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列表
電子報列表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第73期

新知新訊 

編譯/業務企劃處 顏銘宏
11/04 防治愛滋蔓延,世界衛生組織加強對貧窮國家提供醫療服務
11/04 非洲水資源會議針對自然資源尋求更永續的利用方式
11/11 亞洲開發銀行持續關注太平洋島國經濟成長、社會服務以及政府治理效能

防治愛滋蔓延,世界衛生組織加強對貧窮國家提供醫療服務

世界衛生組織在防治愛滋病上將有更積極的作為。世衛幹事長李鐘郁(Lee Jong-wook)指出,世界衛生組織目前的工作目標為「3 by 5」,亦即要在2005年底前讓三百萬愛滋病患者獲得治療。在實際的作法上,世衛除了提供藥品及加強預防措施外,特別將焦點放置在訓練及留才部分,因為目前貧窮國家面臨最大的難題便是醫療人員的不足,非洲落後地區的醫療人員比例遠遠低於先進國家。針對這個問題,加拿大允諾提供一億加幣的援助,讓世衛能夠建構更完善的醫療服務網絡。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releases/2004/pr75/en/

 

非洲水資源會議針對自然資源尋求更永續的利用方式

一場關乎糧食及生態系統的水資源會議日前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聯合國糧農組織助理幹事長佛雷斯科(Louise Fresco)於開幕式上指出,當前對於自然資源應當永續使用的要求已衝擊到農業發展,而農業的發展又直接關係到我們如何因應變持續增加的人口數量。對於非洲地區而言,如何提昇農業生產的潛能,乃是面對人口壓力的當務之急,特別是如何在多樣化的農耕系統間取得平衡,以有效的方式整合雨水灌溉、渠道灌溉以及混合灌溉等系統,讓有限的水資源可以做更永續的利用。其中所涉及的不僅是生態資源的維護,更關係到如何增加農業部門的生產力。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www.fao.org/newsroom/en/news/2004/51383/index.html

 

亞洲開發銀行持續關注太平洋島國經濟成長、社會服務以及政府治理效能

亞洲開發銀行日前通過了一項五年援助策略,旨在為太平洋島國的貧窮人口增加收入並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受限於小而封閉的經濟體以及有限的自然資源,太平洋島國的經濟難以有大幅成長,因此亞銀希望這些國家能夠更有效率的運用現有資源,穩定及永續地發展。亞銀期在未來五年內達到三項目標:(一)促使各國建構更有利於私部門的經濟環境,特別是促進微中小型企業的發展,以增加更多就業機會;(二)加強基礎社會服務的提供,尤其是供水、衛生醫療以及教育等方面;(三)推動更有效率的發展程序,使各個國家能夠樹立本身的主體意識,強化公民社會、私部門以及政府間的對話,以確保這些國家能夠在發展過程中持續受益。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www.adb.org/Documents/News/2004/nr2004146.asp


經驗分享 埋下希望種苗從社區出發  

駐吉里巴斯技術團 莫國中

-記吉里巴斯社區園藝競賽

吉里巴斯環境敏感纖細,環保要求嚴格,各島均為珊瑚礁島,土壤貧瘠,並沒有一般的耕土結構,而其赤道礁島的氣候、土壤及灌溉水,皆不利於農業的發展。因此,我駐吉里巴斯技術團即將重點放在環境資源的再生利用,結合社區開發家戶庭園,並且強調社區生活環境的改善,以及多樣化食物的自給自足,以充裕居民生活資源、改善飲食營養。上述的努力方向亦為各國際組織對吉國的援助重點。

  由亞洲開發銀行支持成立的南太平洋社區發展組織CDSP(Community Development of South Pacific)為了鼓勵吉里巴斯人民利用家庭有機廢棄物,特別於五月卅一日邀集FSP(Fund of South Pacific)及其贊助之AMAK(吉國婦女會)共同舉辦首都地區南塔拉瓦(South Tarawa)的有機栽培園藝競賽。競賽分為二階段:第一階段為各地之婦女小組組內競賽;第二階段為每小組之優勝者間評比,選出最佳的有機庭園。

