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
電子報列表
電子報列表
條件查詢
起始日期

第15期

你 不 可 不 知

第三屆新任董監事新氣象

本會第三屆新任董監事係由具各相關領域專長之產、官、學界代表組成,未來在第三屆新任董監事的指導與支持下,本會業務將更上一層樓。

職   稱 姓  名 現  任  職  稱
董事長 簡又新 外交部部長
董事 林義夫 經濟部部長
董事 彭淮南 中央銀行總裁
董事 范振宗 農委會主任委員
董事

許志雄 行政院政務委員
蒙藏委員會委員長
董事 林陵三 交通部部長
董事 李明亮 行政院衛生署署長
董事 吳榮義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董事
麥朝成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董事 戴勝通 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
董事 高志尚 義美集團副董事長
董事 羅致政 國策研究院執行長
董事
許嘉棟 外貿協會董事長
董事 黃茂雄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
董事 徐小波 理律法律事務所執行合夥人
常務監事
劉三錡 行政院副主計長
監事 施旺坤 外交部人事處處長
監事
楊德川 外交部會計長
監事 徐廷榕 宏霖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監事 林武郎 中山大學教授

 

焦點事 你的事

海外志工篇

一個種子,一個願力 : 林青瑩

《台灣心、世界情-愛在他鄉的八個動人篇章》將於九月出版上市,為了讓讀者您先睹為快,本期續為您安排了一位為愛走向非洲大陸的前駐聖多美普林西比醫療團志工--林青瑩小姐。藉著她無私的付出與遠方異地的人們互動中愛的疼惜,美好事一定會成就......。

  「沒有一顆心會因為追求夢想而受傷,當你真心想要某樣東西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夢想!」作家保羅˙科賀爾說。

  「保羅的話,我相信!所以我到聖多美(聖多美普林西比),踏出我夢想的第一步,」國合會第三屆海外服務志工林青瑩毫不遲疑地說。記得數年前,她在整理一位四十歲英年往生的長輩所留下的手札時,竟發現這位長輩埋藏著對未完成的夢想的渴望與遺憾,她當下告訴自己:「當機會來到時,我一定要把握住。」在1998年的某一天,她看到電視上播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招募駐非醫療團的志工廣告,她閱讀記憶中那片史懷哲行醫的黑暗大陸突然鮮活起來,她轉頭告訴坐在一旁的姊姊:「那就是我要去的地方!」姊姊還來不及會意,林青瑩已為自己選擇了新的人生里程。

  個子嬌小的林青瑩,年紀雖不到三十歲,眼神卻有著過盡千帆的開澈。這或許是她自小家庭變故,讓她記著成長過程中來自陌生人的關懷與援助,這其中還有來自異邦的友善援手;也或許是她在慈濟護專受到證嚴法師的開示以及慈濟精神的感召,讓她謹持對生命的尊重、對世間貧苦憂疾的悲憫;也或許是那段在醫院工作的日子,讓她對死亡、對人生進入另一境地的體認。

  就算把林青瑩在銀行存摺裡的存款數字,全數捐出,頂多也只能像一滴雨珠下到非洲饑渴的乾旱漠地;然而,當她通過國合會甄試,並被派遣到聖多美普林西比這個只有十四萬人口、國民平均所得每天不到一塊美金的海島國家,她知道,也許她改變不了什麼,但就像證嚴法師的話:「一顆種子,一個願力。」來到聖多美,就像化身一顆種子,在充滿貧窮、疾病與不公平的環境中,保存著「希望」。

  帶著兄長的期待與祝福,1999年4月1日,當林青瑩與同期受訓的志工來到被列為瘧疾、黃熱病及脊髓性腦膜炎疫區、主要由「聖多美」與「普林西比」兩大島組成的「聖多美普林西比」這個陌生國度。

  在聖多美七百多個日子裡,林青瑩深刻感受到疾病與貧窮如影隨行,「要活過人生的第一個五年,對非洲的孩子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瘧疾如死神之翼,攫奪了無數還來不及長大的生命,要如何能走出死亡蔭谷、跳脫貧窮的循環呢?除了改善醫療,「教育」就像是承諾未來的最後一道的希望窗口,然而,對貧病交迫的人群來說,「學習,永遠是明天的事,」林青瑩憂慮地說,愈是貧窮落後的地方,「受教育」的機會愈稀少。她決定下鄉,幫助失學的孩子開啟可以改變人生的機會。

  因著巡迴衛生教育的機緣,林青瑩來到聖多美南方一個濱海的小漁村,村落裡的老老少少講著她完全聽不懂得方言。在翻譯人員的協助下,她調查得知當地有十六位小孩失學後,一個念頭突然進入她腦裡,「也許我可以幫這些孩子辦一個村落教室」。身為志工,能幫忙的部分很有限,也有返台灣的歸期,但她說:「重要的是應該是起個頭,讓這些孩子有機會,再來是讓他們自己人,能有一點意識去幫助他們自己人。這樣的意義,我相信會大過於只是純粹用金錢的幫助。」

