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列表
電子報列表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第55期

發行人的話 掌握關鍵轉機﹙四之四﹚

秘書長 楊子葆

以新視野審視發展合作,釐清動機意義

  正當性基礎的深處,我們需要清楚的、有意義的、有說服力的核心動機,來說服自己與他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反面來看,最必須釐清的動機,往往來自於最常受到的質疑。國際發展合作業務在台灣最常受到的質疑,是當國內社會依然存在貧窮與發展困境的同時,為什麼要提供有限的資源,給予遙遠國家、具感覺上沒有直接關係的人民?為什麼?

  關於這個涉及動機、無可迴避的基本問題,我們可從三個層次來回答。第一個是感性的信仰層次。我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彼此都有關聯,應該在儘可能的範圍內互相幫助、互相照顧,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毫無疑問地是「同舟共濟」。由於是談感性層次的議題,請容許我引用當代台灣詩人羅門一首非常有意思的詩,標題是〈全人類都在流浪〉:

  人在火車裡走,
  火車在地球裡走,
  地球在太空裡走,
  太空在茫茫裡走,
  誰都下不了車。
  印在名片上的地址,
  全是錯的。

  我們都是地球列車上「下不了車」的流浪乘客,如果再細分國合會的地址在士林區、在台北市、在台灣、在亞洲……,未免太過狹隘,倒不如承認地址就在地球,地球環境的良窳,與每一位「乘客」的幸福或痛苦程度有關,幸福的人有必要為痛苦的人,做一點改善的努力,因為以茫茫太空的界限來關照,彼此的距離如此接近,我們大家都有關聯。既然有關聯,國內社會的痛苦,當然必須努力解決,同時也應該儘可能地協助國際社會減輕痛苦。

  再以理性的自利層次檢視。漸漸地,先進國家普遍深刻體認,如果再不改善南北球嚴重差距的問題,恐怕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發展,都已經走到死胡同了。誠實一點地面對二○○一年九月十一日震驚世界的紐約恐怖攻擊,以及後來陸續發生的其他國際恐怖事件,我們必須承認,如果我們袖手旁觀,任憑貧富差距繼續擴大、不公不義繼續發生、悲慘在某些地區蔓延、歧視剝削迫害逼得某些人無法翻身,鋌而走險的人所做出瘋狂的舉動,不論基於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的理由,都勢將危及我們長期苦心經營得來的幸福。因為,不均衡的狀態終究是不穩定的,如果有力量的人,不嘗試努力改善均衡,那麼狀況終將失控;而國際發展合作,很大一部分其實是基於理性分析之後,發展出來的自利利人事業。

  最後,必須再落實到台灣發展的實際經驗層次來看。如果有人問我,台灣經驗是什麼?我最簡短的回答是,在自然資源貧乏的條件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有效利用持續至一九七三年終止關鍵的美國援助,把握國際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機會,對於人力資源積極地運用與投資,在每一個轉型關鍵勇敢地升級,於是創造出國際分工中比較優勢,進而創造財富與接續的發展機會。任何人對台灣經濟奇蹟稍有認識,都了解這樁「奇蹟」發生過程中美援的關鍵角色。

  如果台灣經驗是這樣,那麼我們當然有義務在富裕之後適當回饋,如果高度發展的美國,並不那麼需要我們的經濟回饋,那麼其他低度開發國家呢?我們有沒有機會,也在合作友邦裡創造不在台灣發生的「台灣奇蹟」呢?國際發展合作業務一路走到這裡,我們發現真實世界裡的國際分工,不是只有「剝削」與「援助」這兩條極端的路,還有第三條「合作發展、經濟共榮」的新路;只是我們應該更著眼釐清實踐動機、改善行政系統、發掘新資源、創造新機會、建立新的夥伴關係、勾勒出新的合作與分工模式,掌握眼前面臨的關鍵轉機。

  掌握關鍵轉機,其實就是這麼一句話。掌握經濟的、理性的、正當性的以及符合社會文化動機的轉機,這是我們對於新的一年或者更遠未來的願景。

 