  由於技術團在吉國推廣有機蔬果栽培的成效有目共睹,也積極鼓勵婦女改善家庭及社區生活,主辦單位即邀請吉國農業部與技術團共同贊助此次園藝競賽。活動舉辦期間適逢我團積極展開農戶推廣工作之際,配合有機庭園的栽植競賽有利於農戶推廣,於是獲大使館捐助經費並由技術團提供部份農具作為優勝者獎品,技術團亦全程參與有機庭園之推動工作。

全力以赴

  技術團之推廣農戶以婦女工作者占多數,許多人平時即經常參與各項社區活動,而在各地示範戶的吸引下,各社區即不斷來電要求提供種苗及技術指導。我團乃決定以媒體(包括廣播及報紙)宣告:凡二十人之團體,即可向大使館或團部申請開辦有機栽培的講習班,由技術團規劃課程及提供田間實作的學習機會,並在賽前為各社區、教區、婦女組織陸續辦理觀摩講習,教導整地、堆肥製造、育苗、栽培及田間管理技術。

  此外,技術團還提供實習小組種子與種苗。吳恭助專家忙於家戶庭園的有機蔬菜栽培指導,並從輔導戶中挑選環境條件適合、具有熱忱、家中勞動力足夠者作為本團之推廣農戶。藉由這樣的活動參與,技術團與國際組織及吉國婦女、社區、宗教各個組織團體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也使得推廣農戶遠超過年度計畫所設定的目標。

  在AMAK的邀請之下,技術團莫團長與吳專家會同各單位代表開始進行決賽評審,於八月卅一日共花了兩天的時間,自Tarawa島頭的Betio一路評審到島尾的Temaiku,評定22組優勝農戶。這些優勝戶花費了三個月的心力,將家中庭院整理乾淨,設立有機肥坑,利用附近收集到的沃土及有機物堆製有機肥。比賽指定作物包括蔬菜、果樹、本土草藥等,評審項目包括栽培技巧、天然資材利用、景觀美化、土壤改良等項。

成績揭曉

  參賽者都十分認真熱心,有人以美麗的步道分隔區塊;有人費心地製作標示。技術團指導的農戶都知道如何運用飼養豬隻的廢棄物及椰渣,作出快速有效的液肥與廄肥;也知道利用麻袋、容器、編籃及空心磚床,隔絕地下鹽分,保持有效肥份,栽種出豐茂的作物。亳無疑問地,決賽前三名都由本團輔導戶勝出,包括第一名的Kiroria Tab女士、第二名Tekaro Ruka女士、第三名Teatao Teannki女士,得獎原因皆為能善用我團指導之技術循環資源,使用廢汽油桶、輪胎、水桶、椰材等聚集有機栽培土,栽植健康之蔬果和花卉。

  九月三日,參賽婦女代表齊聚一堂,頒獎典禮在傳統舞蹈中揭開序幕。會中CDSP吉國領導人Margeraet Chung博士及AMAK主席Meere Riwata女士邀請陳士良大使頒發獎狀及獎品,與會貴賓致詞時除推崇參賽者均能有效運用資源、掌握栽培技巧、改善家庭及社區的生活品質外,亦讚揚我團在此進行農業推廣的成果。經過技術團的輔導,吉國人也開始有栽植健康蔬菜和改善飲食的意願,各社區開始有了生機,也帶動了社區發展。陳大使更應允將繼續推廣家庭園圃以支持婦女朋友改善家庭飲食,也會續支持AMAK團體日後辦理此類活動。

不毛之地開花結果

  技術團帶領鄉民辛勤耕耘,播下的種子一顆顆地在異域的海島上萌芽成長,收成也帶來了喜悅的回饋。長久以來,大家都認為吉里巴斯的土地是全世界最不能發展栽作的地區之一,技術團打破了這樣的迷思,帶給鄉民發展多樣化食物的莫大信心,同時也打破了文化的隔閡。與會者在典禮上紛紛邀請技術團同仁共舞,技術團無私的付出,拉近了社區鄉民與技術團的距離,也為中吉農業合作奠立了良好的基礎。