  林青瑩先跟村裡的長老們討論,由他們商請受過教育的當地人擔任老師,每個星期上三次課,教授葡文字母以及簡單的數學。至於教師費用、教材及文具用品,就由林青瑩來張羅與負擔。「在困境中,人的潛力愈能被激發,」林青瑩窮則變、變則通。她找了一塊木板,塗上漆就變成黑板,買了粉筆及教材書本、小朋友的基本文具用品後,她還親手為每一位小朋友製作「字母練習簿」,「這是我的一分心意。」因為路途遙遠,林青瑩每個月只能來一趟,但她是有心要陪著這些孩子走上學習之路。

  林青瑩記得開班後,當她第一次回到村落,孩子們都不敢上台,而且沒有任何進步的跡象。當她想了解原因時,孩子們居然跟她說,他們以為她又跟以前來到那裡的人一樣,「答應我們一堆事情,之後,也就沒有再來過。」所以他們並沒有很認真去上課,但是當林青瑩第二次出現時,孩子感受到她是真的用心。

  從此,每個月她到訪的日子,成了村落裡大大小小的期待,孩子們在這間位於村落中央空地的教室上課,大人們也圍在棚子外觀看,而且還盡量壓低講話音量,深怕干擾到上課。「那種感覺,很溫馨,」林青瑩說,孩子們的進步也一點一滴在累積,初期被點名考試時的害怕、慌張,逐漸被自信、歡樂所取代。

  三個月後,有一個小朋友告訴林青瑩,現在他終於可以玩撲克牌,因為他以前根本連數目字都不會看,別人找他玩,他不敢告訴別人他不會看數目,所以他都說他不要玩,現在他終於可以跟他們一起玩了。

 轉瞬間,二年的志工合約很快就期滿了,當林青瑩開始準備離任時的交班事項時,她心中最捨不得的這群孩子純真的童顏,她隱約感覺得到這間村落教室很可能持續不了多久,但她相信,她已經幫這群孩子開了一扇窗,讓他們能開始去讀、去寫。

  2001年回到台灣,在五月與相戀六年的男友攜手共組家庭。林青瑩雖然沉浸在新婚的喜悅,然而,非洲,像是還在召喚她,一切還沒有結束,「我總覺得在非洲,還有許多事等著我去做、等著去印證心中那分莫名的感知。」「如果不去經歷,我會遺憾終身」。

  兩個月後,林青瑩取得先生的諒解與支持後,與國合會簽下另一紙合約。這一次,不是志工,而是國合會正式聘任的醫療團人員;這一次,更深入非洲,從四面環海的聖多美普林西比,來到東南非一個不濱海的內陸國家-馬拉威。

  

外交尖兵新寵兒/教育訓練處 周永鴻

 -第二屆外交替代役役男教育訓練開訓了

外交替代役是我國兵役制度的一大變革,也是落實陳總統全民外交的具體政策,不同於其他替代役,外交替代役需要常駐國外,協助我駐外技術團推動國際合作業務,而自去年第一屆外交替代役實施以來,這一群台灣青年的熱情與感染力,除了當地人民建立起深厚友誼,更在友好國家中綻放光芒。不知道您是否也期待著今年卅五名新血加入,為台灣全民外交開創更多璀璨的未來與明天。

 

(左圖)楊子葆秘書長親自主持第二屆外交替代役專業訓練開訓典禮
(右圖)第二屆外交替代役役男參加專業訓練開訓典禮

  「第二屆外交替代役役男教育訓練開訓典禮」於八月廿日上午九時卅分假使館特區交誼廳舉行,由本會楊秘書長子葆親自主持開訓典禮,並邀請外交部經貿司劉司長榮座致詞,與會貴賓包括內政部役政署及外交部等相關官員。

  楊秘書長致詞時,首先對第二屆的外交替代役之卅五位役男表達恭賀之意,並說明替代役的兩層深遠意義,一為讓年輕人藉著友邦服務的機會,協助友好國家與增進彼此的邦誼;另一更重要的意義是,藉由外交替代役為國家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觀來因應國際局勢與未來全球化競爭的人才。楊秘書長更以本身在巴黎求學時所親身經歷,勉勵役男要隨時保持開放的心,學習合作的真義及平等對待的精神,才能與當地人民合作,共謀發展。並對於派駐國當地的各種習慣、風俗、甚至農業發展等事情要從不同的文化脈絡去理解,學習尊重友邦人民及我國技術團共同合作發展的精神來從事替代役服務。

  隨後外交部經貿司劉司長致詞時,首先代表簡部長向所有役男致意,並稱讚役男們散發出的青春活力氣息,也對本會所做的努力表示肯定。劉司長指出,服替代役最重要的三項要素為語言、專業及自我防護。語言是日常溝通之必須,因此絕對要流利。因此在語言訓練課程中,必須用心學習,使語文能力進一步提昇。至於專業,由於役男將於抵達派駐地後立即投入工作,因此更為不可或缺的要素。最後是自我防護,因派駐在外的環境畢竟與台灣不同,司長期勉役男能將意志與課程相結合,先照顧好自身才能遂行任務。最後司長並勉勵役男們要走自己的路,展現力量,無所畏懼,與當地充分溝通,成為真正的外交尖兵!