你不可不知 國際合作發展e起來

文/攝影高千雯

─落實行政院協助國際縮減數位落差計畫,籌組「協助國際發展數位機會 考察團」啟程分赴瓜地馬拉及史瓦濟蘭

本會楊秘書長揮舞「協助國際發展數位機會考察團」旗幟,肯定我國際合作發展工作又向前邁進一步 本會與清華大學簽約增設「資訊科技碩士班」

  為響應聯合國資訊社會高峰會發起的縮短全球數位落差行動,本會與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簽訂「資訊科技援外合作協議書」,以結合雙方之長,共同協助開發中國家降低數位發展落差,正式宣告由農技合作轉型資科合作之時代的來臨。

  兩會合作的首次任務便是組成「中華民國協助國際發展數位機會考察團」,分赴瓜地馬拉及史瓦濟蘭進行考察交流。考察團將於當地舉行二天的區域性研討會,會議主題包括寬頻建設、e化於各領域之應用(如,e-政府、e-產業、e-基礎建設)、資訊人才培育等,以我國發展資訊科技的成功經驗,提供與會各國作為未來規劃之參考。考察團同時也將評估當地政府與民間部門資訊科技的應用情形,以規劃未來協助合作國消弭數位落差、與國際接軌的策略及方法。

  除此之外,本會亦擴大原有國際高等專業人才養成計畫內容,與清華大學再合作增設「資訊科技碩士班」,冀以技術協助與教育訓練等多面向發展合作方式,提升合作國家資訊發展水平,並能運用其無遠弗界的特性,為未來的發展與成長開一廣途。  

 

新知新訊 

編譯/高千雯
為落實ICDF電子報作為國際合作發展資訊之窗的使命與理念,自本期起,本報另增設「新知新訊」專欄,提供讀者全球最新的國際發展合作訊息。我們希望,這個專欄不僅能為讀者「博其聞」,更能透過新資訊的交流激發出新的合作火花。

 

2004/02/04 第二屆開發成果管理(Managing for Development Results)國際圓桌會議二月四、五日在摩洛哥舉行
2004/02/11 美洲開發銀行提供三千萬美元貸款,協助宏都拉斯改善貧窮情況
2004/02/12 全球稻米會議(International Rice Conference)二月十二日在羅馬舉行
2004/02/17 美洲開發銀行於二月十九、廿兩天,召開拉丁美洲基礎建設投資會議
2004/02/18 馬拉威可望獲得世界銀行五千萬美元貸款

 


 

第二屆開發成果管理國際圓桌會議二月四、五日在摩洛哥舉行

全球廿個國際開發組織與來自五十多國的代表二月四、五日兩天,在摩洛哥召開第二屆開發結果管理(Managing for Development Results)國際圓桌會議,就開發援助計畫執行成果的管理,以及援助國與受援國間共同規劃、執行、監督計畫的方式進行商討。

本次會議由非洲開發銀行主辦。會議中,與會各國除肯定第一屆會議(二○○二年)以來在援助成果管理上的進展外,更針對如何加強計畫監督、評估與合作國本身國家政策發展與體制上的調和,做進一步探討。非洲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世銀、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援助開發委員會(OECD-DAC)等主要國際開發合作組織並於會中簽署馬爾喀什聯合備忘錄(Joint Marrakech Memorandum),肯定「責任」(accountability)與「夥伴關係」將是引導未來國際合作發展工作的兩大要素。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www.managingfordevelopmentresults.org/2ndRoundtable.html

 

美洲開發銀行提供三千萬美元貸款,協助宏都拉斯改善貧窮情況

美洲開發銀行十一日提供宏都拉斯三千萬美元的優惠貸款(soft loan),支持宏國政府的減貧政策,並欲協助其脫離高度負債貧窮國家(HIPC)的行列。這筆款項將優先用於改善宏國的社會情況,如促進教育品質、強化社會安全網絡運作效益,以及擴大公共衛生服務範圍等。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www.iadb.org/NEWS/DISPLAY/PRView.cfm?PR_Num=21_04&Language=English

 

全球稻米會議二月十二日在羅馬舉行

聯合國糧農組織二月十二、十三日兩天在羅馬召開全球稻米會議,希望喚起全球正視稻米生產限制與飢餓之間的關聯。

本次會議係二○○四國際稻米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Rice 2004)宣傳活動的一環,同時也被糧農組織視為達成第一項千禧發展計畫──減少一半貧窮人口──的重要過程。根據糧農組織的調查,全世界八十四億的飢貧人口中,約有半數生活在以稻米為主食或主要收入來源的區域,而受到全球稻米價格下跌、市場競爭加劇、政府政策不支持,以及稻米研究成果貧乏等因素的影響,此一情形仍在惡化中。

