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海地於
2008
年曾因全球糧食
價格危機而引發暴動,政府從而
開始注意糧食安全相關議題,並
向我國提出作物品種改良、採種
繁殖等農業合作計畫,希望藉由
提高種子品質、栽培技術逐步提
升作物生產能量。
由於海地農民使用的稻米、
黑豆或玉米等作物種子多為已存
在數十年的地方種,雖能適應當
地氣候,卻存在參雜病菌、野
草種子等風險,以致品質不一,
且可能導致作物株型參差,產量
每況愈下進而影響收益及收穫
品質。
純化地方種子引進適合當地新品種
為改善此一長久的問題,
計畫除與海地農業試驗單位共同
合作,協助能力建構外,更以落
實種子純化及引進優良品系為目
標,工作項目重點包含:
1.
由
Levy
試驗場直接生產原種種
子,以確保上游種子的品質,
並於收穫後直接提
供推廣區採種農戶
使用。
2.
輔導契作農民生產
採種種子,用以提
供 商 業 稻 穀 生 產
所需。
3.
純化地方種以保持
優良作物特性,藉以選出符合
市場所需種子。
4.
定期舉辦訓練活動,提高農民
耕作技術及採後處理等概念,
並透過公開比賽以推廣最適栽
培方法。
計畫從
2013
年執行迄今,
本年最大的創新是由國際小麥玉
米改良中心(
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
CIMMYT
)引進
16
個玉米品系,調
查其於海地不同氣候、土壤等環
境下的適應情形,並陸續發現許多
表現優異的品系,將可提升種子
品質。
另外,在臺海雙方技術人員
合力推廣下,新式栽
培技術亦逐漸受農民
信任,大幅提升當地
農作產量,也為農民
帶來更佳的獲利,舉
例來說,傳統玉米農
戶在未施用肥料農藥
且無行株距之傳統栽
種模式下,每公頃玉米產量為
800
公斤;懂得適時施用農業資材的
農民,其每公頃產量可達
1,800
公斤;而受過訓練並願意配合耕
作時節及耕作技術之農民,其玉
米田間生長情形顯著優於前述二
者,大幅地提升了產量,達到每
公頃
2,400
公斤。
在此計畫協助下,海地未來
若能持續投注相關研究資源,朝
向蒐集新種原、選拔新品種、研
究新技術為發展目標,將可有效
維護地方糧食安全,提升農業競
爭力。
983
每公頃農地可達收益
美元
海地
Les Cayes
河谷雜糧作物
發展計畫
2
計畫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