吳恭助專家細心地指導社區婦女栽培技巧。
婦女團體參與技術團舉辦的觀摩講習班之熱絡景象
前排三位獲獎女士的笑容,令陳士良大使﹙後左五﹚、莫團長﹙後左二﹚及主辦機構主持人均感受到她們的喜悅。
頒獎典禮前吉國傳統舞蹈表演熱力四射。


專題講座 沒有行動的愛是死的

業務企劃處 顏銘宏
-記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理事長楊蔚齡演講
日前,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理事長楊蔚齡應國合會之邀發表了一場演講,分享她在中南半島從事人道服務工作的心得。演講開始前先播放了一段有關她在柬埔寨推動人道救援經過的影片;在演講過程中,楊蔚齡娓娓道出自己由空姐轉而從事社會服務工作,遠赴柬國為當地人民服務的歷程、所遇到的挫折以及從事援助工作應有的觀念。對於人道工作者而言,再多的肯定或是溢美之詞其實都是多餘的,因為那種實實在在的事業並不需要言語的錦上添花,而是需要更多實際行動上的支持與認同。更重要的是,透過人道援助工作,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省思一些課題,例如:服務的目的是什麼?奉獻的真諦何在?我們微薄的力量如何因蝴蝶效應而改變世界?
楊蔚齡理事長與國合會同仁分享十五年來的人道救援經驗。她強調,給予及付出不能出於一時的同情,必須學習如何「理性的給,專業的給」,亦即「給的藝術」。

再堅韌的知風草,也要有人先播種才能成長

  由於柬埔寨歷經了近二十年的戰禍,大批的難民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並剝奪了孩童受教育的機會。對於柬埔寨眾多的華人移民而言,想要讓他們的子弟接受基本的華文教育有如登天之難。為此,楊蔚齡在柬埔寨設置了流浪兒童之家、成立華語學校以及婦女職訓中心,對象鎖定柬國華人,目標是讓需要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不難想像這樣的工作有多麼的艱辛;一方面,人道工作永遠是個需要太多但是資源太少的苦差事;另一方面,教育的成效無法立即可見,因為這是一個扎根與開創的事業,過程中的投入看不到明顯的回報。然而這並不妨礙楊蔚齡的服務熱情,她依舊在拮据不堪的窘境裡奮力一搏,為的只是想在柬埔寨灰敗陳腐的土地上,播下一顆顆的種子,希冀未來可以萌發出一片片的希望。

  在《知風草之歌》中有這麼一段歌詞:「我是小小知風草,一滴雨水,就能幫助我生根發芽。我是小小知風草,一滴雨水,就能幫助我茁壯開花。」事實上,就算這些在戰禍動亂下掙扎求生的柬國幼苗是那麼的堅韌,但是如果從未有人來播種,再堅韌的知風草也無從發芽成長。就此而言,楊蔚齡所做的便是播種的工作,為一群有心向上的知風草幼苗開地整土,再為他們細細灌溉扶植,為的只是讓這些知風草能夠成長茁壯,可以為他們的家庭帶來一些改變,甚至可以傳承播種下一代知風草的工作。其實,我們很難說楊蔚齡是不求回報的,但是她所希冀的回報並不需要反饋到自己身上,因為那畢竟只是點對點的單線關係,遠不如那種以她自己作為起始點,然後一傳十十傳百的網絡關係,而這也正是人道救援工作的核心意義所在。

犧牲了什麼?改變了什麼?

  楊蔚齡在演講中指出,從事人道工作往往會面臨很多的挫折,她提到有一次從台灣運來了大批的救援物資準備接濟難民,但是這些物資還未發放出去,就已經被當地的工作人員給偷竊一空,而這些偷竊者甚至還振振有詞地教訓了她一頓,指責她根本沒資格阻止他們將這些物資據為己有,因為他們以前所遭受到的苦難讓他們有理由可以將這些物資作為報償。任何從事服務工作的人聽到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大概都會覺得灰心喪志,認為自己的善意熱情全被糟蹋抹滅了。但是對於楊蔚齡來說,她的灰心只是暫時的,她選擇在沮喪之後依然要繼續服務,繼續走德蕾莎修女口中那一條「簡單的路」。她認為,那些人之所以能夠偷得如此不愧不懼,或許只是因為彼此的立足點不在同一個基準上,因此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理念的教育與溝通,去說服人們唯有「分享」才可以營造更多的幸福。