本次會議將研商新經濟和政策局勢對稻米生產帶來的衝擊,而以稻米為生產基礎的經濟體系又該如何降低其負面影響。會議同時也將探討利用先進科技,如生物科技,促進稻米生產效益的可行性與方法。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www.fao.org/newsroom/en/news/2004/36987/index.html

 

美洲開發銀行於二月十九、廿兩天,召開拉丁美洲基礎建設投資會議

美洲開發銀行二月十九、二十兩天在華盛頓召開拉丁美洲基礎建設投資會議,期匯集各界專家及官員之智慧,促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基礎建設計畫投資復甦。

據估計,拉丁美洲各國每年投資在興建基礎建設上的費用約為兩百一十億美元,而若欲達到區域經濟成長與競爭力提升,預估須投入三百七十億美元,此外,每年維護費用則須再耗費三百二十億美元。如何刺激政府、民間企業或甚至是使用者投入相關建設是本次會議討論的主題之一。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www.iadb.org/NEWS/DISPLAY/PRView.cfm?PR_Nu=23_04&Language=English

 

馬拉威可望獲得世界銀行五千萬美元貸款

世界銀行將分兩階段貸款五千萬美元給馬拉威政府,進行結構調整(structure adjustment)計畫。今年三月,馬拉威將獲得第一批二千五百萬美元的貸款,第二批貸款將視前一期執行狀況於年底撥款。

世界銀行的這批貸款主要用於馬拉威農業發展與行銷公司(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Corporation, ADMARC)的私有化與結構調整,預期將關閉幾個不賺錢的市集。

馬拉威農業發展與行銷公司成立於一九七一年,係準國營機構,其組織工作包括銷售或輸出馬國農產品、透過行銷活動或投資農產公司協助小型農牧業者發展等,在馬拉威的農產品銷售和糧食安全上扮演重要角色。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allafrica.com/stories/200402180583.html


經驗分享 台灣能 讓巴拉圭也能

文/圖. 駐巴拉圭技術團役男 高祥泰


    -巴拉圭副總統Luis Castiglioni先生訪視花卉計畫紀實

透過元月廿九日巴拉圭副總統Luis Castiglioni先生訪問我技術團輔導之花卉中心的過程,讓我深刻體認技術團確實是我國在進行務實外交上最有力的後盾。而民意往往能影響一個國家的政策,所以藉由我技術團工作深入鄉村,讓當地人民第一手得到我們政府所給予的幫助,並使得巴國當政者也能體認技術團對當地的付出及重要性,進而促進兩國的邦交更加穩固。

 

國家農業試驗所的組織培養實驗室裡生機無窮 我技術團的花卉生產中心的火鶴正盛開著

  當日上午,首先安排巴國副總統參訪國家農業試驗所的組織培養實驗室,該實驗室的硬體設備是由我國捐贈,並且為當地培育種子教師,提供巴國技術人員來華接受相關訓練。目前,實驗室生產項目除繁殖甜菊、草莓、鳳梨等各類作物分生種苗外,近年來由技術團輔導生產蘭花實生苗和分生苗等,成果非凡。副總統在參觀時得知實驗室技術人員至我國受訓比率為100%,並由我國引進之蝴蝶蘭所交配的種子在經組織培養後,一粒種子可生產數萬株蘭苗而感到無比之興奮。

  接著,副總統前往我技術團的花卉生產中心參觀,一見到李專家清水就立即叫出他的名字,可見李專家在巴國推廣花卉之名聲有多響亮。副總統對中心設施及各類花卉、果樹示範圃之培育和種苗繁殖情形垂詢甚詳,在參觀果樹區時特別指示Cortillera省省長要求C省農民應全力配合果樹之生產,以減少巴國水果之進口量。

  結束國家農試所和花卉生產中心的參觀,副總統隨即轉往花卉銷售中心,在中心大門前接受卅餘位農民之熱烈歡迎及接待,進入中心後先由顏秉璠大使及傅維克團長的陪同參觀中心設施,副總統對中心具中國風味之設計十分讚許,並對中心的規劃及運作情形表示滿意。