  本屆替代役役男共卅五名,分別具有醫療、農技、資訊等不同專長,將於接受為期十二週的專業訓練後,赴我國派駐亞太地區、加勒比海地區、非洲地區、中南美洲等地區共廿三個國家的技術團與醫療團服務,其中多數役男具農藝與農技專長,他們將延續過去國合會技術團的精神,幫助我友邦發展農業,另外更有六名醫學院畢業之醫學生,將前往非洲發揚史懷哲精神。

  外交替代役的專業訓練時程是國內各類別替代役中最長的,訓練課程以派駐國語文為主,因為在卅五名役男中,有十四名要到以英語為主的國家,有六名役男必須到法語系國家、十二名役男要到西班牙語系國家、三名役男要到葡萄牙語系國家,役男將接受兩百個小時的語文訓練。另外為加強役男的專業能力也安排了醫療、農技、資訊等專業課程,及國際現勢、外交政策、援外方針等培養役男宏觀多元國際視野之共同課程。期盼經過近三個月的專業和外語訓練後,役男對自己的專業、外語和自我照護能力,都能建構相當的基礎,充滿信心前往友好國家服務。

愛心不打烊---移動台灣醫療新價值

 駐聖多美醫療團陳團長志福返國述職

八月廿二日下午,我國駐非洲聖多美普林西比醫療團團長陳志福先生來到國合會進行返國述職報告,由於這是首次有醫療團團長進行報告,因此也吸引了一些社會賢達及關心將來我國醫療援外發展的人士到場,包括:外交部非洲司林科長秀瑛、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許副局長須美及陽明大學卓文隆教授等人。會中陳團長詳細的介紹了醫療團在當地努力及發展的成果,並提出許多數據輔助說明,使所有參與者皆能一目了然。會後並進行雙向互動,期間來賓亦踴躍發言,陳團長更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相信在熱烈的討論氣氛中,所有與會者皆能更進一步認識我國醫療團隊在外運作之實況!(圖左一為陳志福團長)


  陳團長首先對聖多美普林西比這個非洲島國進行背景說明介紹:
  聖多美普林西比,為一位於非洲西海岸幾內亞灣之大西洋島國,鄰近赤道,由兩個主要島嶼聖多美(SAO TOME)與普林西比(PRINCIPE)及附近其他小島所組成,總人口數約14萬人。陳總統的一趟「互助合作 關懷之旅」,讓這個原本令國人感到遙遠陌生的國家,有了更清晰的輪廓。

  在這個島國上,人民一直以來就為瘧疾肆虐的問題所苦,面對衛生環境及醫療品質無法真正有效率地照顧居民的健康與衛生的狀況,在一九九八年八月,我醫療團進駐聖國後,終露一線曙光。

  聖國部分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仍相當匱乏,全國也只有一間中央醫院較具規模,因此在改善醫療環境的路上,仍有相當漫長的距離必須努力!關於聖多美普林西比的背景資料介紹摘錄如下:
1. 面積:(1) 聖多美-857平方公里; (2) 普林西比-139平方公里。
2. 平均壽命:(1) 男性-62歲; (2) 女性-64歲。
3. 前五大死因排行:(1) 瘧疾;(2) 呼吸道感染;(3) 腹瀉;(4) 高血壓;(5) 心肺疾病。
4. 醫療資源:(1) 醫生:47人;(2) 護士:167人(多為短期訓練出身);(3) 助產士:33人(多為短期訓練出身);(4) 醫院:3所。
5. 新生兒死亡率:84%。

  據陳團長自身觀察指出,聖多美當地本身之醫療團隊士氣相當低落,而以我國之醫療水準來協助當地改善醫療衛生環境,並指導各項醫療技術服務及管理,可說相當好發揮,我醫療團成立至今的執行成效亦相當卓著。目前我國駐聖國醫療團乃成立於民國八十七年六月,編制員額計五人,另配有志工、替代役各一名。由於人力資源有限,因此主要皆以概念及技術之轉移來協助聖國當地提昇醫療服務品質,並導向良性循環而得以永續經營。其中尤以協助聖國順利落實巴馬科制度及發展社區醫療等項目最具代表性。巴馬科制度:1987年,WHO招集非洲地區的衛生首長至馬利首都巴馬科舉行一國際會議,會中決議將來援助非洲所有國家的藥品將不再完全免費,而須就診病患負擔部分費用,以提倡使用者付費及愛惜醫療資源的概念。所援助的藥品將可加上成本價的30%出售,盈餘的30%做為該單位之行政事務費用,其餘70%則做為循環利用之基金,因此而可不斷買藥。目前非洲能完全落實此制度的國家並不多,而在我方強力運作下,聖國在執行上已逐漸步入軌道。