  老實說,很多人在聽到這一段的時候,心裡一定充滿了不解與困惑,因為有一點像將一根火柴擲入汪洋之中,注定了不留一點痕跡不起一點改變。許多人無法理解為什麼曾經擁有絢爛生活的楊蔚齡,願意放下一切並如此執著地奉獻自己,堅持在那塊世界邊緣之地默默耕耘。人道服務工作可以讓我們思索什麼叫做「服務」,「服務」意味著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嗎?那如果自己已經燃燒殆盡,但是週遭卻依然陰暗如昔的話,又要如何說服自己繼續堅持下去?用楊蔚齡的話來說,「服務」只是為了找到生命的出口──找到自己生命的出口,也為他人找到生命的出口。服務,並不是要將自己拋擲到絕望之中與苦難同在,也不是毫無節制地將自己挖盡掏乾,而是要藉由主動付出讓一些不可能的變成可能,讓一些不存在的開始發生。有時候,服務工作並不需要拿出計算機在鍵盤上敲打著本益比,非得要螢幕上的數字大於一才願意繼續下去;而是像在一池濁水中注入一滴清水,儘管池水混濁如昔,但是你知道裡面已經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一些你不需要看見它才能夠相信它的東西。

沒有行動的愛是死的

  對於習慣優渥生活的台灣人民而言,柬埔寨的悲苦是難以想像的,就如楊蔚齡所言:「如果不把腳放在滾燙的沙上,不會瞭解沙漠。」記得法國作家Helene Cixous曾經為柬埔寨寫下這麼一段:

我孤單地瑟縮在荒涼內心的深深深處,
冰厲的疾風掠過這個國度。
縱使已死的人都逃離如此苦痛的季節,
我祈求幸福飛鳥重臨,
卻不知它是否聽聞;
越南、柬埔寨,
我已無言,生命已凋,黑夜無涯,
不幸的翅翼高飛,
希望,已失憶它對時日的承諾。

  在這麼一片連希望女神都不願許諾的土地上,仍然有著來自台灣的人道工作者,為了一群陌生的人們奔走,認為不管這個世界再怎麼變,總要在「美」與「善」之間懷抱希望。人們經常會質疑人道援助工作的必要性,也會懷疑這個世上的苦難何其多,而我們又能夠改變得了什麼。但是,當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以人道救助為志業的人,不斷地以行動提醒人們這個世界是有改變的可能,也不斷地以身作則為貧苦無依的人請命,人們便被迫不得不去逼視自己的無動於衷其實是對人性的一種污辱。或許這個世界的苦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泯除的,但是唯有行動才能夠與那些漫無邊際的痛苦抵抗,畢竟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要不要對抗這些世界的不堪,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想不想的問題。

相關連結
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http://www.fra.org.tw/


海外見真情 再見了!Bocas del Toro

.巴拿馬志工 蘇沖勝
一連搭了十個鐘頭的車子,從黑夜到白天,從La Ciudad de Panama到Almirante,從矇矇矓矓到為之一亮,實在是很難用文字來形容眼前所看到的一切,陶侃自己見識短淺,才會被眼前如詩如畫般的美景給震懾住,長途車程的顛簸早已忘卻,當下存在心裡的,就只有感動而已。

波光粼粼的美色,讓人不自覺地神清氣爽,心境澄然清明。

  當地的原住民因為住在海邊,所以各項的資源都必須仰賴大海,其生活習性也有別於其他的原住民,他們將房子蓋在海上,來來往往都要以獨木舟代步,不論是大人、小孩、男人或女人都是如此,常常看到汪洋大海中,原住民以一支扁槳、一葉獨木舟,橫渡整個Bocas del Toro的內灣,有時候是為了謀生,在海中釣釣魚,有時候是到對岸充當交通船,擺渡往來的旅人或歸家的原住民。對很多人而言那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因為坐獨木舟在海上漂搖,特別的令人沒有安全感,但對原住民來說則是另一種生活哲學以及生活藝術,也許是天性使然,對原住民而言並沒有所謂的不安,因為原住民信奉生死最終都是回歸於大自然,也許會難過,也許會不捨,但這就是屬於他們的文化…。