  隨後,副總統進入中心會議廳,產銷班主席在致詞時表示感謝副總統能夠前來關注農民的生活,接著由我技術團向副總統簡報技術團在巴國現有各項計畫執行之情形及輔導產銷之成果,期盼透過協助巴拉圭取得花卉專業資訊及取得優良種苗,並配合花卉展售中心協助農民開拓具銷售潛力之花卉市場,帶動巴國花卉產業之發展,並預計在三年內協助巴國生產花卉種苗35萬株,及定期舉辦花卉短期研習班,以提昇現有花卉中心具備諮詢服務及示範推廣功能,加強協助花農拓展銷售管道。副總統在致詞時表示:「新政府上台後,即致力於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希望能做到只要人民想的,人民就能得到。而今天前來技術團參觀覺得花農能受到技術團的照顧真是幸福。」他又說:「有人常說巴拉圭人較為懶散,但今天在花卉中心所見到的,卻看到巴拉圭人並不懶散,只要農民勤奮工作再加上台灣的技術協助,相信未來在拉丁美洲將會出現一個嶄新的巴拉圭。」同時,副總統強調兩國的友誼有幾十年的歷史,情同手足,特別感謝台灣技術團在此地默默的付出,願意將台灣經驗毫無保留的給予巴拉圭人民。他另舉出台灣面積是巴拉圭二個省的大小,卻是一個積極進取的國家,期勉巴國人民努力進取,以台灣的經驗為借鏡,台灣能,讓巴拉圭也能。

 

海外見真情 學中文過新年

文/圖 駐印尼志工 吳佩娟

派駐印尼快兩個月,開始中文教學工作近月餘,每次上課都是既新鮮又有趣的挑戰。畢棟市政府教育廳派給志工黃珮涵和我的第一個任務是擔任「華語師資培訓課程」的老師,授課對象是畢棟市各國中遴選出來的英語與印尼語老師,近四十位。我們分別擔任A、B班授課老師,每班約二十名學員(雖然到目前為止,尚有多人未露面)。據悉,日後教學對象還包括畢棟市府公務員、畢棟市高中老師,以及國中資優生。

圖/印尼老師們手上拿著志工佩娟(前排右一)寫的春聯

  在除夕前夕備課時,我一直思索著該怎麼介紹中國新年?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這些印尼老師對中華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呢?最後,我決定寫些簡單的春聯,以及製作紅包袋,輔以從台灣帶來的中國結與元寶吊飾充當教具。首先,我到文具行買一隻毛筆,另外還有白板筆專用的黑色墨水(因為這裡找不到墨汁)和紅色的海報紙,然後就開工了。那毛筆呀,寫起字來就變成了掃把,但面對一枝不過台幣五元的毛筆,我實在不能要求什麼!或許我該慶幸還找得到長得像毛筆的筆,而不是得用水彩筆來寫春聯。

  那天,一進教室,我就告訴學員們:「你們要學的不只是中文,你們還應該要認識中華文化,比如後天就是中國新年了。」我先介紹「年夜飯」:在除夕那天的晚餐,在外的遊子不管多遠,都會儘量趕回家吃飯,全家團圓,所以又名「團圓飯」。吃完飯後,這一夜可不能早早上床睡覺,中國人相信越晚睡覺對家中長輩越有添年壽的效果,所以稱作「守歲」。為了測試他們那看似專注的表神是真的聽得懂我在說啥,還是早就一頭霧水了,我一時興起地補充道:「所以呢,如果你的父母已經PASS了,你可以早點上床睡覺;不過,你可記得要命令你的孩子們晚點睡覺喔!」頓時全班哄堂大笑。哈!看來我的英文破是破,上起課來還夠用。

  隨後,我把事先寫好的春聯,大大小小地擺在桌上,有「恭賀新禧」、「恭喜發財」、「猴年吉祥」、「五福臨門」、「年年有餘」、「春」、「福」,以及詞窮後寫出來的「六畜興旺」。有寫作業的學員們優先挑選,我也簡扼地解釋一下每個字句的意義。當我看到一位比較年長,而且不茍言笑的男老師挑了「六畜興旺」時,我真是想笑又不敢笑,我只好問:「請問你家有養動物嗎?牛馬羊豬狗騾…」當我聽到他回答:「我家有很多狗」時,才鬆了一口氣。好歹是有養畜牲的。我一本正經地向他說明:「這春聯是祝福你家的狗狗都很健康。」他便開心地收下來了。後來我才想起:哎呀!我忘了提醒他可別把它貼在大廳正門啦!

