漏空式的建築,即便處於炎熱多濕的氣候環境下,仍可感受到徐徐微風,不覺悶熱。

  研討會於當日下午四時正式開始。受邀進行專題報告的專家們,均為技術團多年推動竹計畫的合作伙伴,他們來自瓜國竹協會、農業科技院、職業訓練局、設施農場、竹工藝品產銷業、非傳統產品外銷協會及環境暨天然資源部,各個學有專精,實務經驗豐富。專家們分別就瓜國的竹發展史、竹栽培技術、竹傢俱製造技術的轉移經驗、竹屋建造技術、竹造溫室的應用、竹工藝品市場現況、竹筍外銷市場概況及如何規劃竹計畫等議題提出討論及建議,讓參與的學員充分瞭解推行竹整體發展的實際性及重要性。

  除了專題演講及討論之外,研討會亦為學員們安排竹栽培及加工製程的實際操作與參訪行程,雖然學員一時無法學會所有編製、建造及栽培等實際的操作技巧,但是卻能對於技術面與應用面有更深刻的體會:在參觀完Finca Santa Rita農場後,學員們瞭解到竹林管理的重要性和效益;而位於Granja Villa Serena的設施農場,讓學員瞭解到竹造溫室的實用性。這些操作及參觀過程,對於學員們未來在執行或是規劃竹計畫時,都有莫大的助益。

  與會學員們對於本次研討會都表達高度的肯定,咸認對於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竹業整體的發展,也有極為正面的影響。在研討會末的心得建議與討論中,許多學員表達希望國合會能繼續與CABEI合作,再次舉辦此項研討會之意願。此外,有鑑於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各國間竹發展的情況相差懸殊,因而有薩爾瓦多學員提議成立組織,以利各國互助合作,此案經全體學員一致決議通過,聯合簽署成立區域性竹協會(Asociacion Regional Pro-Bambu),並選出瓜國學員Lic. Tomas Leal Sierra為召集人,中美洲各國指派1人參與,未來將積極進行籌組工作。

  在技術團的全體動員、歐大使的鼎力支持,以及國合會與CABEI的協助下,為期5天的中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竹整體發展研習會於11月12日圓滿落幕,然而,後續的迴響不斷。一位曾參與研習會的學員本身是大學建築系的老師,向技術團提出推行竹屋建造的合作計畫;此外,亦有多處農場希望技術團能指導如何興建竹溫室、竹工藝品製造業者要求指導如何改善品質、營建商則希望能夠指導興建大型竹屋社區,還有絡繹不絕的訪客要求參觀技術團的竹栽培及竹材利用中心…。技術團雖然忙得不可開交,但卻充滿成就感,研討會的效果顯然已為瓜國的竹產業注入了新的力量,而瓜國的環境暨天然資源部也已決定於2005年成立全國性的竹計畫,對此,技術團自然是樂見其成,並將全力以赴。

  • 更新日期: 2022/05/25
  • 點閱次數:688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