  我不自禁地想起浪人情歌曲末的那段口白:「房子因為蓋在海上,所以注定一生的漂流…」,對原住民而言,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在巴拿馬的原住民有自己的自治區,在自治區內有屬於自己的領導,他們穿著傳統服裝,叫賣著特有的手工藝品,不管別人的眼光,從沒有因為任何人或任何事情,而改變自已的文化,反而是希望成立原住民自治區,進而維持原住民固有的文化,與其說「房子因為蓋在海上,所以注定一生漂流…」,倒不如說「因為喜歡漂流,熱愛大自然,所以將房子蓋在海上」,如此地描寫當地原住民,或許更加貼切。

  飽經現代文明洗禮的都市人來到了Bocas del Toro,一如往昔的佔據了島上景色最美、視野最佳的地方,築起了海上皇宮,而原住民本是想維持固有的生活方式,才將房子蓋在海上,過著不算富裕卻樂天知命的生活。文明人在都市的銅牆鐵壁生活了大半輩子,周遭盡是壓力與緊張,想要逃離這樣的生活,卻又割捨不下都市中的燈紅酒綠,看到原住民在這海邊,每天過著如此平凡又無憂的日子,文明人便利用在都市中所賺得的金錢,大搖大擺的以大地主的身份,建立自身所屬的休閒王國,以現代人的身份過著近似原住民的生活,但是卻又不願意放棄在都會中所擁有的事物,無法僅仰賴大自然資源,過著和當地人完全一樣簡樸的日子。

  房子一樣的華麗,生活一樣的享受,少了壓力與噪音,文明人真的是愛上了這個地方,如果真的愛上了這樣的一個地方,文明人為何不乾脆定居下來,為何又自願回到文明世界的銅牆鐵壁呢?實在令人不解。這海上獨門獨院的別墅,就這麼一排排的坐落在加勒比海的某一端,如此的醒目,鋪上了乾草,乍看之下,與原住民的棲所有幾分相似,但意義卻是大不相同。文明人將豪華遊艇停泊在當地的港口,因為下次他們還會從文明世界來到Bocas del Toro渡假,眼前的原住民小孩一樣乘著獨木舟,或許返家,或許捕魚,身後的那一堆巨大的玩具,對他們而言似乎早已見怪不怪。

  我們一群都市人在Bocas del Toro待了三天,享受著溫煦的陽光、美味的海鮮及清澈見底的加勒比海,像是城市來的鄉巴佬一樣,對這世外桃源般的美景讚嘆不已,也像個小孩似的,對這裡的人事物都感到相當好奇,巴不得能在這裡多留幾天,不過都市人終究還是都市人,那個充滿考驗的戰場,才是我們歸去的地方,該怎麼說呢?這或許也是都市人的天性使然吧。

  臨別之際,我在想一件事,什麼時候我才能再回到這個地方呢?我有機會再回到這個地方嗎?我心中的答案,等到想通的時候,我一定會再回來的。

  再見了!Bocas del Toro…

因為喜歡漂流,熱愛大自然,所以將房子蓋在海上。
都市人利用在城市中所賺得的金錢,以大地主的身份,建立自身所屬的休閒王國。
海上一排排獨門獨院的別墅,外表與原住民的茅草屋一樣,但是意義卻大為不同。
都市人的大遊艇與原住民的小木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教育e點通 本會國際人力資源培訓業務通過ISO續評驗證

國際人力發展處

本會國際人力發展處研習班業務自二○○二年十月通過ISO9001-2000年版品質管理認證,依規定每年須接受一次外部稽核,以期不斷改善全處業務績效,提升服務品質,經過兩年來持續努力,已於本年十一月十二日再次通過外部稽核續評。本會陳秘書長於續評總結會議上,除勉勵同仁外,亦與同仁分享在研擬作業流程時,應多考量管控點的數量、必要性及成本效益,能創造最大的管理效能

  • 更新日期: 2022/05/25
  • 點閱次數:512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