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電子報

海角發聲-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觀察筆記

海角發聲-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觀察筆記

文‧圖/駐吐瓦魯志工 吳郁娟

  去(2010)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在墨西哥坎昆召開第16屆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Parties)與第6屆京都議定書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serving as the meeting of the Parties to the Kyoto Protocol)。長達兩週的會議(11月29日-12月11日清晨)共聚集約12,000人參加,其中約5,200位政府官員,約5,400位聯合國相關人員、觀察員、政府間組織與非政府組織,安檢人員1270名。筆者以派駐吐瓦魯15個月之資歷,加上我國駐吐瓦魯大使館、國合會推薦與支持之下加入吐瓦魯代表團,以會員身分出席,親臨聯合國會議現場、參與世界最高層次的氣候談判,深感震撼且獲益良多。

坎昆協議,平衡且透明

  歷經兩周幾乎是不眠不休的談判與撰寫草案之後,坎昆會議在12月11日清晨結束。從第一天到最後一天,大會主席-墨西哥外交部長Mrs. Patricia Espinosa不斷強調,此次會議原則是「透明與平衡」,不斷重申絕對沒有「密室文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意見會被完全接受,請各國保有與其他國家妥協的空間」、「沒有大國小國的區別」,諸如此類的信心喊話。可敬的是,墨西哥政府也真的辦到了,在主席堅持之下,「透明、平衡、妥協」的原則成功讓各國達成共識,坎昆協議出爐。

聚焦島國聯盟

  去年,島國聯盟因哥本哈根協議而分裂,今年島國聯盟有備而來,吐瓦魯與格瑞那達(Grenada,島國聯盟代表國家)分別遞交了針對公約第十七條的議定書,且被大會所接受,身為代表團團員,可以清楚感受到團內的氣氛變化,從低落到欣喜。島國聯盟的成員此次非常團結,每天早晚兩次閉門會議,各團談判代表清楚分析每天各項議題之最新消息。從會議開始之際,外界不斷有相當多批評與負面之評價,然而以身為島國聯盟的角度視之,卻是希望漸增,因各團非常認真的不斷與其他集團磋商、談判,甚至挑燈夜戰至天明,每日的議程都有進展。12月11日清晨,大會主席敲下議事槌,達成坎昆協議,那一刻,全場群起鼓掌,為會議劃下句點,筆者身在現場,那股氣氛非常震撼,也為明年南非COP17帶來希望。

同為島國、立場相似

  在國際談判的場合中,純以單一國家的立場發言顯得勢單力薄,因而加入國家集團、區域性國家聯盟便相對重要。吐瓦魯是島國聯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 AOSIS)、低度開發國家(Low Developing Countries, LDCs)集團、太平洋島國(Pacific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Pacific SIDS)的成員,在這三個集團中扮演活躍的角色。島國聯盟中有11個國家與我國有邦交關係(吐瓦魯、馬紹爾、帛琉、吉里巴斯、索羅門、諾魯、聖文森、聖露西亞、海地、貝里斯、聖多美普林西比),島國聯盟堅持維持全球溫度上升攝氏1.5度、350ppm等主張。此次會議中,5個島國聯盟友邦(帛琉、吐瓦魯、吉里巴斯、索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在高階部長演講上力挺台灣成為會員。然而,過去台灣的氣候政策,大多依循美國等已開發國家之腳步,例如溫度上升攝氏2度等。台灣力爭成為公約成員,然而島國主張與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大多是對立的。若台灣成為公約成員,以國情與地理環境而言最有可能加入島國聯盟(新加坡亦為成員),屆時在談判桌上勢必得調整方向。筆者建議長期追蹤這些集團之立場與主張,可為台灣加入公約提早準備。

反饋台灣,放眼國際

  筆者以會員身分進場,所有非正式協商、閉門會議皆有出席權。至會議第三天起,深感身分不同,角度不同之衝擊。台灣並非公約成員,多數台灣同胞只能持非政府組織、觀察員、媒體等識別證入場,閉門會議皆無法進入,因此對於會議的決議,多只看到「結果」,無法參與「過程」。會議結束之後,筆者搜尋相關國內新聞,大多著重在減碳目標未成,甚至寫出談判破局的新聞稿。對於台灣民眾而言,筆者認為這一種另類誤導,甚為可惜。

  氣候談判議題在往後十年、甚至二十年都將在國際會議上持續討論,國合會近年亦關注島嶼型國家之環境議題。筆者認為讓駐地國志工加入該國代表團是一項深具意義之決策,值得延續。對台灣、對國合會、對志工都是提升國際視野的機會,志工亦可反饋回台灣,以不同角度、觀點提供對氣候變遷議題的看法,助我國加入公約一臂之力。

- Top -