  現階段我駐聖國醫療團除在首都門診中心、Lobata省區及更偏遠的Lemba省區之工作據點執行醫療服務援助外,並持續每兩週一次深入各偏遠山區的巡迴義診活動,以擴大援助之層面。其中首都門診中心為我醫療團目前最重要之據點,不但吸引聖國政要來此求診,連其他援助組織人員亦會前來,可見對我經營成效非常認同。我團主要以巴馬科制度協助該中心藥局藥事管理及運作,並建立了聖國唯一的門診掛號制度及病歷管理系統、統一收費標準及制度,甚至開立及協助培訓針灸門診人員。截至民國九十年元月為止,已使該中心績效成長十倍以上,預計一年內便可步上自食其力,可謂我團技術概念轉移成功之典範。

  至於Lobata及Lemba等較偏遠的省區部分,我醫療團皆以協助當地建立地區性醫療網及協助藥品藥事管理為主要援助方式,並輔以對當地醫療人員施行教育訓練,及巡迴義診各偏遠山區並設立基礎衛生站等方式來提昇該地之醫療服務水準,期能協助聖國步入足以自行營運的目標!

巡迴義診--我駐聖多美普林西比醫療團總動員

我醫療團深入偏遠地區服務的現場,醫護人員正與當地人民真誠互動

  經過四年多來的刻苦經營,當許副局長問及陳團長:若哪一天我醫療團全部撤離,是否有當地政府能獨立接管的信心,陳團長的答案是肯定的!然而當被問及當地社區醫療體系是否已建立?陳團長還是必須說沒有!由此可知我國醫療援外團體雖已有相當成效,但要走的路還相當漫長。希望大家能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繼續給予我駐外團隊支持與鼓勵,對友邦國家輸出溫暖,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

人 物 寫 真

志工們的志工--謝師父/技術合作處 蔡麗瓊

謝師父(左)與外交替代役男蘇厚有合影 作者(右二)與駐哥斯大黎加技術團王團長(左一)及志工合影

  一再的反覆思考,如何將心裡溫馨而感動的悸動訴諸於文字,幾次念頭轉轉後,總想以出差行程太忙而作罷,但是在哥斯大黎加進行第五屆志工的工作與生活現況瞭解訪視的最後一站達拉曼卡(Talamaca),看到了志工幸運、錦梅、靖雯及美玲的房間之後,決定將這得來不易的感覺予以記錄。

  在哥斯大黎加有位謝師父(本名謝世雄),只要問問派駐哥國的志工,每個人都有細數不完的"謝師父",我所能記錄,也許是最不夠精彩的。因為志工業務的關係,九十年二月份與同事到哥國出差,洽談及探訪已派遣的第三及第四屆志工,因為當時第一次出國,而且身負志工業務承辦人的責任壓力,許多的事情細節都不復記憶,忘了王增惠團長是如何介紹謝師父的,只記得因為志工業務煩雜及碰巧團長另有要事在身,所以就委請謝師父成為部分單位拜訪的引導與翻譯,長年的駐外經驗,謝師父的翻譯協助,讓我們可以放心,在路途中,也許看了小女生初見世面的青澀與害怕,有機會就與我們聊聊哥國的風土民情,與我們分享有趣的駐外經驗。在忙碌中結束了哥國的行程,謝師父也隨之成為報告內容的一部份與深刻記憶。

  在九十年年底再派出六名志工到哥斯大黎加,從此以後,謝師父成了志工報告書上的常客了。在幸運給我的信裡提到了:「你會不會笑我?一開始有那麼大的理想和抱負,其實卻吃不得苦,一點挫折就退縮?在利檬(Limon)的謝師父安慰我們,因為我們是這裡的第一屆醫療志工,環境也是別人沒經歷過的苦,以前的志工都是待在首都,生活的環境雖然不是很高級,但卻不似我們現在如此的惡劣,所以他可以瞭解我們的感受,但是他也鼓勵我勇往直前不要就此退縮…。」這是幸運在到達服務單位歷經了惡劣的住宿環境與對工作內容不確定時,謝師父給她的鼓勵;在十二月的業務月報裡她也提到:「住利檬的謝師父很照顧我們,為我們帶來瓦斯爐和桌子、椅子,讓我們有基本的生活日用品,現在雖環境依然貧瘠,但我們已甘之如飴…。」在嘉宏的費南多電子報裡提到:「在謝師父的幫之下完成了新家的整理與搬家事宜。」

志工進行中文教學情形

  在出門前,所有的訊息都只是透過閱讀的一種文字組合,但在這一趟的行程裡,我親眼見到了謝師父的威力。在哥斯大黎加每一位第五屆志工的房間或住宿裡至少都有一件謝師父的作品--桌子,幸福一些的可還有床墊或檯燈呢!這一些簡易卻實用的家用品讓志工的生活倍感溫馨與方便,雖然沒有精緻的手工,但卻是實在耐用的。

  在拜訪嘉宏和瓊慧的住宿家庭時,寄宿家庭的媽媽一直稱讚嘉宏帶回家的粽子好吃,原來在端午節前後,謝師父請志工們去包粽子,教每個志工如何包竹葉粽,除了志工們自己吃飽飽外,也造福志工們周圍的人了,無形中又讓志工們完成一項台灣文化介紹與交流。