  最後的重頭戲是抽紅包。想拿我親手製作的紅包說難不難,說簡單也沒那麼簡單,方法就是上台來,在白板上寫下自己的中文名字。紅包裡有新台幣一元、台灣好言好語郵票,以及一張摸彩券。摸彩獎品從兩顆糖果、一條口香糖,到鉛筆、原子筆、中國結,HAPPY HEART小香水,算是我翻箱倒櫃後能找出的東西都找出來了。

  印尼老師們在底下再三練習後,依序上來。我的教學並不是以刁難為原則,只要你寫得八九不離十,即使筆順錯了,都算是過關,但還是有老師們選擇投機的方式,比如先把名字寫在手心上(我就在站你旁邊,怎麼會沒看到呢!),或是底下的好朋友用印尼語打暗號(我是聽不懂印尼語,但我也沒那麼笨呀!)。對於這些老師們,對不起,請回去再練習幾次,等一下再上來闖關吧。

  我知道學中文很容易陷入無趣乏味的情境,在這裡教書,我每天的功課就是怎麼讓大家覺得學中文其實很好玩的。至少這次,我成功了!   


青年進行曲 這些日子以來

文/圖駐聖文森技術團役男 林紘宇

因為選擇替代役而與國際合作發展業務產生關係的役男們,在經過海外服役的一番洗禮後,使得他們的生命的投資透過服務顯得更為成熟。每項經歷都對三月初將返鄉歸國的役男而言,是「無形的投資」也是「有價值的資產」。

紘宇與當地雇工合力完成工作 紘宇進行農場果樹修剪工作 陪同小學生們參觀農場


學習獨立一年有成

  時光飛似,於駐聖文森技術團服役的日子已進入尾聲,在技術團團長及技師的指導下,我已逐漸能獨立工作,例如李技師前往美國休假期間,曾獨力擔任起示範農場裡的工作,並將農場裡例行的工作逐一完成,果樹育苗方面,包括楊桃、番茄、荔枝以實生苗進行砧木的培養,並進行嫁接工作,繁殖果苗,百香果則以實生苗直接繁殖;產期調節方面,將蓮霧基部進行環傷處理,以利其花芽分化,待花芽來臨,再以生長調節劑噴施,促進其大量生長,由於自然開花結果的季節,不利於市場供應的時節,再加上受氣候影響,品質較差,因此進行產期調節,將產期調整至旱季(十二至二月份)。

觀光農場模式催生

  此時節正逢耶誕及元旦假期,亦是聖國的旅遊旺季,蓮霧的生產將可為農民帶來可觀的收益,高經濟價值的水果不但可以賣至觀光飯店,另外在技術團的輔導下,已有農民願意投入觀光農園的經營,包括蓮霧、楊桃、鳳梨等熱帶水果,往後將成為極具潛力的觀光地點,由於歐美地處溫帶地區,並無栽培熱帶水果,因此歐美遊客對於蓮霧等熱帶水果極為喜好,觀光農場的設立,對於提升旅遊產業絕對有正面效益。

花卉繁殖潛力無窮

  於聖文森服役的前八個月,我在示範農場之果樹栽培及農場管理的工作中,獲得相當豐富的實務經驗,相信這對於往後從事農業技術工作,會有許多實質上的幫助。後來調任團部協助團長處理團務,以及李明智技師進行果樹推廣,或張惠群技師相關蔬菜育苗的協助工作上,也學習著手進行花卉的試種栽培,希望能找出適應性良好並具有潛力的花卉,進行育苗及繁殖。

關係是經營出來的

  我技術團向來致力於與聖國農業單位保持良好互動關係,包括與香蕉協會合作生產組織培養,並與農部及國營市場合作生產果樹苗、辣椒苗及興建國家種雞場,這一年多來,自己因著參與外交替代役在邦交國服役期間,除接觸到團務及農場的工作之外,也讓我有更多的機會與外界接觸,實地學習觀摩我技術團各項工作計畫時,當中我看到前輩們如何關心當地人與他們的互動,和用心的去感受我邦交國人民真正的需要,予以最大的幫助,令我感到受益匪淺。

原來可以這麼靠近

  從聖國東岸最北端的Owia、西岸的Richmond以及中部的Montreal山區,我都曾隨著團員們走訪過,了解到什麼叫做沒有水找水,沒有地找墾地,一步一腳印的台灣精神。而這一切辛苦代價的驅動力就是,我技術團有一個共同的期盼,希望帶著當地人民從自給自足的生產邁向可以定期供應農場品給市場,在聖文森只要提到Chinese Agriculture Technical Mission from Taiwan,沒有不是豎起大拇指的,然而,每當有人問起:「Are you Chinese?」,我會回答:「No,I'm Vincentain(我是文森人),I live here。」,學著融入當地,放膽的伸出友誼的雙手,你會發現原來人與人之間可以這麼靠近。

 

磺溪筆談 《理解國際發展合作》

高千雯
Degnbol-Martinussen, J. and Engberg-Pedersen, P. (2003) Aid: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London: Zed Books Ltd.

二○○三年六月,全世界三十八個低度開發國家(LDCs)於孟加拉首都達卡召開貿易部長級會議。會後,與會國共同發表了「達卡宣言」(Dhaka Declaration),要求先進工業國家履行承諾,提供發展中國家所需的支援。所謂的「承諾」,是指聯合國在一九七○年時曾要求已開發國家每年提撥國內生產總額的百分之零點七,作為援助開發中國家的經費。然而,實情是,開發援助委員會(OECD/DAC)的廿八個會員國中,只有五個國家(荷蘭、丹麥、瑞典、挪威、盧森堡)達到這個標準,甚至,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美國──二○○○年的開發援助經費只占國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零點一。

  受到冷戰終結的影響,西方國家參與援助開發的意願大為降低,而長期援助效果不彰,亦使各國援助計畫招致國內嚴厲的批評與反對。不幸的是,急需接受援助的國家數目在蘇聯瓦解後又增加許多,而且部分國家所需的援助更甚以往。這一消一長讓傳統的援助發展模式面臨嚴峻的考驗。

  本書內容即主要在概述國際發展合作工作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與變遷,尤其是冷戰以後的轉變。根據作者分析,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廿一世紀初期國際發展合作工作有下列幾個趨勢:

  首先,是援助工作具「選擇性」(selectivity)。即,在援助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主要的援助國或國際組織逐漸傾向以援助績效表現(performance-based)的好壞來決定援助對象和金額,而非對發展中國家一視同仁。此種發展趨勢利弊互見,就好的一面來說,例如,依照貧窮降低程度重新分配資源,有助於讓資源集中在最需要幫助的對象上,產生最大的效果。又比方,以合作國政府經營援助計畫的能力為標準,則能確保資源的充分運用。但是,另一方面,「選擇性」對號稱具有普世價值的人道援助工作而言無非是一大諷刺。更重要的是,評判績效的標準完全決定於援助國,而且往往會受到當時國際局勢的影響,客觀性不無疑問。

  除此之外,發展合作經費的來源也將有所不同。傳統以國內稅收的一部分移作援助經費的作法(taxpayer-financed),往往因為援助績效不佳而引發國內納稅人對政府浪擲公帑的疑慮。未來則可能透過設立聯合發展基金的方式籌措經費,基金名目包括「服務費用」(指開發中國家為第一世界保存自然資源之服務)、「損害賠償費用」(指先進工業國家政治經濟活動對開發中國家造成的損害)、及「指定性稅收」(指開徵國合稅)等。此一改變同時也反映出追求「國際共善」(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或者說改善「跨國性問題」,將是新一世紀發動國際合作發展工作的重要觸媒。

  強調合作國整體社經結構的調整,如開放市場、政治民主化、改善金融機構體質、調整財政政策、強化政府管理能力等,則是本書歸納出的第三個重要特徵。這主要是鑒於長期以來,單一計畫的執行在缺乏整體環境的配合下,經常落得事倍功半的結果;國際貨幣基金在援助亞洲金融風暴時,干預南韓及印尼的財經政策即為一例。值得注意的是,把發展合作標的擴張至結構調整,不僅挑戰著受援國的回應能力,更考驗著援助計畫規模的宏觀性、整體性和前瞻性。世界銀行曾在一九九○年代建議加納(Ghana)增產可可豆,來增加出口盈收,但它同時也給了厄瓜多、象牙海岸、巴西等國同樣的建議,結果導致該年全球可可豆產量過盛,價格暴跌,對出口國造成嚴重的打擊。「不適當的援助政策所造成的傷害,往往是由受援國獨自承擔」。所有從事國際合作發展工作者,都應隨時將此銘記在心。