  謝師父有時會因工作需要或在週末期間會回到團部的宿舍,目前志工計畫還沒有成立屬於志工的聚會場所,團部宿舍成了志工聚會的地方,亦是志工週末上語言課的棲身之所(除了首都以外),在這裡謝師父會協同厚有(替代役男)有空就煮頓均衡的便餐,讓在達拉曼卡的志工補補失衡的營養。

  對於決定自我放逐、且有放棄台灣的優渥物質生活的心理準備的志工而言,這一件件能改善生活環境的小東西,或是每一片段因經年累月駐外的生活與工作經驗而提供給志工的心得分享,在在都給了生活條件困苦的志工支持,更為必須單獨面對與適應新環境的志工在心理上有鼓舞與安定的力量,當我聽到志工們用興奮的語氣敘述謝師父的協助,看到在團部宿舍或是在每一個場合裡,謝師父與志工們那溫馨融洽的互動,真的會讓人很感動。在這趟評估行程裡謝師父還是忙著東看看西看看,一來檢視各項作品是否適用,再來就是檢查有什麼地方還需要再加強或再修理。

  每件事都看似平常,但是對於在哥斯大黎加的志工們而言,這是件幸福的事。而就計畫執行的效益而言,多了一份穩定的助力,更多了一個學習的對象。透過謝師父的巧手與用心,對於必須克服文化差異、語言溝通有落差、工作內容不確性極大及生活環境可能很糟的志工而言無異提供了一份穩定與支持的力量,這是無形的助力。謝師父除完成技術團份內的工作,更在工作之餘,成了另外一名志工--哥斯大黎志工們的志工,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見得每件事都盡善盡美,但是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法,這是一個開始,之後其他人可以接續這個開始再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這樣的能力與精神應該是志工所必須具備的,所以他是一個良好的學習樣板,提供志工學習所謂的「主動」原來是這樣的一回事。

註:謝師父本名謝世雄,南投人,自民國五十九年六月加入早期之農耕隊迄今,具竹子栽培與竹工利用的謝師父先後派駐馬拉加西竹工隊、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聖文森等國家,駐外的技術協助生涯長達卅二年。

粉紅色的書桌就是謝師父的作品之一,現在是志工張幸運讀書寫報告的好幫手

 

海 外 見 真 情

夢想是一切的起點/駐帛琉技術團役男 許少瑜

 編織帛琉農業生產的新藍圖

來帛琉已經八個多月,我身上的膚色也漸漸的融入了南洋的風味,連生活的步調也隨著當地SWING的歌曲慵懶了起來!海風徐徐的吹撫著,返航的小艇駛過平靜的海面,嬉戲的雁鷗似乎正與西落的夕陽告別,天際邊的雲朵也換上了映紅的衣裳,是迎賓?還是送客?倘若登過鸛雀樓的白居易也能到此一遊,不知道他會對帛琉的美,留下怎樣動人的詩句?對於許許多多來往的旅客來說,帛琉是個令人難以忘懷的天堂。但是,在這裡工作的日子可就沒那麼輕鬆呢!二月開辦糧食與園藝作物訓練班,三、四月間在Palau Community Collage 進行推廣活動,六月舉辦示範農場的觀摩會是年度的重點活動,上半年的成果將展現在你的眼前。

 

觀摩會上產品與資材展示現場

觀摩會現場報導
  田間觀摩會中,透過農場種植作物以及各種耕作管理方法的展示,除了展現我技術團的成果外,同時提高當地居民對從事農業的興趣與信心,為將來的農業推廣工作與相關訓練課程開啟先端。本次觀摩會所展示的產品主要以熱帶蔬果為主,包括西瓜、哈密瓜、甜瓜、洋香瓜、長豇豆、番石榴、楊桃、香蕉、洋蔥、空心菜、萵苣、韭菜、綠蘆筍,以及當地主要糧食作物芋頭與木薯,還有另一項加工產品---苦瓜酒。現場並解說著如何利用各式肥料改良土壤增加肥沃力?如何利用各式農機具對土地進行整理規劃?如何利用當地的竹材架設簡易的園藝設施?以及說明隧道式栽培方式與滴水灌溉設施的現地應用情況。

  為了讓觀摩會當天能在田間有生長中的作物,同時又有可以讓民眾當場品嚐生產出的產品,我們早在三個月以前就已經規劃完成觀摩會的展示,以配合作物生長期與成熟時間。所以在六月七日觀摩會當天,除了帛琉總統外,各部部長、議會議長、議員,各界政要也都應邀參加,共約有兩百餘帛琉人參加,特別的是其中女性參與者將近半數,這凸顯了帛琉女性的社會地位,與帛琉農業發展上參與的程度。開幕儀式分別由總統、本國大使、議長以及資源部長致詞。開幕儀式結束後,帛琉總統轉往採收無子西瓜、番石榴、楊桃,在完成整個農場簡單的巡禮後,並當場種下一棵番石榴樹,結束田間參觀。人群前行至隔壁的分團團部,參觀農機,各式肥料、資材現場也提供了各式肥料的小包裝試用品免費送給參觀民眾。

  農業教育系統是農業人才培育裡最重要的一環。接下來將介紹我駐帛琉技術團與當地大學農業科系針對該科系學生以及當地高中生所合作的實習計畫情形。

與希望工程共舞
  PCC,Palau Community Collage,是帛琉當地的最高學府。在農業科系部門裡,目前有七位學生,除了來自帛琉外,還有來自密克羅尼西亞其他島國。農業科系裡有兩位授課講師,一位是來自美國的Joel,他除了具備農業學歷外,也曾經在關島服務,具有管理農場的實務經驗,另一位是來自日本的JOVC志工,專長為動物保健,在日本也有兩年的校園教學經驗。正巧,今年二月份,Joel受邀參加農業訓練課程的結訓餐會,知道技術團內除了具備技術與資材外,在Nekken的分團除了可以提供農場實習之用,也能供應食宿。因此在今年三月,PCC農業系正式向大使館提出合作計畫。

Nekken示範農場學生實習移植蕃茄種苗及設立簡易支架情形

  計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PCC內部農場實習,另一部分為我技術團Nekken示範農場實習。首先在三月份配合該科系實習課程,於PCC農場進行第一次的實習教學。教學的內容為種植蕃茄及甜椒。三月七日第一次的實習教學內容包括整地、施肥、蓋塑膠布以及種植。學生們的反應都相當踴躍,尤其對於設施栽培的觀念與實作特別有興趣,可見得在教室內的課程內容中,講師對於這方面著墨不多。接下來的一兩個月裡,每隔兩到三週都維持一至二次的實習課程,包括架設簡易支架、施用追肥、噴藥等中、後期的管理工作。或許因為首次接觸到不同於以往的實習課程,根據PCC內的日本志工講師指出,學生對於該課程的喜好程度,已經凌駕於一般室內課程。

  五月廿七日PCC講師Joel在結束本學期的課程後,帶領著七位PCC的學生駐進Nekken分團,展開為期一週的田間實習工作。課程包括,示範農場經營目標與原則,西瓜、豇豆管理,香蕉取苗、定植,果樹修剪,番石榴、楊桃的疏果與套袋,萵苣育苗以及育苗室的架設。參與實習的學生,對於首次具規模的農場實習,投入意願與參與熱情都相當高。對於他們而言,抓取一把黏稠的泥土,才真正可以體會帛琉土地的貧瘠;拿起修剪刀,動手修剪一個番石榴樹,才知道書上介紹的真的簡化太多;在烈日下連續工作兩三個小時,才能體會從事農業的辛勞。每一個課程裡,除了跟隨講師的指示操作外,學生們也提出不少的問題。講師藉此機會分析與討論在課堂上所講授的理論,如何在實務上取得證實,以及克服實際執行上的困難。課堂上簡單的理論,在現實狀態下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障礙,也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這就是實習對於教學的重要性!另外,由於學生們都與我同住在一間宿舍裡,晚上休息的時段裡,除了與他們到附近打打球之外,也談談彼此之間對於帛琉的看法,對於學農的想法。發現一位學生,將每天實習的內容,實習時間都做了如下簡短的記錄:e 5/28 I got 3hrs guava tree arrangement experience, good job!

  可見得幾天的課程,學生們得到了不少難得且新鮮的嘗試與實務經驗。提高了他們對於農務的瞭解與興趣,彼此更相約下學期還要再來!

室內教學滴灌介紹實景
PCC與我技術團合影

  經過幾次的推廣活動以及PCC在我技術團農場的實習課程,我瞭解到當地農業教育在實習方面的設備、技術以及人才嚴重不足。也透過這次與PCC學生們相談的機會,瞭解學生對於為何選擇攻讀農業科系十分茫然,即使已經讀了三年,還是抓不到方向。這似乎與台灣念農的學生們有相同的現象。但台灣農業發展遇到瓶頸,教育所培育的人才已經超出市場需求。但農業在帛琉卻還在暖身當中!目前帛琉的農業雖然受到各界的強力鼓吹,但是就我所瞭解,本地的專家、教授們無法給予學生以及有意從事農業的帛琉人一個方向、一個願景!或許這就是來自海外的台灣專家們可以給予協助的,運用豐富的區域性經驗及專業協助,勾勒出未來農業藍圖。包括培養人才,規劃基礎建設,協助資源整合。因此,推廣的定義我個人以為不只是機具、肥料、種苗,或是技術、觀念、知識的協助,應該可以更進一步的輔導當地農業人才培育,甚至提供整體性、國家性農業發展的規劃與建議。培養出一位當地傑出的農業人才,甚至寫出一本農業白皮書,對該國的貢獻與影響,不下於百畝的成功推廣田!從調查,試驗,推廣,教育訓練,一步步的做,就會慢慢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有能力構思完整的計畫。創意不是天馬行空的腦力激盪,是無數經驗粹煉出的精華。不過這是需要時間的!可能兩、三年,可能五、十年,但是只要走對方向,影響的可能長達廿年、卅年。這就是一種對人才對專家的投資!因此,類似PCC這樣的推廣活動,也許在一、兩年內看不出什麼顯著的成果,但相信只要持續的做,有目的、有計畫、延續性的做,未來的五年的成果,可能會比前面的十五年更精彩!