  本書兼採橫向(主題性,如發展目標、策略、NGOs…)與縱向(歷時性,一九六○~二○○二年)分析,為讀者提供了宏觀、整體同時也是最新的國際合作發展面貌。諸如,「夥伴關係」(partnership)、「所有權」(ownership)、「賦權」(empowerment)等概念,以及九一一事件的影響、NGOs的角色等議題,書裡均有詳細的闡述。而兩位作者身為資深國際合作發展工作者的身份,更不允許他們僅只是無關痛癢的敘述;因此,在繁浩的資料中,讀者將會讀到許多發人深省的問題。

  而事實上,這可能才是兩位作者寫作本書的真意。本書初始,作者即語重心長地道,「這是國際發展合作的危機時刻!」危機的產生,不只源自困窘的援助經費,還來自國際社會長期看待國際合作發展的心態與實踐方式。「然而,我們不會就此做出放棄國際合作發展工作的結論,相反地,現在正是徹底反思,以改變國際援助以及貧富國家合作發展關係的時候。」

,本報編輯小組定當以精彩書評乙篇回報。當然,若您不打算假他人之手,本報更歡迎您寫下書評,放馬過來!

延伸閱讀
Godin, Ian, Rogers, Halsey, and Stern, H. Nicolas (2002) The Role and Effectiveness of Development
  Assistance: Lessons from World Bank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UNDP (2003)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ies Press.

熱烈徵求讀者推廌好書…
  只要是您認為身為國際人不可不知的新知識新觀念歡迎您來信告訴我們,本報編輯小組定當以精彩書評乙篇回報。當然,若您不打算假他人之手,本報更歡迎您寫下書評,放馬過來!


新人過招 「新人」的氣息

/攝影 周雅芬

猶記在加恩與麗婷的婚禮上,布吉納法索沙瓦多哥大使對這對新人願意在度完蜜月後重新回到布國繼續服務的熱情感到非常的感謝,因為接下來他們的服務旅程,是一對新人的旅程,布國又多了二名生力軍。

服替代役的二年,讓他學習到「勇氣」,所以他也期盼台灣的年輕人可以出去闖一闖。如今,三月初重返他的人生中另一個故鄉「古都古」,與愛妻麗婷同心為鄉民發光、發熱。

加恩在去﹙九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愛呆西非連加恩》新書發表會上,向新婚妻子麗婷求婚的靦腆模樣

 

加恩二月廿五日離開台灣前夕捎至本報讀者的傳真函中寫到:

  替代役二年的時間,很幸運的可以抽到自己心中的第一志願-「布吉納法索」服務,退伍後,又能以醫療團團員的身分再回到熟悉的布國,覺得很榮幸。這次除了自己還帶了新婚的太太﹙麗婷﹚一同前往,使我對這個老地方,有新的期待,盼望這一趟新的旅程,因為有「新人」的氣息,而更加豐盛。

連加恩,六十五年次,陽明醫大學醫學系畢業,擔任駐布吉納法索醫療團內科醫師

 

走過從前 認識前輩--劉德榮

李志仁/攝影高千雯

駐查德技術團劉技師德榮於本年二月榮退,劉技師駐查四年餘期間,負責駐團蔬菜產銷班及稻作增產等兩項計畫,成效良好,獲查國朝野重視。期間曾協助蔬產產銷班農民組織於本年元月間運用累積歷年盈餘基金購置中古卡車乙部,使產銷班得以獨立運作,創查德之先例,並負責稻作增產計畫Bongor Casier-B陸稻墾區二○○二及二○○三年1,400公頃開墾與稻作栽培推廣工作,單位平均稻穫量每公頃達四公噸以上,除為當地農民創造財富外,亦明顯改善當地之生活水準。
本會廖副秘書長頒贈獎牌給榮退之劉德榮技師,感謝其為國際合作發展之努力與奉獻。

  • 更新日期: 2022/05/25
  • 點閱次數:624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