釣得到魚的明天
  上天仁慈的賜予帛琉豐富的海洋資產加上帛琉人對於環境清潔保育的重視,從以往的捕魚為生到現今的海洋觀光事業,海洋成為島上居民賴以維生的依靠。近年來,觀光雖然帶給帛琉不少的收入,但同樣也因為帶來的人群,加速消耗海洋資源。海洋的回復能力已經無法負荷日益龐大的消耗人口。人們開始發現魚貨越來越少,海底的珊瑚死亡率增加,來自各國的科學家們開始呼籲、警告,島上的政府積極的開發新的資源,尋求新的生存管道。但是誘人的觀光市場,讓各方勢力都想從中獲利。日益複雜而又利益、衝突糾葛的觀光事業,意外的造就了當地農業轉變成了近年來帛琉政府最提倡的一項產業。

  從帛琉的總統到地方議員,不斷的期望我技術團能給予支援,我外館亦大力的向各界推銷技術團的能力,以及在帛琉發展的各種成果。今年前半年已經舉行了一次農業訓練班以及大型觀摩會,各式小型推廣活動更是頻繁,團長陪同大使出席各會議,不斷的向帛琉各界鼓吹發展本土農業、熱帶農業。的確,所謂『民以食為天』,農業在一個國家的發展中,必定佔有一席之地,是讓人民取得溫飽的重要基礎,也具有安定人心的力量。但是要發展成功的農業,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不幸的是帛琉氣候炎熱,降雨短且急,土地貧瘠,人民天性更非勤奮。要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實非容易,多年來,技術團在此推廣一直苦無顯著成果。然而,帛琉的農業就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嗎?並不盡然,以當地消費市場而言,多數的蔬果仰賴進口,但由於運輸時間長,新鮮度不如本地產品。但本地產品由於工資高、生產所需物資缺乏,氣候條件不佳,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加上消費市場小,無法進行大面積的經濟生產,即使單價高,但邊際效應太低造成整體獲利不佳。

  我認為在經濟層面需確立農產品的銷售對象以及市場,配合帛琉本地的氣候、土壤以及人力條件,才能決定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身為技術團的一員,除了在示範農場裡的工作外,農業的推廣工作也非只是贈送資材,建立所謂的模範推廣戶。而是應該利用推廣的機會,多觀察當地的各項農業發展條件,協助建立未來農業政策,甚至是整合大平洋區域性資源的計畫,就如同之前所提到的,不但要給他們釣竿,要教他們如何釣魚,更要讓他們相信,他們釣得到魚!這就是需要一個整體性的藍圖,給予人民一個『願景』!

  雖然帛琉在未來的路上,勢必還是要仰賴上天賜與海洋資源,因為那是這裡唯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資源!但是讓人立足的是大地,不能忽略農業所能帶給人的安定力量。如何能讓觀光、漁業、農業三者互依互存,將是帛琉未來永續發展的路上重要的一環。

徒遊密支那/駐緬甸志工 李安玲   

密支那(Myitkyina)位於緬甸最北的一個邦--克欽(Kachin state),緬文是大江邊的意思,大江就是伊洛瓦底江。伊洛瓦底江流經整個緬甸,從仰光出海。伊洛瓦底江之於緬甸,就如恆河之於印度。江邊是大家散步的好地點,江魚是上等菜餚,江水更是生命的泉源,密支那人依賴著伊洛瓦底江生活,她就如母親般照顧著每一個孩子。

放學鐘響前
  育成高中位於密支那的Shwe Nyaung Phin,是我們生活及工作的地方。每天在發電機的聲響中開始忙碌的一天。擔任班導師的我,每天要陪學生早自習,看他們是否有課業上的問題。除了星期一有三堂課之外,每天都有兩堂課,空堂時大都在辦公室處理教學行政的工作,其中之一是全校學生的作業抽查,我的桌上堆滿學生的作業本是司空見慣的事,有時還會被埋沒在作業本之中。辦公室是一間非常簡陋的房子,全部老師都在這間辦公室批改作業或是準備教材,每位老師都非常和藹可親,常常會藉機教授我們緬文,一遍又一遍非常有耐心的教,我們就猶如牙牙學語的小孩,一次又一次跟著念。每天早上八點至八點半是教師會報時間,由校長主持,討論及宣布重要決策或注意事項。我任教的是高二文組班的數學及擔任其中一班的導師,這兩班的學生基本上除了數學基礎不好之外,又很排斥數學,要如何使他們接受數學這門課及提昇他們的程度,是當務之急。這對我是很大的挑戰,除此之外,也希望能在課堂中能給予他們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學校的一天就在最後一堂鐘聲響起,學生下課敬禮後,看著他們騎著腳踏車回家的背影中結束。

(左圖)辦公桌上總是推滿了各式各樣的作業本,李安玲常常會被淹沒在作業堆裡,因為作業抽查是教學組的主要業務之一。
(右圖)上緬文課了!目前有兩位學校的老師在教我派駐緬甸志工們緬文,利用學校夏季下午學生不上課的時段,一星期上六天的課。

假日的最愛
  熙熙攘攘的傳統市場是我假日最喜歡去的地方。騎腳踏車約廿分鐘可以到大市場,步行約十分鐘可以到離學校較近的小市場。在選購東西與討價還價之中,可以練習緬語,當地的人民都很友善,對於外國人的我們更是好奇,當我用很生疏的緬語和他們殺價,他們會很熱情的一直要教我緬語,說緬語的能力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的。大市場裡可以買到日常生活用品,新鮮蔬菜水果和魚肉等食物,進口商品大部分都從鄰近的中國大陸和泰國輸入,一般物品都比台灣便宜,但是進口商品的價格和台灣差不多,對當地人來說算是奢侈品。

(左圖)緬甸飲食習慣嗜吃香辛料,是每日必備的食材,圖為市場中賣香料的小販。
(右圖)市場中的菜販,當地度量衡不發達,東西都分成一小坨一小坨來賣或是使用固定的容器的度量,最常被用來度量的是煉乳的鐵罐,在市場中隨處可見。

校園周邊
  在大市場附近有火車站,是緬甸鐵路南北線的最後一站(密支那站),是當地人南下瓦城和仰光的主要交通路線及貨物流通的主要管道之一。從學校騎單車卅分鐘,可以到郵局,由於上課的時間和辦公時間衝突,所以目前寄信的方式,是直接把貼好郵票的信件投入郵筒,另外也可以避免被收茶水費,一些公家機關像是林務局、農業局、電信局、美術館等都在郵局附近,這一區應該算是行政區吧!

茶裡偷閒
  早餐習慣吃麵包的我,當發現有麵包店時,真是令人高興,不用天天吃靠綏(麵),而且有兩家麵包店及一家在學校附近的麵包工廠可以選擇喔!另外讓我很驚訝的是緬甸人有喝茶的習慣,不管有多忙,一定會到習慣去的茶店坐坐喝上一杯Le-pe-ye,和朋友閒話家常。Le-pe-ye即我們所謂的奶茶,這樣的茶店在大街小巷到處都有,茶店裡除了賣茶外,當然還有茶點,有semusa(味道像咖哩餃的三角形餃)、prada(吃起來像酪餅)、nanbia(就是印度薄餅)和wongdy moke(長的像咖哩餃,但裡面包的是甜的椰絲),雖然在這裡喝不到香濃的Latte,但是對嗜喝咖啡的我來說,偶爾喝一杯lepeya已經是很滿足的。令人感動的是在校門旁竟有茶店,我當然是常常去報到了,順便練習緬語。

(左圖)學校附近的茶店,緬甸人習慣不管有沒有錢,一定會到茶店喝一杯Lepeya,我也幾乎每天都會去報到,喝一杯好喝的Lepeya。
(右圖)一家播放錄影帶的小小電影院。當地居民休閒娛樂活動之一。

與蚊共枕
  睡覺掛著蚊帳的記憶,似乎早已不在,可是在這裡蚊蟲很多,必須掛蚊帳睡覺,房間雖已裝上紗窗,但是屋內蚊蟲一樣的多,尤其在雨季,大雨要下之前,各式各樣的蟲子都飛出來,到處飛來飛去,爬來爬去,曾經突發奇想過,要在房間裡做一個超大的蚊帳,徹底隔絕蚊蟲的侵擾。

(左圖)寢室-看書、睡覺的地方。夏日蚊蟲特別多,由台灣帶來的蚊帳已不能用,所以買了新蚊帳,這裡賣了很多美美的蚊帳。
(右圖)網球場從學校騎腳踏車去需要廿分鐘。

他鄉友人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其他在密支那的NGO,有Medecins Sans Frontiers Holland(無國界醫生)提供當地醫療服務;United National Development(UNPP)屬於聯合國組織,幫助當地人在教育、農業及醫療上的援助;另外還有World Concern,目前正在執行打井的計畫,以解決用水的問題。很高興知道在這片土地上其實我們並不孤單,有人和我們一樣,一起幫助有需要幫助的人。如果有機會可以和他們多接觸,藉此讓大家認識ICDF和台灣。

生活有氧
  我最期待的是星期假日的到來,可以打打網球,舒展筋骨及放鬆心情,網球場上認識的球友都很友善,他們球技精湛,但仍然不忘和小女子我練練球,指導一下。在密支那的生活,就是這樣純樸,在平凡的日子中,細細品味,發現他的不凡之美。

  • 更新日期: 2022/05/25
  • 點閱次數:801
此頁資訊是否有幫助?

Social Networks社群動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